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跨行写“丑书”?随便一写天下第六,王羲之来了也得服!
柳公权跨行写“丑书”?随便一写天下第六,王羲之来了也得服!
方严、瘦硬、险绝、峭拔,这是我们平时用来评判柳公权书法用得最多的词汇,然而这些词汇往往都是针对楷书而言的。其实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五体皆精的。
比如“草圣”张旭,他的楷书《郎官石柱记》秒杀一众唐楷大家;颜真卿身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写下“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他的草书也是一绝。柳公权也是如此,他传世的行草书作品极少,可是有一件他的行书,全文仅有二十七个字,但是却位列“天下第六大行书”。这件作品就是《蒙诏帖》。
《蒙诏帖》的原文非常简单:“公权蒙诏, 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蒙诏帖》的原文非常简单:“公权蒙诏, 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事实证实,真正优异的艺术作品,从来不以字数多少论胜败。这件作品在外行看起来绝对是一件“丑作”,但是对喜好行草的内行来说,绝对是一件妙作。
展开全文
从它的行笔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笔一划皆是任意出之,然而笔墨转换间,有力拔千钧、气贯长虹之势。每一笔都极其矫健,斩钉截铁,绝不挈泥带水,这一点非常符合柳公权的个人书风,也非常符合唐代的草书风尚。
张旭的《古诗四帖》、李白唯一的传世墨迹《上阳台帖》都是这种雄强的风尚。
李白《上阳台帖》
其次,这件作品妙在它文字的错落跌宕上。
不同于楷书追求的大协调一致,行草书的转变只要是在章法之内,自然是越丰盛越好。
这件作品开篇墨色厚重,浓墨重彩,到后面飘逸潇洒,如惊鸿过影,实现了运笔的轻重、墨色的浓淡、枯润,字势的错落跌宕极致转变。
在短短二十七个字的牵带勾连中,要实现这样夸饰自然的转变,是非常考验笔者的运笔能力和胸襟气度的。
其次是在气息转换上。
我们在看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的时候,会感慨他上千余字,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无一懈笔;像这样自然的转换和奔腾千里的气势,柳公权却在短短数行之中做到了。
南宋文坛盟主周必评判此作:“沉着愉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学、不足道焉”。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蒙诏帖》与柳公权一贯的楷书书风有很大差异。他的楷书一般都是以方笔为主,这件行书在用笔上方圆兼备,或躲或露,多用中锋;线条粗处充足圆厚,细处瘦而不软,没有楷书中的铁骨铮铮,反而更多的是雄健恣肆。
在千百年间,这件作品是否是真迹,专家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但都只不过是在文辞称谓、或者是历史递躲上下功夫,从来没有人否认它的艺术价值。就算是王羲之来了也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