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萧条如何发生,美国人又是如何熬过的?
1929
年
10
月
24
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了
12.8%
,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一个无限繁华的时代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原为世界霸主的英国,战争中被打得千疮百孔,元气大伤。世界金融中心由伦敦转到纽约。美元逐渐取代英镑的霸权。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进进历史上
10
年的黄金高速发展期。
1928
年,刚上任的胡佛总统意气风发地公布:“征服穷困不再是远不可及的妄想,把穷困从这个国家驱逐的日子就在前头”。
展开全文
莱昂纳多主演的《伟大的盖茨比》,背景就是美国黄金时期的
1922
年。一个草根出身的男人,暴富之后,唯一的快感就是“烧钱”。华美的服饰、昂贵的珠宝、奢华的别墅、喧嚣的宴会,闪耀的跑车,疯狂享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看起来就是一首盛世狂欢巅峰的交响曲。这并不是电影在艺术上的夸饰,而是当时现实的镜像。
1920
年代,是现代商业的转折点。迄今商业和生活中,消费主义、女权主义、现代广告和传播等多种现代商业形式、生活方式、思想看念,都来自这个时代。包括开放式的高档百货公司、商品邮购服务、连锁商店、宣扬消费至上的广告公司、厚厚的夹杂着大量广告的时尚杂志等,都诞生在那个时代。整个国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消费。男士把皮鞋头擦得油光锃亮,女人们追逐广告模特儿的最新时尚。
有房有车,成了抉择异性的重要准则。不管你是工薪阶层,还是中产阶级,哪怕是刚刚步出校门,或者刚从乡下来到纽约的追梦人,个人的梦想都是要先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随着房市和股市的上涨,炒房和炒股成了人们生活的重心。房子不再是居住的工具,而是金融投机产品。从
JP
摩根这样的商业巨头,到利弗莫尔这样的投资者人,再到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甚至连司机和厨师,都冲向了股市。每当进夜爵士响起,大都会就像一个华贵的靡靡幻影。人人都把一夜致富的神话挂在嘴边,人人都在期待一个无限光明的未来。
1898
年,在美国平均每
18000
人有一辆汽车。
15
年后的
1913
年,每
8
人就有一辆汽车。也就是在这一年,亨利·福特引进了一条流水装配线,推出
T
型车。
1927
年,已经卖出了
2600
万辆汽车。这一年美国人口才不过
1.17
亿。浩大的汽车需求更推动了美国基础建设的加速建设,公路里程不断刷新全球笔录,电力网络建设突飞猛进,电话开始进进普通家庭。
借钱买房买车甚至炒股和投资,成了惯例。各种金融机构会夺着借钱给你,不管你有没有偿还能力。家电、衣服、圣诞节情人节礼物,什么等都可以分期。当时美国的个人债务超过
1000
亿美元,整个美国陷进到了一种非理性的繁华。
泡沫是很难确定的,除非它破了
由于美国国内过度金熔化,国际贸易的长时间顺差,黄金大量搜集在美国,流动性接近枯竭,危机开始爆发。
1929
年
10
月
24
日,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的突然崩盘。股价下跌了
11
%。华尔街大银行家开始救市,收盘跌幅仅为
2
%。接下来
3
天,股票还上涨了
1
10
月
28
日, 黑色星期一,股票再次暴跌
13
10
月
29
日,黑色星期二,再次暴跌
12
十年大萧条开始。一直到
1932
年
7
月
8
日,股市见底,最低报于
41.22
点,整个股市由
1929
年的最高点计,一共蒸发掉
89%
20
多年后的
1954
年
11
月
23
日,道指才重上
1929
年前的水平。美国投资大师利弗莫尔,在这次股灾中做空美国股市,赚了
1
亿美金,一举成名。
大萧条发生后,个人房主向银行提出了
41000
笔紧急贷款申请,只有
3
个被批准。
1932
年,有
27
万人失往了自己的房子。居民只能用木板、旧铁皮、麻袋、纸板搭起简单的栖身之所。
1933
年,天天有
1000
笔贷款被取缔。美国所有房屋抵押贷款中有
50
%违约。
1920
1939
年底,暴跌
51
%(按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价格),直到
21
年后的
1960
年价格才恢复正常。那时有个黑色笑话,酒店前台会询问每一位登记者:“是来睡觉,还是来跳楼的?”
我懂三门手艺,会三门语言,失业三个月,只想找一份工作
由于金融业崩盘,消费力下降,各种工厂开始减产,缩减生产规模,解雇工人,导致失业率飙升。累计破产企业超过
10
万多家,倒闭银行
11000
余家。
1928
年,失业率仅为
3.2
1930
年,失业率增长了
200%
,达到
8.7
%。一场干旱席卷美国中部的农业心脏地带。棉花减产,农民陷进债务深潭。农民涌进城市,但也找不到工作,于是贫民窟形成,造成严重的城市治安事件;
1931
年,失业率增长到
15.9
1932
年,失业率猛增到
23.6
1933
年,失业率为
24.9
1933
年,超过
1500
万人失业。
假如一个职业介绍所招聘
100
人,很可能就有
5000
人来请求一份工作。那时候,教授、工程师和银行家在水库挖土都不希奇,哈弗毕业很牛吧,能开电梯就不错了。有人因为找不到工作往森林里放火——只为有人能雇佣他做救火员。在大萧条之前,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妇女基本为全职太太,过着很舒适舒适的生活。可大萧条期间,有些已婚妇女不得不抛头露面,往从事当时男性不能接受的文职或服务行业职位,贴补家用。
大萧条时期,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低。在俄勒冈州,伐木工的工资每小时只有一毛钱;在康涅狄格州,服装厂的工人每周工资只有六毛钱;在芝加哥,一半以上的老师领的是政府白条,靠借高利贷保护生活。曼哈顿的出租车司机眼睁睁看着收进从天天
7
美元跌落到了不到
3
美元。但有工作已是幸运的了,夜间敲门讨饭的,可能是一年前在银行为你办理贷款的职员,或是某企业的高管。苏联驻美大使馆,天天都能收到几百份想要移民苏联的申请。
“供大于求”。打个比方:你卖一卡车的燕麦,也换不来一双名牌皮鞋;一只羊只能卖出
1
块钱,但送到市场的运费就要
1
元
1
角钱。资本家和农场主,宁愿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用小麦和玉米做燃料,赊账买子弹把牲畜都杀死,也不愿将商品卖出。
苦日子,到底可以有多苦?
曾经时髦的电烤箱、搅蛋器、咖啡壶销量像自由落体一样下坠。只有电冰箱依然屹立不倒,因为这样才能在减价时囤积低价食物。许多人移到更小的房子,或者与父母合住。
“下馆子”被从日常活动中剔除,自带盒饭取代了外卖柜台。为了解决生计,有些家庭干脆在自家的花园种植蔬菜甚至草药,努力实现自给自足。股神巴菲特、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顿、包括天天放嘴炮的川建国,都是在大萧条后期长大的孩子。他们虽然现在都富得流油,但仍无法忘记那场大萧条。
男人刮胡子的刀片要用到磨烂为止,抽烟只抽一毛钱一包的,要不就自己动手卷纸烟;主妇开始用面粉袋给家人做衣服,孩子们学会了捡汽水瓶送到展子里退钱,一个赚
2
分。有的家庭把收到的圣诞卡片保存起来,预备明年改寄给别的朋友。
假如无法保护体面的时候,其中一些人会抉择离群独居。失业者拒绝了来自有工作的朋友们的邀请,因为没钱拿出三明治和咖啡,回请朋友们玩一个晚上的牌。勤劳也赚不到钱,睡懒觉也不再被责怪
。假如手头还有点钱,抽烟、饮酒、赌博就成了很难抗拒的诱惑。
年轻人谈不起恋爱,更结不起婚。小伙子喊苦:
“我有的是时间,可没有钞票。”而姑娘们会同情巴巴埋怨:“我没有好看衣服可以穿出门”。人们结不起婚,也离不起婚。社会治安极差,精神科成了医院最有人气的地方。
有
200-400
万中学生辍学。因为三餐不定,很大比例的孩子都营养不良,身材矮小。有老师上课时,看到一个小女孩饿得不行了,就劝她先回家食点东西。结果这个女孩说:“不行,我家是轮流食饭的,今天该我妹妹食了。”
大萧条中最大的收成,就是一家人紧紧连在一起。无数个抱团取热的家庭,构成了征服经济冷冬的一个个堡垒,让渡过难关成为可能。
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功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面对胡佛留下的烂摊子,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其中有三方面核心:周济(
Relief
)、复兴(
Recovery
)和改革(
Reform
)。全面实施的改革很快收到成效,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避免美国社会出现猛烈的社会动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欧洲打成一片焦土,巨量的财富、订单和人口再一次转移到美国,才让美国重回繁华。是不是只有战争才能解决问题?欧洲付出了惨重代价,那么,下一次大萧条谁是最终的
“代价”?
历史的主旋律并非繁华与发展,而是战争与饥荒交替,动荡与萧条并存。承平日久,人们将上天的眷顾视作稀松普通,噩运便在歌舞升平中静静降临,给我们致命一击。物质过剩的时代,人们是很难理解一个什么都缺的世界。就像
1929
年前的美国,也刚刚经历了一个“黄金十年”,人们都坚信:贫困就要从这个国家消失了。
然后呢?大萧条就来了。
往期文章:
香港选美的衰落,未必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