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的晋国,衣食已如此进取,衣服面料我们直唤买不起
#头号有新人#
晋国处于西周至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浩大的转变。晋国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繁华的社会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诸侯争霸中,长期占据中原霸主地位,各国争相朝贺,与晋国互通有无。
一、晋国的服饰
(一)服饰原料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发现树叶、兽皮和羽毛可以御冷蔽体,便开始“衣其羽皮”,辞别赤身裸体的状态。晋国深居中原腹地,邻近周都,学习了周朝先进的纺织技术,纺织品种不断丰盛,晋人的服饰原料主要有皮毛、麻、葛和蚕丝。
1、皮毛
皮毛是指动物的皮和毛,是人类最早的服饰原料之一。当时晋国普通百姓冬季的穿着,多由家养的动物皮毛制成,如羊皮等。还有一种毛织物称为“毳”,是由鸟兽的细毛织成的衣服,为贵族所服,后来被更舒适热和的“裘”所代替。“裘”是用动物的皮毛做成的衣服,穿着时皮在里,毛在外。
展开全文
2、麻、葛纤维
晋人冬季穿由动物皮毛做成的衣物,夏季则穿由麻、葛纤维和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晋国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是麻布和葛布,麻、葛纤维具有吸湿散热、凉爽透气的特征,特殊适合夏天穿着;上层贵族则穿轻薄舒适的丝织品。
麻布是由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衣料,麻有很多种类,如苎麻、苘麻等。因为北方的气候适宜的生长,而苎麻普及种植于温热湿润的南方,盖晋人所穿的麻衣多由纤维制成。
葛又称为葛藤,葛藤大多野生且单株产量大,葛纤维的摘集较轻易,因此被人们普及使用,用于织布、造纸或柠绳等。葛藤长达数米,茎皮纤维长而细,是普通百姓常用的纺织原料。
3、蚕丝
蚕丝是晋国上层贵族的服饰原料,是从蚕茧中抽取的细长纤维,具有柔软平滑、极富弹性的特征,用蚕丝制成的丝织品穿着十分舒适。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使用蚕丝纤维制造衣服。
晋国的蚕丝主要有桑蚕丝和柞蚕丝两种,品种不同是由于蚕所食树叶不同,食桑树叶者为桑蚕,食柞树叶者为柞蚕。
桑蚕丝是从桑蚕的茧里抽出的蚕丝,手感细腻光滑,品行上乘,其色泽白里略带黄。桑树在栽植后,依据栽植密度的不同,形成了地桑、低干桑、中干桑、高干桑及乔木桑等类型。
柞蚕丝是从柞蚕茧中抽出的丝纤维。柞蚕以柞树叶为食,被人工放养在柞林之中。
(二)服饰形制
从考古资料和先秦文献可看出,晋人的服饰沿袭了商周的穿衣习俗,贵族有等,服制有别;同时又吸取、学习了一些戎狄等少数部族的衣着特色,形成了注重实用与审美统一的服饰形制。
1、首服
首服又称“头衣”,指一切系在头上的装饰物,包括贵族戴的冠,平民戴的帻,以及发式头饰等。
2、衣服
晋人的服装款式千姿百态,样式不一,但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形制的衣服各具特色,在晋国并行不悖。
3、足衣
足衣指包裹脚的东西,先民最开始用兽皮包裹足部,使其免受硬物侵害,后来足衣逐步发展,出现了鞋子。晋人的鞋子包括履、屦、舄等。履是鞋的通称,可分为“屦”和“舄”两类,屦是单底的鞋子,舄是复底的鞋子。
二、晋国的饮食
晋国处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的进取、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更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晋国丰盛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饮食结构
晋人沿袭了夏商时代的饮食习惯,同时又更加追求饮食的健康:其一是晋人懂得平衡饮食,“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1、主食
晋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特殊是粟、黍、稷等耐旱作物的生长,这些粮食作物构成了晋国饮食生活的主体。在晋国的饮食中,作为人们主食的粮食主要分为谷、麦和菽三类。
2、菜肴
在晋国,人们的饮食以粮食为主,但这些主食是没有味道的,所以在晋国的饮食生活中,还有辅助主食下咽的副食。菜肴即烹调好的蔬菜和肉类,是副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百姓一般情状下是很难食到肉的,他们只能通过食用蔬菜来下饭。晋国百姓常食的蔬菜,在文献中有记载的有瓜瓠、苦、葑、薯藇、莫、藚、藜藿等。
牛肉是肉食中的上品,一般只有诸侯以上的人才能经常享用。羊肉是仅次于牛肉的佳品,一般也是大夫以上的人才可食到。
3、水果
水果在晋人的饮食生活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富含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以生食,避免了因高温烹制而破坏其营养成分,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扶助人们更好地吸取营养。
4、酒
酒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夏朝已有酒。西周时期,酿酒技术逐渐提高,酒的种类也丰盛起来。酒的出现不是人为专门酿造的,而是在偶然的情状下,被人们发现的。在远古时代,偶然有剩饭留下,久置发酵,气味芳香,变味成酒。人们品味后觉得香醇,便在粮食有剩余时,任其发霉、发酵,酿造成酒。
(二)烹调方式及饮食器具
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远古时的熟食法,大都是将肉类直接置于火上进行烤炙,但到了西周,人们已积存了许多食物的烹调方法。烹就是通过加热,使蔬菜、肉类变熟,做成菜肴。调即调味,通过调制将菜肴做得美味可口。对食物原料进行烹调,既可杀菌消毒,又能增强食欲,促进消化。
1、烹饪方法及炊煮器
晋人注重食物的烹调,不仅体现在烹饪器具的齐备,而且体现在烹饪方式的多样。烹饪器具即炊煮器,用来烹饪肉类、蒸煮五谷,主要有鼎、鬲、釜、甑、甗等,上层贵族家的炊煮器一般是青铜制品,而平民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主要是陶器。晋人的烹饪方式有燔、炙、炮;烹、煮、胹;蒸;煎、熬;渍等。
2、调味方法
西周时期,烹饪食物已有酸、苦、甜、辛、咸五味。调味品可祛除食物原料的异味,杀菌消毒,增加菜肴的香味,使之美味可口。晋人饮食除了有基本的调味品外,还注重复合调料的制备,复合调料主要指各种酱料。
3、盛食器
盛食器是指盛饭和进食时所使的器具,包括鼎、簋、笾、豆、盘、碗等。上层贵族使用的食器有青铜制品,也有陶器,且造型新颖、精美齐备;而一般平民使用的器具种类简单,制造粗糙。从晋墓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来看,早期食器以鼎、簋、鬲组合为主;春秋中期,以鼎、敦相配;到了春秋晚期,豆开始代替敦进进组合;至春秋战国之际,豆取代了敦,成为与鼎相配的食器。
4、取食器
取食器是将食物从炊煮器放进盛食器,再送进嘴中所借助的器具,古人有以手挠食的进食方法,后逐渐学会了用餐具进食。晋人享用黍稷等干食时仍用手挠而食之,享用羹汤时则借助取食器。晋人的取食器主要有勺、斗、匕、箸、叉等。
(三)晋国饮食文化
晋国食物多样,饮食多羹、肉酱、干脯等,不仅饮食均衡,注重食物原料本身的药用,而且注重身心愉悦,宴饮活动十分丰盛。
1、药食同源,食为药补
不论谷物,或者蔬菜、果实,亦或肉类,饮食合理,均有助于身体健康,补精益气。
谷物、蔬菜、果实不仅填饱了晋人的肚子,而且许多都是药材,久服延年益寿。如粟,可以养肾气,祛除胃脾中热,煮粥食用可补虚益气。动物的肝脏、脂肪也是治病良药。
2、以乐侑食,赋诗助兴
晋国贵族阶层经常举行宴饮活动,在宴饮时会表演歌舞、赋诗,这样可使人心绪愉悦,增加食欲,加深宾客间的感情。但是在宴饮时,欣赏的歌舞表演要适宜宜,适合自己的身份,否则会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祸。
《史记·乐书》记载了晋平公在施惠台宴请卫灵公,席间师涓演奏前一晚在濮水边听到的乐曲来助兴,平公又让师旷抚琴演奏清商、清徵、清角调,师旷说平公“君德义薄”,不能听这些曲调,但平公不听劝告。于是在演奏清角调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之后“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3、冷食之节,纪念功臣
冷食节又称“冷节”,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相传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臣子介子推。关于介子推之事,许多先秦文献中都有记载,说是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待到重耳返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后,赏赐跟随他的功臣,却忘记了介子推,于是子推携母亲隐居山中。后来文公亲自请介子推出山,子推不愿为官,躲在山中,于是文公下令放火焚山逼出子推,结果介子推死也不愿出山,最后抱着母亲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其死难之日禁止烧火做饭。
4、一日两餐
晋人的饮食习俗的一日两餐,第一餐为朝食,又称饔;第二餐为夕食或餔食,又称飧。晋人一日两餐,一方面,其用餐时间是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相对应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另一方面,先秦时期,平民生活水平不高,天天两顿饭既可节约粮食,又饿不着肚子。
三、总结
晋国民风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晋人的日常生活,使晋国社会生活显现出多样性和阶级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饮食方面,晋国的食物原料丰盛,主食有粟粱、黍稷、稻、麦、菽,蔬菜有瓜瓠、苦菜、葑、薯藇、莫、藚、藜藿等,肉类有牛、羊、猪、狗、鱼等,水果有桃、李、枣、杜梨等;晋国的饮食多羹、多酱、多干脯,注重饮食均衡与饮食卫生;一日两餐,药食同源,食为药补;贵族统治者宴饮活动频繁,且对食物的要求极高。
服饰方面,平民衣麻、衣葛,贵族衣丝、衣裘;衣服形制由上衣下裳制逐渐向衣裳连属制发展,深衣深受大众喜爱;晋人的服饰具有交领右衽、束腰、重纯色的特征。
晋国实行开放、灵巧的政策,各族文化相互交流与合成,使晋国社会生活的内容日趋多样化,为后世三晋地区丰盛多彩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