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1942》:战乱、蝗灾、大旱、人祸,那一年河南饿死数百万人

《1942》:战乱、蝗灾、大旱、人祸,那一年河南饿死数百万人

misa2 03-27 2次浏览 0条评论

民国31年,也就是公元1942年,中华大地正遭受日军侵扰,而古老的中原腹地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蝗灾和旱灾。

战乱、蝗灾、大旱,加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人祸,最终导致300万人饿死,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

灾难是一面镜子,国民政府对此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更加预示着将来失败走向台湾的命运。

在这场饿殍遍野的灾难中,底层民众苦苦挣扎,却又只能任人宰割,特权阶级以赈灾为噱头,却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官商层层剥削下的民众苦不堪言。

影片以这场灾难为主线,另外还穿插了战争和当时的国际形势。

然而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小的灾民,都最终逃脱不了人性的抉择,丑恶与自私被赤裸裸的展现在镜头前。

不得不说,影片如此之敏锐,导演冯小刚仍坚持抉择这个题材,并且通过剧情真实表达出了社会尖锐的矛盾。

剧中老马本是县城一伙夫,战乱使其升任巡回法庭小芝麻官,按理说其常年侍侯县级大官,体恤民勤为民解忧应当为首任。

展开全文

惋惜这小子不学好,在达官贵人的耳濡目染下,“食拿卡要”倒是学得风生水起。

溃兵混进难民人群,以躲避日军的轰炸。没想到小日军手段残暴,向难民投下炸弹,顿时尸横遍野、满目疮痍。

《大公报》如实报道事实,却被“一号”以蛊惑人心为由,休刊反省。外国记者将在请登上《时代周刊》。

“一号”被迫赈灾,8000万斤粮食运来,但对受灾严重的河南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于是在分发粮食大会上,各部门难免一场唇枪舌战。军需官调拨粮食表面上一套,背后也有一套。

最最重点的来了,直到影片结尾,也没见粮食发到灾民手里,而是日本人摘取了粮食攻势,主动向摘取发粮。

最终的结果就是小日子以6万陆军击败我军30万大军。

电影里没有明说,但也有暗示,《1942》这部电影足以封神,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缺少好的看众,生不逢时,实属惋惜。

电影的结局不能算是完全的悲剧,到人生触底之后,往往会发生出一股无欲则刚的勇气,那时走出的每一步,反而都像是迎着光的方向。

《1942》由刘震云的文学作品文【温故1942】改编而成。

这是一部经典的中篇“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

王朔曾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不知不觉便经历了19年,最终在2012年正式上映。

相比而言,电影也比小说更为立体生动,再现了河南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状态。

电影有电影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比如小说中人物模糊的面容,让它反而更暗合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则。

历史中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到底是指哪一年?仅这一句话已经把目光从1942的故事转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小说中模糊了个体,表现出了循环的历史看,而电影中则更多的是聚焦在了这一年的灾难本身。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往了解那段触目惊心的血泪史,这已经展现出了影像的力量。

从1942年到今天,只有短短70余年,放进历史洪流中,不过沧海一粟,瞬息之间。

在这场由大旱、蝗灾、战乱以及一连上的人祸造成的大灾难面前,有300多万同胞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数字足够触目惊心,这个教训也足够深刻。

天灾无可避免,但如何往应对它却可能让结果截然不同,历史是一面镜子,有时它也像是一块烧红的烙铁,不用刺在身上,光是看见就足以让人产生一阵令人胆战心惊的灼热感。

大地之环军需官在哪
宋代盐钞:以盐为钞把控命脉,即是财政来源,又是巩固统治的利器 日本帝国覆灭记——麦克阿瑟犯大错落进绝境,罗斯福不愿冒险施救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