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成果?美国物理学家发现“室温超导”,温度达21℃!别急,还有黑历史!
在正在举行的2023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Ranga Dias公布了一项极为重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室温超导”,其超导临界温度高达21℃,而且还是在接近环境压力的情状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素材都是有电阻的。电阻较小的铜、铝能被用于传输电能,虽然现有的特高压输电技术能有效降低输电损耗,但假如能用电阻为零的超导素材,则会大幅减少发电量需求,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相比之下,超导体非常特殊,它们是从导体转变而来的,并且没有电阻。但在常温常压下,导体并不具备超导性能。只有极低温度的情状下,导体才会突然失往电阻,成为超导体。
依据物理学,温度理论上最低只能低至零下273.15℃,这被称为绝对零度。而导体通常需要在零下两百多度的超低温环境中,才会变成超导体,突然失往电阻时的温度被称为超导临界温度(Tc)。
展开全文
最初,物理学家在汞即水银上发现了超导现象,当温度降至零下269度,水银的电阻变为零。但由于温度远低于室温,很难得到实际使用。物理学家不断研制新素材,一次又一次提精湛导转变温度。
毫无疑问,最让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是,找到在室温下也具有超导性能的素材。而这一次,Dias公布有了重大发现,其研究团队实现了室温超导,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1]。
依据这项研究,科学家通过氢、氮和稀土金属镥,制备得到氮掺杂氢化镥。结果展示,这种素材的超导转变温度高达21度,这意味着已经在接近室温下实现了超导性能。不过,该素材要想实现超导还有另一个条件,那就是高压环境。
对于一个超导体,通过加压可以提高其超导转变温度,但通常需要极高的压力才有明显的提升。在这项新研究中,21度的超导转变温度是在1吉帕斯卡、即1000兆帕的条件下实现的。
这个压力看起来非常高,相当于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压力的10倍,但这比之前用类似素材进行实验所需的压力小了100多倍。在超导研究领域,这个压力已经被视为接近环境压力。
布法罗大学的理论化学家Eva Zurek表达,在这种条件下实现超导的素材,将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假如这项实验得到证实,无疑是一项诺贝尔奖级别的重磅成果,要载进科学史册。
但值得一提的是,Dias此前有过两次学术“黑历史”。
早在2017年,他还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时,声称利用金刚石对顶砧,对氢气施加了495吉帕斯卡的高压,第一次制得了固态金属氢,其超导转变温度理论上可达17℃。
但在不久后,装有金属氢的钻石容器不知为何破裂,金属氢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这项实验再也没有被重复出来过,金属氢再也没有被制出来过。
另一次是在2020年,Dias声称在267吉帕斯卡的压力下,发现碳-氢-硫化合物具有“室温超导”,温度可达15℃,该研究结果很快就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引起了浩大的轰动。
然而,其他物理学家看到这篇论文后,却产生了强烈怀疑,因为论文中的某些要害数据涉嫌严重伪造。由于该成果相当具有颠覆性,很多实验室都在争相重复这项研究,但没有一个获得成功。在展天盖地的强烈质疑中,这篇论文最终遭到《自然》杂志的撤稿。
由于有过这样的“黑历史”,对于此次Dias公布的“室温超导”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尽管这项新研究做了更为详尽的实验,给出了诸如零电阻、迈斯纳效应等确切证据,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证实。
参考文献
[1] Nathan Dasenbrock-Gammon, Ashkan Salamat, Ranga P. Dias, et al. Evidence of near-ambient superconductivity in a N-doped lutetium hydride, Nature, 615, 24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