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问学生:为何喊“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在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来形容当时学子们的求学态度,表现出惋惜之情。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朱熹,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也曾碰到学生们无心向学,自以为是的情状,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买东西”为何不喊“买南北”?
而最终回答出这一问题的是班上最小的一位学生,当时年仅十岁。这一问题,也让其他年长的学生十分汗颜,自此以后都虚心好学,彻底认清了学习的本质,再也不敢有所怠慢。
作为南宋时期闻名的思想家、教诲家,朱熹十九岁时便考中进士,二十一岁便走上仕途,可谓年少有为。在许多人年近半百尚且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时,朱熹已经任满回乡,开启了他的下一个人生目的。
在当时,民间拜佛求仙之风愈演愈烈,以至于出家人大多腰缠万贯,而百姓们却穷困潦倒。面对这样的社会风气,朱熹感到痛心疾首。为了使人们不再愚昧,朱熹决定以办学的方式来开化人们的心智。
经过潜心钻研,朱熹对理学的熟悉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仅在原有的理学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更形成了一套理论,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全文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看察事物,体会其中的原理与奥妙,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的过程。明代的王阳明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通过格物来理解和总结法则,最终开创了心学。
在此之后,朱熹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他的倡导下,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得以重建,并且岳麓书院还成为了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尚学之风开始逐渐回回。
专注力的培植对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也是极难养成的一项品行。有一则寓言故事:小和尚问师父:“您刚成为和尚时天天都做什么?”师父回答说:“挑水,扫地,砍柴。”
小和尚又问:“那现在呢?”师父答道:“挑水,扫地,砍柴。”小和尚不解地问道:“那这么多年做同样的事,有什么意义么?”
然而人的天性中便有极其旺盛的好奇心,对于新奇的事物,人们总是难以克制自己好奇的冲动,想要一窥究竟。而这也正是培植专注力过程中最大的阻碍。
实际上朱熹并非要求人们要消灭人性,而是告诉人们欲看要顺服于天理之下。只有合乎天理的欲看才是正当的,不合乎天理的欲看则应当予以克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美自我,提升自身素养。
只见窗外一名年轻女子挎着竹篮经过,衣着光鲜,风姿绰约。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熹对于年轻学子被异性吸引倒也十分理解,于是便问道:“你们说窗外这一女子是往做什么呢?”
学子们纷纷答道:“她手挎竹篮,八成是往买东西。”朱熹继而问道:“那买东西为何不喊买南北呢?”这个问题让学子们顿时呆若木鸡,对于习以为常的说法,每个人都不曾考虑过其中的原因。
在朱熹的鼓励之下,这个孩子才缓缓地答道:“依据五行之说,东方属木,对应竹篮;而西方属金,所买之物需以金钱交换,因此称为买东西。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二者都无法用竹篮盛放。”
听到这一番言论,朱熹大喜过看,连连赞扬。而其他年长的学子却满面惭愧,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个年仅十岁的孩童却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结语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什么在往世后可以谥号为文子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勤劳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就是他谥号为文子的原因。”
可见在圣人的眼中,虚心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行,而已经十分优异的人仍然能够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更是难得。
面对朱熹的问题,这个年仅十岁的孩子能够侃侃而谈,可见他平日里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假如将用来学习的时间进行比较,这个孩子可能才是学院中最年长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