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塌房”年代,我们应该如何客看看待明星?

“塌房”年代,我们应该如何客看看待明星?

misa2 03-27 4次浏览 0条评论

文/怀左

上一次不知道哪对明星夫妻分手时,我的一个朋友感慨:啊呀!没想到他们也分手了,以后我再也不信赖爱情了!当时我觉得她是性情中人,还顺便调侃了一句:怎么,他们结婚的时候,你上礼了?

近两年,各种明星“塌房”事件,让我们对明星有了一个全新的熟悉。或者换种说法,他们用自身经历,给我们完成了一次整体祛魅。

祛魅的结果也很简单:所谓的偶像,所谓的某神,都是商业包装出来的产物,我们假如调动理性,可以看清许多东西。

回到我朋友的那句话,里面其实有一个逻辑误区:她把自己信赖爱情的基础,搭建在了某两位明星身上,人家结婚,她就信赖爱情;人家分手,她就不信赖爱情。但事实是,明星的婚姻,并不一定是爱情,也可能是生意。你看,大前提有可能就是错误的,得出的结论,正确性很低。

可很多人就带着一些明显错误的看念在追星,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聊一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明星?

1、真实与期待之间,存在一道裂痕

明星也是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七情六欲同时也得食饮拉撒,他们并不完美,更不是什么神。启蒙运动早就推翻中世纪神学了,我们今天的许多人,还在热衷于造神。

所以现在的各种明星“塌房”事件,其实是一些明星对我们的熟悉方面的再次启蒙,让我们知道他们并没有那么好,无法承担那么多理想和期待。

现实中,真实和期待之间,往往存在一道裂痕,而且许多时候,裂痕还很大。

那么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完美熟悉,逐步看清事物真相的过程。期待会一步步趋近于真相,我们也会一点点变得理性,少一些盲目,多了一些郑重。看来21世纪的启蒙运动与祛魅活动,还得常做。

2、商业模式的改变

展开全文

作为90后,我们小时候了解明星,往往是先了解其作品,然后再知道那个人,比如看了《精武英雄》而知道了李连杰,听了《双节棍》而知道了周杰伦。

分析当时的造星模式,无论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明星,都需要先通过作品往展示,然后吸引人们成为他们的受众。接下来,他们还需要通过继续不断地提供作品,维系受众群体,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注重,这里面的核心,其实是作品,一切的影响力和商业模式,主要围绕作品展开。

现在的流量明星的打造模式就不一样了,有的人明明没什么作品,还能成为所谓的“顶流”。这些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打败了其他传播媒介,同时智能的普及,让我们大多数人都变成了低头族。

许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互联网。所以资本把握了流量,也就把握了打造和分发流量的权力。你想看的,人家给你造,你还没意识到的需求,人也能提前给你设计。想要帅哥,给你帅哥;想要素人逆袭,给你打造;想要完美热男,安顿个活动给你整。

就这么个模式,还记得《楚门的世界》吗?也许你的偶像,就是这么给你造的。

3、什么是人设?

其实就是角色扮演,而明星的人设,是当下娱乐工场最常见的玩法。从根本上来讲,明星的人设是一种由经纪公司、媒体、粉丝等多方协作打造而成的产品,背后承载的是消费的期待。

换个角度来讲,崇拜偶像的本质也是一种托付,或者是一种替代性的自我实现。因为自己做不到,或者没方法受人追捧,就让喜欢的人享受这个待遇。在网上或现实中和人聊起,也算一种社交货币。

最近这些年,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明星人设翻车,目前来看,翻车是常态,不翻反而是非常态。这就让很多双眼被遮蔽的人,看清了明星的真实面,不只是有精心包装,还有假、恶、丑。

说实话,这些所谓的人设,早把我看吐了,什么食货、好男人、学霸、真性情、纯情男孩、青春玉女,就像饭店里天天需要倒的剩饭,一波又一波。而很多粉丝,就像玩角色养成类游戏一样,对那些商品化的人设托付自己的感情,甚至疯狂追逐。其实他们追的就是一个虚假的符号,一个被刻意设计的虚假产品。

期看多一些倒塌,多一些真实。

4、警觉媒介,理性化看待

大众传播媒介,以新奇性和刺激性为特征。认真看的话就能发现,我们的很多媒体总喜欢造神,把一些明星捧上了天,以获取更多流量。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这样的操作,直接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和价值看,无形中操纵了他们。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所谓的博士学霸,连知网是什么都不知道,所谓的清纯boy,是一个烂到根的人渣。

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很早就提到了。他说,媒介即熟悉论,即我们对于真理的熟悉是同表达方式亲昵相连的。

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发现,我们熟悉那些明星,其实都是通过当下的媒体往熟悉的,人家告诉我们某某明星人不错、自律、有才华、是段子手,有文有图有视频,我们一看,似乎是那么回事然后就信了。

要知道,我们看到的,都是媒体给我们制造的,或者说想让我们看到的,再进一步,媒体就限定了我们看的方式以及探求方式。就像《鹿鼎记》当中,作为旁看者,我们知道韦小宝是个混子,但假如身在其中,康熙说韦小宝是个大学士,你也就信了。在那个场景中,康熙是权威媒体,我们是信息接收者。

媒体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熟悉,我们还得再清醒一点。

5、明星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进进社会,每个人都会承担一些相应的社会角色,从这个角度往看,明星作为一种商业环境下的存在,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什么是角色呢?从本质往看,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的期待。比如你是教师,人们期看你好好教书育人;你是公交车司机,人们期待你好好开车;你是演员,人们期待你演出更多好作品等等。

分配角色,仅仅只是开始。因为角色还是一种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你享受了权利之后,自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就拿明星来讲,你靠吸引大领域注重力而获得超出常人的名利,那么,你自然就会承担更多的社会期待,需要履行更多义务。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严重损毁期待,“塌房”自然也会发生。

6、明星“塌房”的源头

我们再来探求一下,明星“塌房”是怎么开始的?

古希腊哲学家格劳孔,对人性没有信心,于是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不管一个人平日里如何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不受外力惩罚和约束的能力,就一定会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放在一些明星身上,他们有名有利,受众人追捧,自以为拥有了不受外力惩罚和约束的能力,于是漠视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肆意妄为。这其实也是康德提出的自律与他律,自律靠的是道德法则,他律靠的是自然法则,无法自律,只能他律。

从这两年娱乐圈的“大面积塌房”事件可以看出,以前自律强不强咱也不知道,但现在,他律确实在增强。

7、因果关系

简单聊聊因果,我们一起来探求一下。

长得帅/美,和具有美好德性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世间有这样的因果律吗?事实是,没有。长得好看的人,可能是个好人,也可能是个坏人,皮囊是皮囊,德性是德性。

好的,陆续。在剧中或者电影中,演了一个好人,在生活中就一定具有美好的德性吗?同样的,媒体把某位明星宣扬得很好,宣扬内容就一定真实吗?

很多我们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源头都经不起推敲,稍微一质疑,就发现啥也不是。

8、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危机

现代社会,价值看多元化,挺好,给人扩展视野发明了条件,但也给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对价值的抉择,即如何从中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了困难。

还拿青少年来讲,由于他们知识不足、体会短缺、而且非常感性且布满想象,所以往往对事物短缺理性的推断,过分理想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会信这个一会信那个,精神世界今天倒塌明天建立后天再倒塌……

许多人正是因为内心薄弱,精神空虚,所以把很多理想都托付在了明星身上。而且这还不是个别事件,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精神信仰,早已出现危机。

9、最后的最后

古希腊有一座闻名的德尔菲神庙,里面有两条最闻名的箴言:“熟悉你自己”和“凡事勿过度”。

这两条箴言,说得非常好,我期看和大家共勉。同时我也期看可以提高做艺人的门槛,规范娱乐圈。少一些人设,多一些表率,少一些吹捧,多一些作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时尚,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实。

拭目以待。

精武英雄游戏
从邵氏到嘉禾,再到永盛,香港电影半个世纪,23家电影公司兴衰史 悲情钱小豪:初恋女友跳楼身亡,妻子改嫁豪门,碰到现任终获幸福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