《情系舞台——陈素真回忆录》七:发明新唱腔
《情系舞台——陈素真回忆录》
发明新唱腔
1932年的新年前后,我们在杞县城内城隍庙里演戏。杞县有两班戏,其中一班到开封把国民舞台演闺门旦的刘荣心邀来了。刘在开封偷学了李门搭演的豫西戏《香囊计》、《阴阳河》,在开封不能上演这两出戏,就应邀到杞县演。我妈想要刘荣心把《阴阳河》教给我,于是请他食饮,吸鸦片烟,还送东西。但他不肯教,又不好阐明原因。在当时,我已经是红遍豫东了,戏路子又宽。他出开封,就凭仗着这两出戏,豫东没人会演的豫西的两出戏,若把一出《阴阳河》教给我,他在杞县就不好再演这出戏了,当时他的条件也比不上我。他扮相虽然好看,远没有我这人工画出来的装俊俏。他三十多岁,又是多年吸毒的人,体力很差;我是十四面岁的姑娘,长高了个头,像小老虎般健壮。他的腔很坏,气又不足,全凭体会凑合着唱;我的咬音洪亮,越唱越好。我能跑能跳能摔打,他连圆场也跑不好。他有这么多不如我的地方,怎肯把《阴阳河》教给我呢?一点不教吧,情上说不过往,他知道陈老先生是个连数也不识的糊涂虫,教我什么戏,他也不会管,我妈是外行,他便用花言巧语把我妈哄住,教我个早已打在阴山背后多年没人唱过的一出送客戏喊《三上轿》。
何谓送客戏呢?在开封那几个戏班子还没进进剧院之前,唱高台戏时,每场必有前后两个戏,前边一个喊头场,这头场戏回老生门的戏补丁唱。戏补丁扮个吕洞宾或诸葛亮似的人物,敲着小锣上场,念引子,坐下,念诗,表名,再表白一大套,然后是唱,慢板,流水,二八。在他念词时,每一个字都拉得很长,是专门为挈延时间的。原因是外老板往神棚,请老会首们点戏,演员全在后台等候,外老板不到后台,谁也不知人家点什么戏,也都没法化装。这个头场戏就是专为外老板点戏回来,演员们化装安顿的。正戏第一场的角色都扮好了,外老板在后台喊一声:“熟了。”这个“熟了”,就是好了,唱头场的一听说“熟了”,他就唱着下场了,若后台不说“熟了”,他就得前三皇后五帝地很唱,啥时候闻声“熟了”,他的戏就算唱完了。送客戏回旦行的戏补丁唱,那时的好角,既不唱开场戏,也不唱大轴戏,全在中间唱。好角唱完后,即出来个唱旦的,把台下看众唱走为止,这就喊送客戏。这头场戏和送客戏,早在开封戏院子内破除了,高台戏依然照唱。我到杞县先前的一年多中,除了主角、配角场场上演以外,还附带着唱送客戏。因为送客戏回旦角这一门,我是小孩,也不知累,大人一说我就唱了。旦角的送客戏并不限于一个人,可以是几个人唱的,只要看众一走,演员全下场了。1943年我在重庆看过一次川剧,正戏《四郎探母》演完后,出来个男旦青衣,扎腰包,他一边唱,看众一边走;已经是四十年代了,重庆的戏院子竟然还保留着送客戏。
刘荣心欺我妈是外行,把个毫无价值的送客戏来搪塞我妈。我年幼老实又听话,喊学就学,按说这出戏用不了两天,我就能全学会,但他偏偏不多教,一次只教我一段。他天天上午来,我妈给他摆好烟灯,沏上茶。这时他已经不吸鸦片烟了,吸的是比鸦片劲更大的药丸。这药丸像小孩食的糖豆那么大,红白黄绿色都有,他把烧鸦片烟的扦子在烟灯上烧热,在药丸上一扎,再放在大烟斗上吸。他躺在床左边,陈老、我妈轮流陪他躺右边,我就趴在床边沿的中间,听他闲聊,带着学戏。两个上午我可完全学会,他却教了我六七天。在唱腔上也没特殊的,他哼的腔调也全是我会的。我很反感,但又没法,我妈信他。妈要我上演他教的《三上轿》,我不敢上演,我已经是个小红角了,上演这样的戏,我怕把看众唱走、唱睡了。因为这出戏太枯燥无味了,上场念几句白后,就一个人唱了起来,坐着唱,站着唱,整唱八十多分钟。慢板、二八、二八、慢板,板式少,唱腔平谈,剧情单调,看众哪会坐得住呢?豫剧的板调不多,一般法则是飞板转栽板,栽板转慢板,慢板转流水,流水转二八板。二八板就可以连唱垛子板呀,狗撕咬哇,挂搭嘴呀,还有快二八,紧二八。还有两样不常用的,一是起板,二是滚白。每出戏上必用的只有三种,即慢板、流水、二八板。你只要把这几种板式的唱腔每种板式学会六句,你就算是把豫剧的整个唱腔全学会了。我到杞县,十之七八的戏是现学现唱的,怎么就那样轻易呢?就是用不着学唱腔,只须大人们一说,上往唱啥板,转啥板,就行了。只有旦角唱的慢板五音和哭剑(“五音”和“哭剑”都是唱腔名)难唱,其他都简单极了。豫剧慢板五音的唱腔,除了我和田岫玲,可能是没有女演员再会的了吧。哭剑的唱腔,只在《头冀州》上用,而《头冀州》这出戏,自1935年以后就不演了,这个哭剑的唱腔,也随着这出戏终结了。1952年年底,我移植汉剧《宇宙锋》,排演时,我突然想起了哭剑的腔适合装疯时用,于是我便把它又挖掘出来,用在《宇宙锋》上,效果很好。可五音唱腔自从1936年春我的嗓子坏了以后,就算是沉没了,如今是否还有人会,我就不知道了。
展开全文
《三上轿》这出戏,我真不喜欢,更不敢唱,但在严母的威逼之下,我不敢说个不字。我那时已知珍惜名誉,我怕把大轴戏(当时在县城剧院演,已没有送客戏,大轴戏全是我唱)唱成个送客戏,我的脸面何存啊!我正在为难之时,想起了养父陈玉亭唱的《司马懿探山》了,那不也是一个人的独唱吗?谁敢唱呀?而陈老不是老唱大轴吗?李德奎老先生的《打砂锅》呢,不也是他一个人的独角吼戏吗?他们的独唱戏,非但没把看众唱走,唱睡,而且还非常红火,我为啥不能把死戏也唱活呢?我能改转变装,难道说就不能把唱腔也变变吗?大人们都说我该食唱戏这门饭,我得应上这句话。想想这些,我就哼起戏来,要像陈老唱的《探山》那样,把这《三上轿》唱成个留客戏,于是我就又琢磨起来了。心里苦思苦想,口里不住地哼唱,在《三上轿》原腔的基础上,我这么唱唱,那么哼哼,左唱右唱,瞎哼胡哼,往厕所也唱,睡梦里也哼,就这样进迷似地哼来唱往的。痴诚激动了上帝,上帝赐给我一套从前没有过的新唱腔。内中的快二八连板的末一句转慢二八,词是:“俺举家讲不尽辞别话,小媒婆不住来催我,开言来喊媒婆,李奶奶有话对你说。你把那翡翠珠冠来转过。”这五句是快唱连板,下句转慢,词是:“崔家女哭哭啼啼我把这孝衣脱,无计奈何,我换上紫罗。”这一句我可费了大劲了,因我想把这句戏唱得更精,更奇,更出色。我怎么哼也哼不出来我称心的新腔。不料我在梦里突然哼出来日间没有想到的新唱腔,一哼出,我就醒了,一醒,即接连不断地哼。天一明,我就往给庄王爷磕头道谢,我认为是庄王爷在梦中教我的新唱腔。
那时的演员,没有和乐队合乐练唱的事,全是十三块板上见。所谓十三块板,便是农村的戏台上,只展十三块板子,戏班中人谁和谁要是闹气的话,就会说,好,咱们十三块板上见,也即是说台上见。老辈人有没有在台下和乐队练唱的,我自然就更不知道了。我究竟还是个没有体会的孩子,生怕自己哼出来的新腔不行,在上场之前,几次在神桌前默求庄王爷保佑我,可别唱砸。没想到我哼出来的第一句慢板下韵的新腔就得了个满堂彩。往下再唱,就别提了,凡是我哼出来的新腔,唱一句,一个彩,就连陈老的《探山》,李老的《打砂锅》合在一起,也没我这出《三上轿》得的彩多,我万万没有料到会唱得这样子红火,做梦也想不到会得这么多的彩。我唱完回到后台,可了不得了,伯伯叔叔们把我包围了,这个夸奖,那个赞扬,特别是乐队的伯伯们,把我夸成了仙女,说我是庄王爷特派下凡的。我对庄王爷更是感恩不尽了,又烧香,又叩头,我认为是庄王爷保佑了我。我那时很信神仙,所以我的练腔、化装、创新腔,一切全回功于庄王爷了。
《三上轿》这一炮打响了,所得的彩声比人民会场那次开封名角联合义演《二龙山》时的彩声可多得多了。李德奎先生当时唱《打砂锅》,我是多么羡慕哇,老是想,我啥时候能唱得像李大伯这么红啊!我没想到这出早被埋葬不演的《三上轿》竟被我唱得比他们还红,死戏被我唱活,送客戏变成了压大轴戏。我兴奋得好久睡不着。我体会到看众喜欢新唱腔,总守住老一套东西,不改改样,变变招,天长日久就厌烦了。看众一个劲地饮彩,不就是为我哼哼出的这些新腔吗?鼓掌是给我的奖赏,想喊我再哼出些新腔,我可不能辜负看众对我的期看,我应该把我所演的戏,都演成和《三上轿》一样的好,才对得起看众。
《三上轿》上的新腔,是我在豫剧唱腔方面革新的一个成果。我应该自豪,可那时的我却不会自豪,呆的很。《三上轿》的成功,增强了我的信心。我能把死戏唱活,那么活戏再下下功夫,不就更活更好了?我便在我常演的十几出戏上,一出一出地挨个琢磨起来了。一是把《三上轿》上的新唱腔移植运用,二是按剧情、唱词琢磨再哼哼新唱腔。我改变唱腔,可不是东拼西凑、生移硬套别的剧种的唱腔硬加在豫剧中,更不是偷窃人家的唱腔硬吹成是自己的唱法。我全是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工发展的,怎么唱,也没出豫剧的领域。河南人爱听我唱,也就是这个原因,说我没脱开豫剧的风味。1935年以前,我只在杞县看过河北梆子,再没看见过比豫剧好点的剧种,即使我想借鉴,也无处借鉴。我身上的这点东西,完全是我自己刻苦努力钻研出来的。写到这里,我就有无限的感慨。
关于唱腔一事,惋惜我不会乐谱,不能把传统的唱腔和我发明的唱腔分别都谱出来,这真是件憾事呀!
在《三上轿》上演以后不久,在杞县城隍庙一带,便闻声人们学唱我唱过的几句新词。同班人对我说:“你发明的新腔调,真打开了,到处都闻声有人哼哼着唱。”
《三上轿》一打响,班主和戏院的经理派演这出戏的场次多了。往农村演,每个台口都少不了唱《三上轿》,还有的地方,四天中喊我唱两次。这也是那时豫剧界破天荒的事。我哼出的新腔,爱唱路戏的戏迷们哼哼唱唱,越传越远,传遍了豫东和开封,可见得民众的传播宣扬真了不起。
《春秋配》也是当时常演的戏,《捡柴》一场,就有三个慢板,而后边两个慢板中有五个过板,这五个过板的腔调大同小异,都极简单。《捡柴》一场是个重点场子,应该费费心,把这场戏表演得出众拔尖才对。于是我就又哼哼起来。这三个慢板共十七句的唱词,我一句一句地改,改变了原先的模样,《三上轿》和《春秋配》都是闺门旦戏,剧情都是很苦的,表演、唱腔都宜有些悲悲恻恻才好,老唱腔没这些区别,全在于演员的把握了。我把《捡柴》一场唱好,费了很大的劲,但成功了。民众喜爱的新东西一出现,便普及得很快,后来者无人不学,无人不用,但他们哪知我这个发明革新的人,消耗了多少心力呀!可真是呕心沥血,绞尽了脑汁为豫剧的提高发展开垦道路哇!
创新腔救活了《三上轿》,我的名誉也一跃百丈,小主演变成大主演了。我今天回忆起那时的我,我只有心疼,难受,伤感,同情我,那时才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没人疼,没人爱,没人管,没人细心教导,全凭自己单人独影,瞎胡探索,又担当起重戏主演,和现在十四五岁的孩子一比,我难道不同情吗?可那时我只 觉得很有趣,很幸福,在戏台上是最美好的时候,演戏是最愉快的事,看众是最亲切的人,这些是我那时心灵中的感受。我经常祈求庄王爷保佑我,就这样唱一辈子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