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城市攻略:阿姆斯特丹,世界闻名的“自行车王国”
进进阿姆斯特丹市区,只见河网交叉、桥梁纵横,岸边很多上世纪始建的三四层房屋,样式虽老却维修一新。褐色的临街墙面,门窗的框架都用雪白色的涂料加以勾勒,色调清新典雅,给人以洁净和静谧的感觉。与众不同的是每座房屋不同外形的墙体顶部正中,都伸出一截一米来长带铁钩的臂状物。据说因屋内楼梯狭隘而窗户较大,家具什物皆借助屋顶铁钩和绳索吊起从窗户移进。这是当地居民建筑的一个特征。
街上自行车同汽车一样多。这里自行车也是横冲直撞,在汽车夹缝中前后左右穿行,同中国某些城市相似。不同的是有些人行道上标有自行车专行线,还有专对自行车的红绿灯。阿市70万人口有55万辆自行车,荷兰全国1400万人口有1100万辆自行车。原来荷兰是另一个“自行车王国”。这里每辆自行车的车头都装有磨电灯,因为交通规则要求夜间行车都得亮灯。有的在车轮钢丝上装饰了一圈发光体,行走时白色圆圈与黑色轮胎同心滚动,煞是好看;有的在车座后装有舒适的座椅,骑车带人在这里并不犯禁。
人行道上有不少专供自行车锁车的坚实的铁架。几乎每辆车都是双重锁,除了车锁本身,还用一条铁链或一把长臂锁,将车子牢牢锁在铁架上。在这些铁架旁边,经常可以看到自行车的残骸,有的少了车座、笼头;有的少了轮子;还有好好的一辆新车,被砸得钢丝折断,轮圈歪扭,趴在地上。这使人领略那牢固的铁架和双重锁的必要。当晚就宿于只有数十间客房的“严·吕肯”饭店。饭店虽小却是四星级的,从外表看,似一座民宅。内部设施和服务都是家庭式的,一尘不染而布满温馨。
展开全文
次日早饭后,比中协会的随同打电话请来一位颇有风度的导游嘉娜小姐。我们随她驱车往看光市容。据她介绍,此地13世纪时原是个小渔村,至15世纪末发展成为荷兰最大的商业城镇。目前,阿姆斯特丹城区的不少地方原是伸进内陆的浅海湾,后来在出海口筑了堤坝,坝内将粗大的木桩打进浅海构成地基,抽水填土,变成陆地,同时将流经全市的阿姆斯特尔河加以运河化。纵横交错的河道将市区分割成90个岛屿,由600座桥梁将各岛连成一体。
我看到有些桥梁的中段可以自由开合,以便船只通行。河水寂静,没有漂浮杂物。宽体扁平的游船,前后左右及顶部都是便于看光的透明玻璃,满载着游客在河上穿梭。在嘉娜小姐的指点下,才发现停靠在堤岸边的不少船只原来都是居住在水上的人家。仔细看察,这些船体与岸上的平房相似,有的船顶建成对称斜坡式,更与陆地房屋无异。船舱外表漆成褐、蓝、红、白等各种颜色,有门有窗,有的窗户上方装有活动的遮阳罩,雪白的窗纱颇有韵味,有的将甲板建成可以饮咖啡、阅报、消闲的小阳台。从敞开的舱窗看进往,看到葱笼的绿叶丛中绽开着花朵,以及塞足书籍的满墙书架,展示船主人的情趣。船尾停放着自行车,还有绳子拴着一条小舢板,水陆交通工具齐备。
最后,在城郊又见到阿姆斯特丹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那是在风车架下的民居,约有5层楼高,顶层是风车叶片的中心驱动装置,连接四片浩大的桨叶;2至4层稍有坡度的墙面连同屋顶都由细密的茅草覆盖,各层开有稀疏错落的小窗户;底层最为讲究,精美加工的木板墙和木框的门窗,每扇窗台上满是盛开的鲜花。这种风车人家,背靠繁茂的树林,四面芳草如茵,花从围绕。有的在房后另建一小屋,屋顶装着电视天线,屋旁停着小卧车,既回回大自然,又享受现代生活,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