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海海战,看甲午战争中的清军是否真的不堪一击?
甲午海战的主战方,一方是脱亚进欧走上资本义道路的明治政府,一方是回光返照的衰落封建王朝清政府,一方蓄谋已久,一方仓皇应战,清军是否真的不堪一击,我们从其中要害一战黄海海战来看。
甲午海战主要含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三个阶段,而真正的海上交战是黄海海战,前后耗用5小时,交战的结果是,中方舰或沉毁5艘,伤4舰,日方未沉一艘,但损坏严重,伤5舰。
本文从历史背景、双方实力对比、海战实况及战后影响四个方面,对黄海海战做简略回忆。
历史背景
我们常说日本是一个弹丸之国,地盘小,这是制约日本发展的根本因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了追求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蓄意发起了侵略战争,矛头指向近邻朝鲜和中国。
1894年,日本借助朝鲜东学党之乱,挑起了甲午战争,使日本跻身于列强之林,这也是日本扩大主义者一贯自诩的自得之作。
朝鲜东学党起义前后,借兵问题成为朝鲜政府内部讨论的重要议题。按照《天津条约》,中国向朝鲜派兵,日本也可托词出兵。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赴朝,并按照《天津条约》知照了日本外务省。
展开全文
日本方面随即有所反映,以清军进朝为由,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强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的战术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8月上旬,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抵达平壤,中旬,日本大本营派第5师赴朝,又增派3师参战,两师合为第一集团军。同时筹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中国的辽东半岛。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进攻平壤,清军分路反抗,左宝贵牺牲,玄武门失守。守北门的叶志超弃平壤逃走,平壤陷落。
日军在平壤得手后,觅机在海上消亡清政府的北洋舰队。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预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遭到了日军联合舰队的拦截,随即爆发了闻名的黄海海战。
双方实力对比:
双方战舰10艘+2(战至中场时,另有两艘战舰加进),总吨位33296吨,平均航速为每小时15.5海里 , 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为德国造。
作战指挥官:丁汝昌
日方战舰12艘,总吨位40849吨,平均航速为每小时16.4海里,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为法国造 。
作战指挥官:伊东祐亨
表面看双方实力差不多,但是日舰第一游击队的航速是每小时19.4海里,第一游击队由四舰组成,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而且日军参战军舰共装有各种口径速射炮97门,而中国参战军舰却一门速射炮也没有。尽管定远、镇远两舰为二等战舰,吨位各有7400吨左右,但其余舰不论装备还是吨位,实力都很弱。
而日舰除赤城外,其余船体大小和性能均相差不大,而且都是新锐舰。从双方的力量对比看,北洋舰队并不占优势。
黄海海战交战实况:
1894年9月17日,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大东沟四周的海面挑起了一场猛烈的海战。黄海海战经历了四个阶段,历时将近5个小时。
第一阶段:先发制人
本阶段历时90分钟,从12点50分到下午两点半。中日双方舰队互相对驶,都想力争主动,先下一城。北洋舰队以每小时8海里的航速,以“人”字形队列冲向敌舰。
12点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公尺,而这个距离对于定远舰而言,也是可以足够发扬炮弹力量的距离,且可做到弹无虚发。
但是,首开第一炮的定远舰却打偏了,炮弹没有击中敌方的吉野舰,而是落进其左舷100公尺处。紧随其后的镇远舰到此距离也发出了第二发炮弹,时间间隔仅10秒。随后北洋舰队各主要炮座均发炮轰击。
图为丁汝昌
12点53分,日舰松岛号驶至距北洋舰队3500公尺处,也开始发炮。于是,双方陷进猛烈对战,顿时不间断的大小炮连环轰发。
日舰紧追超勇、扬威不放,这两舰舰龄在13年以上,速度慢,火力和防备能力都差。下午1点20分,两舰中弹甚多,舱内燃起大火。2时23分,超勇渐沉于海,扬威号随后搁浅。
与此同时,日舰也受到北洋舰队的重创。定远、镇远凭借自身优势,重击松岛号,至其不敢正面还击。日舰的比睿和赤城也受北洋舰队的重击。比睿速度慢,不幸驶进北洋舰群,受到两面夹击,最后只能退出战斗。赤城同样速力迟钝,中弹累累,死伤甚众,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被弹片打穿头部身亡,到2点30分,赤城逃出作战海域,舰上军官几乎非死即伤。
第一阶段双方未有明显差距,各有损伤,中方扬威、超勇或沉或毁,日方赤城、比睿退出战斗,算是战成平手。
图为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
第二阶段:腹背受敌
海战的第二阶段,从下午两点半到3点20分,历时50分钟。
日中将伊东祐亨的原始计划是:因日舰第一游击队速度快,可以发扬其优势,绕到北洋舰队后方,然后尽量逼近,与本队松岛号一起形成夹击形势,一举解决战斗。
但是由于海战中松岛号发出模糊指令,导致第一游击队理解错误,在第一阶段没有实现计划。但是在第二阶段中,日舰还是实现了其作战意图。
在此阶段中,北洋又有平远、广丙两舰和福龙、左一两艘鱼雷艇加进作战海域,平远击中松岛一炮后,遭遇松岛还击,引发火灾后退出战斗,广丙后续也驶离作战区。日舰西多丸被定远、镇远击中后,损毁严重,之后福龙鱼雷艇有机会将其击沉,但两发鱼雷均未命中,使其侥幸逃脱。
图为德国造的铁甲舰镇远舰
此时,日舰的作战意图已形成,北洋舰队8舰在日本9舰的夹击下,最终陷进了腹背受敌的困难境地。此时的北洋提督丁汝昌已身负重伤,不能站立,但他始终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
由于定远的信号装置被敌舰摧毁,失往指挥功能,导致除定远、镇远两舰外,其余各舰均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敌舰又发扬其第一游击队快速和快炮的优势,将北洋舰队击得紊乱不堪,唯有各舰将士的一腔热血不减一毫。
战至下午3点零4分,定远中炮,随之起火,为保证旗舰灭火时间,致远、镇远相继上前掩护,致远管带邓世昌与舰意欲撞击敌舰,不幸被鱼雷击中,3时20分渐沉于海,邓世昌与舰同沉没于大海。
致远沉没后,开战后累中敌炮的济远号退出战斗,广甲号管带吴敬荣逃离作战海域,后驶至大连湾三山岛外,触礁搁浅。吴敬荣弃舰登岸,两天后,广甲号被日舰摧毁。
经远号以一敌四,毫无恐惧,鏖战良久,日舰依仗其快炮优势,致经远号管带林永升中弹身亡,但经远号至死未后退一步,全舰270人中,除16人生还外,余者皆与舰葬身海底。
至此,我们看到,中方的致远、经远二舰沉,济远、广甲二舰逃,只剩下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而日舰还有9舰,分别是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五舰,再加上第一游击队的四舰。
中方战舰在数量上与日舰已不占优势,而日舰在三艘弱舰比睿、赤城、西京丸退出后,反而去除了后顾之忧,更可肆意放手进攻。
因此,在此阶段中,日方已跃居绝对优势,北洋舰队的处境更加困难了。
图为邓世昌
第三阶段:力挽危局
海战的第三阶段,从下午3点20分到4点10分,历是时50分钟。
北洋舰队虽处于劣势,但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舰将士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仍然将战争挈进了相持阶段。
下午3点20分后,双方舰队分成两群同时进行战斗:
一组为:
日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
清舰:定远、镇远
二组为:
日舰:第一游击队,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
清舰:靖远、来远
日方的作战意图很明显,通过将中方4艘战舰切割,迫使其不能相互照应。先集中火力击沉较弱的靖远和来远两舰,然后再全军合力围攻定远和镇远这两艘大型铁甲舰。
图为被炸死的日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
可以想象,中方4舰的压力有多大,日舰火力全开,恨不得立刻将其食掉,但4舰官兵勇猛搏战,让站在一旁看战的西洋人赞颂不已。
靖远和来远识破日方的险恶专心,暂时结为姐妹舰,保持距离,相互依持。来远舰中弹200多颗,引发猛烈火灾,舰上烈焰腾空,而炮手依然发射不停,机舱热度高达二百度,而舱内人员仍工作不息。战后,来远驶回旅顺,中外人士目睹其损伤的严重性还能抵港,无不称奇。
靖远舰也中弹100余颗,水线损毁严重,为赢得修补时间,定远、靖远西行冲出作战海域,突破了第一游击队的包围,随后占据了有力地势,暂时摆脱了日舰的猛攻。
图为致远舰部分官兵合影
定远和镇远夹在日5艘战舰的包围中,弹药狂飞,但各将誓死抵御,不稍退避,每船致伤千余处,一再引发火灾,一面救火,一面出击。
"十二英寸巨炮炮手某,正于瞄准之际,忽来敌弹一发,炮手头颅遽为之掠夺炸碎;头骨片片飞扬,波及四周炮员,而炮员等毫无惊惧,即将炮手尸体移开,另以一人递补照准,赓续射击"
占至下午3点半钟,当定远与日舰松岛相距约2000公尺时,在枪炮大副沈寿堃的指挥下,定远发出一枚三十公分半的大炮炮弹,命中了松岛右舷下甲板,一声爆炸后,松岛第四号速射炮被击毁,左舷炮架全部破坏,并引发了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爆炸。
刹那间,日舰松岛千雷崩裂,发出巨响,舰体猛烈震荡,发生倾斜,死尸纷纷,烈火与浓烟吞没舰体。指挥官伊东祐亨亲自指挥灭火,至下午4点10分,松岛的大火才被扑灭,但舰上设施损毁严重,已经丧失了指挥和战斗能力。于是,松岛发出了“各舰随意运动”的指令,与4艘日舰向东南向逃逸。
在第三阶段的海战中,定远和镇远在战局急转直下的危急情状下,坚持与强敌搏斗,力挽危局,重创敌舰,终于化被动为主动,使日舰不敢久战而抉择了逃逸。
第四阶段:转败为攻
海战的第四个阶段,从下午4点10分到5点半,历时80分钟。
据北洋海军镇远帮办美籍洋员马吉芬回忆,日舰本队转舵南遁后,定远和镇远紧随其后,日舰不得已回头复战,双方炮弹之猛烈,当以此时为最。镇远在射出六英寸弹百四十八发后,弹药告竭,仅余十二英寸炮钢铁弹二十五发,没有一颗榴弹。定远也陷进同样的困境。
猛烈的交火中,日舰本队也受创严重,松岛舰体水线以下部分被击中数弹,炮手及其他人员受重大损害,但侥幸未进水。其余各舰也无一瓦全。
下午5时,靖远、来远两舰回队,陆续战斗。靖远帮带大副刘冠雄向管带叶祖珪意见,升起旗董号如港内船艇,出口助战。于是叶代替旗舰升起收队旗。之后,来远、平远、广丙诸舰及福龙、左一两鱼雷艇,还有在港内的镇南、镇中两炮舰及右二、右三两鱼雷艇也出港会合。
图为叶祖珪
直到海战的最后阶段,定远、镇远两舰“仍有稳固不摇之气势”,再加上诸舰复来助战,北洋舰队的军威还在。
至下午5点半,日舰本队各舰多已受损,无力再战。伊东祐亨遂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随即向南陆续逃遁。北洋舰队尾追数海里,因日舰开足马力,未追上,之后全体转舵驶向旅顺。
历时4小时40分的中日黄海海战,宣告结束。
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主力决战,其规模之大,战斗之猛烈,时间之持久,在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广大海军将士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人为之动容,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图为刘步蟾
战后影响:
黄海海战,清军势气可佳,但或沉或毁的舰艇对之后的海战影响重大,更重要的是回港的残舰,维修和补给弹药也成了一大问题。
但日本一方,在9月22日又派出了军舰在旅顺、大连湾及威海一带,这一迹象表明,日本海军战斗力并示遭受太大缺失,而且已做好了陆续从海上登陆进犯的企图。也就是说,日军发起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且预备足够。
尽管李鸿章不断督促加快修理受伤舰只,以便应对日舰的海上威逼,但现实情状是,中方已无完全战舰可用,海上防护力量已基本丧失。
丁汝昌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海军战船原较倭单薄,现在差堪战斗者,仅定、镇 、济、靖、来、平六艘而已,且平远速力迟钝。六舰修理工程非至十一月中旬不能完成,各舰炮身多被破损,军器弹药何时可到尚不能知,昌焦灼之至。再四思维,拟俟全舰修理完成之后,无论舰数多寡,强弱如何,一举力战,以身许国,至人亡船没,昌尽其责而后已。
随后便发生了这样的历史:
1894年10月,日军偷渡鸭绿江成攻,九连城、安东等地相继失守,日军逼进辽阳。与此同时,另一支日军由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南犯金州,徐邦道率军与日军展开激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旅顺。另一清军将领赵怀业不战而逃,弃守大连。
11月17日,旅顺失守。22日,日军杀进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残杀,历时4天,杀害2万多人,血流成河,横尸遍野。
旅顺失守后,清政府向日本求和,未果。随之日军将进攻重点转向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提督丁汝昌拒降自杀,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殉国。
1895年初,日军战术重点转身辽东半岛,随之失陷。3月,李鸿章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或许你可以说,清军不堪一击,但不堪的是落后的文明,衰落的清政府,绝不是清军将领。
日本海军统帅伊东祐亨曾给中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写过一封劝降信。这封信的中心思想是“缴枪不杀”,但此信的价值,不在招降,而在显示了“国之强弱根本”。不谈海上战技与战绩,而大谈政治。字里行间,透露出日本军人对“国家强弱根本”的熟悉,他告诉对手,为什么日本是中 国的天敌--因为在“新政”的较量上,日本远胜于中国一筹。
当时日本闻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意思是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把甲午海战当做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视为文明 和野蛮之间的战争。日本自居于文明 之上,用武力帮中国人实现文明 ,这是甲午海战时日本人的熟悉和逻辑。
这其中当然不乏美化侵略战争的外衣,但落后的文明确实是当时的现状,也是导致北洋舰队团灭的根本原因。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