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问学生:为啥喊“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说破
古代名家众多,他们对读书也各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南宋时期的闻名理学家朱熹,他在读书学习方面颇有心得,因此留下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书籍,以及轶事。
其中就有一个轶事笔录的是他作为私塾的老师考问学生关于一道日常生活的题目,那便是为何人们买一些用的物品时,要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众人苦苦探求,但只有一个十岁的孩子却答出来,一语道破真相。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朱子读书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作为一个诗人,却用简单明了的诗句指出了读书的要义,那就是要多问。因为问得多了,才能保持探究的好奇心,从而进行实践,实践之后才能获得真知。
不过,这诗句只是阐述他的一个读书学习的看点而已,他作为后世争相学习的教诲家,关于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在他看来,读书要讲究循序渐进,才能了解可能的内容,继而理清楚基本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是熟读,读熟了,我们才能记住其中的内容。
展开全文
但记住并不是重点,因为记住只能算是死读书,还要学会精思。精思的原因很简单,尽管前人的知识是精粹,但不能毫无顾忌的吸取,应该探求前人为何这么说,以及他们的说法是否有误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动脑筋探求,同时保持质疑精神。而朱熹不仅是这么说的,他也将这套学习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学堂实践中。
那时的朱熹已经朝堂上的官员,但是闲暇之时,他也会在自己开设的学堂之中为众学子讲课。不过,他的课堂可不止是简单的学习一些经义即可,还要精思,然后活学活用。有一日,他正在课堂中授课,想要考考学生。
但半天没有想到要考校学生什么问题,这时外面正好有两个妇人挎着篮子往赶集。于是朱熹灵机一动,就考校起了学生,他问道:为何赶紧买物什,喊“买东西”,而不是喊“买南北”呢?说完,他就老神在在的等学生的答案。
何谓“买东西”
朱熹的这个问题一说出来,学生就炸开了。一来是这学堂中的学生年纪较小,这个问题对于他们而言,算难,但也不算难。二来是这个问题属于日常生活,他们经常说,但是从未探求过,所以一时间人都傻了。
不过,很快就有一学生答出来了。他告诉朱熹,“买东西”之所以喊“买东西”,是因为它结合了五行之说,即金木水火土,配东西南北中。
此话如何理解呢?其实要看结合当时人们赶集的一个物什,即篮子。南北对应的是水和火,篮子不可能装下水,究竟“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俗语不是假话。而篮子更是不能盛火了,因为火克竹子,能将其焚烧殆尽。中也不行,因为中对应的是土,土虽然比水好,但篮子也不怎么能盛,会遗漏。因此这么一结合下来,篮子可不就只能装属东西的金和木了。那么“买东西”和“买南北”的区别自然就出来了。
朱熹当时听了十分惊诧,究竟这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能想到这么远,还结合了五行之说,不得不说就是按照他说的读书方法“精思”来的吗?当即表达了自己的赞赏,并鼓励其他学生要跟着这位学生一起学习。
当然,这个十岁孩子的说法也算是正确的,但早在南宋之前,“买东西”一词的来历还有其他说法,那就是跟古代的城市布局有关系。古代的都城布局十分讲究的,不仅整体要符合五行八卦,而且里面的其他布局还要符合当时的国策。
例如在唐朝的时候,都城的布局就十分讲究。那时候城市里面,北方的建筑布局是皇宫,而南方的建筑主要是百姓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坊”。而东边和西边则是当时人们购买物品的地方,也就是“市”。
依照这个城市布局,也许当时唐朝人一开始要往赶集会说“往东市购买布匹”或者“往西市购买布匹”。但发展到后来,一些人不想说自己要买什么,或者是直接简洁用语,直接说要往“买东西”来代替要往哪里买什么的话。
究竟南北这些地方,一个是君,一个是民,不可能买君王,更不可能买自己,因此“买东西”可不就是顺口了,“买南北”自然也不存在了。而从这以后,“买东西”这个词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并且从某一个朝代就这么传下来了。
可能有人说,宋朝跟唐朝又不一样,究竟宋朝经济发达,最明显的转变就是宋朝没有坊和市的区别了,但即便是这样,这个“买东西”的说法还是影响深远,因此到了宋朝这个说法还是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如此看来,“买东西”一词中学问还挺大,我们时常不注重,但别人随便一问,可能我们就哑口无言。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或者随口一说的时候,该了解还是了解比较重要。
结语
很多我们日常随便说的话,其实都大有来历的,“买东西”就是其一。很多人平时逛街购物的时候,要买某样物品时,都是随口一说买东西,但却没有探求过这一说法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诞生说法有很多,而且都很合理,这就阐明凡事有来头,只要我们肯了解和钻研。
因此,现在很多看似不经意的说法,其实都可能有着渊源的历史,因此我们要多多学习和了解。就如同朱熹所说的读书法一样,我们要熟读,但不能读死书,要精思,这样才能让书中的知识真正到我们的脑海里,同时我们还能运用于生活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