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妈祖祖庙山分三大部分,带你走进湄洲岛妈祖祖庙细细游
湄洲岛妈祖祖庙山分为妈祖祖庙(西轴线)、新建殿筑群(南轴线)、妈祖文化园三大部分。
妈祖祖庙建筑群是以前殿为中轴线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依山势而建,形成了纵深三百米,高差四十余米的主庙道。建筑群由大牌坊、山门、圣旨门、圣父母祠、钟鼓楼、寝殿、朝天阁(太子殿)、升天楼等建筑构成。
进进祖庙大牌坊是一条两边古树连荫的宽大上升石阶路,路的顶端是山门。
妈祖受到朝廷“天后”的褒封,在民间又被尊为圣母,是至高无上的女海神,所以祖庙的山门呈皇家的城阙型。
进进山门再登石级,抬头仰看凌空而建的悬挂“圣旨”二字竖匾的仪门牌坊,俗称“圣旨门”,“圣旨门”巍峨壮看,颇有威仪。妈祖一共受过历代帝王的36次敕封,这里是举行敕封仪式的地方。
展开全文
从庄重的山门,高大的仪门到正殿,由寓意妈祖3月23日生日的323级台阶连缀两旁的各组建筑,气势不凡。
仪门与广场相连,陆续往上行就来到挂满红灯笼的钟鼓楼。钟鼓楼是寺庙的标配,作为晨钟暮鼓报时之用。
天后宫(寝殿)
穿过东西相持的钟鼓楼,左手边的殿堂是天后宫。祖庙天后宫本殿民间称为“寝殿”,本殿原为祖庙的正殿,是供奉妈祖的主要殿堂,也是举行祭奠的地方。
现存建筑是民国年间重修的,保持原建筑的明代布局和清代风尚。寝殿神龛正中奉祀的妈祖是“妈祖金身”,金身为香樟木雕软身坐像,是祖庙的传世文物,正梁悬挂清雍正皇帝御笔匾额“神昭海表”。
寝殿门殿石柱上闻名的对联“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为莆田明代才子戴大宾所写。上联的意思是朝拜妈祖的同时一起斋戒掉不良的行为和心念,下联暗含湄洲岛上闻名的“湄屿潮音”。
寝殿门殿两边各有一幅壁画,讲述的是郑和下西洋和施琅收复台湾的故事。
天后宫是祖庙人流最拥挤的地方,挤进主殿都十分费劲,更别提拍照了。
出了天后宫,回到主庙道,抬头看到三层八角塔形建筑的朝天阁下面的砖墙上书有“湄洲妈祖祖庙朝天阁”几个字,这就是祖庙的正殿“太子殿”。
“太子殿”原为朝天阁,是为了纪念妈祖羽化升天,明永乐年间(1403年)建造的。1683年,福建总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姚启圣把朝天阁改建为正殿,与其他建筑保持在同一轴线上。后人便将改建后的正殿称为“太子殿”。
正殿保持清初建筑风尚,重檐歇山顶三开间一进深的抬梁式建筑结构。殿内供奉妈祖,设有光明灯让广大妈祖信众点灯祈福。
一层的看音像前有柄玉如意,“摸摸玉如意,事事都如意。”于是很多人排队往摸那根玉如意。
妈祖祖庙内有两尊红木妈祖,分别为:朝天阁的巴西花梨木妈祖和升天楼的缅甸花梨木妈祖。
朝天阁的巴西花梨木妈祖手持龙凤玉主,头戴冕旒、雍容典雅、裙袂飘逸。
升天楼在妈祖祖庙的最高处,升天楼的缅甸花梨木妈祖有“摸摸妈祖手,平安跟着走”之说,又是很多人排队和妈祖摸手。
朝天阁和升天楼都有很精致的藻井。朝天楼的藻井中心是金龙盘踞,升天楼藻井中心是太极图形。
妈祖文化园
升天楼边上便是“妈祖文化园”的进口,妈祖文化园里有:巨型妈祖石雕神像、妈祖故事群雕、妈祖文化馆及摩崖石刻等景点。
妈祖故事群雕,每组讲述一个妈祖故事,是一部形象的妈祖传说故事集。游览一遍能对妈祖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
祖庙山顶14.35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神像,身披霞帔、脚踏波涛,手抱如意,面向海峡东岸,对着宝岛台湾,妈祖石雕神像已成为湄洲岛的标志性建筑。而在对岸的台湾北港朝天宫内,也有一尊与湄洲岛上一模一样的妈祖石雕神像,两尊神像隔海相看。
祖庙新殿建筑群
祖庙新殿建筑群是以巨型妈祖石雕神像为起点,依山就势向南伸展的五进仿宋建筑群。新殿包括大牌坊、宫门、钟鼓楼、顺济殿、天后殿、灵慈殿、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建筑。
一万平方米的天后广场是祖庙举行祭典仪式的地方,广场两旁看礼台及回廊能容纳上万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岛不在大有神则灵。妈祖故里湄洲岛,地处东南形胜之地,湄洲岛妈祖祖庙是全世界5000多座妈祖庙的“祖庙”。一千多年来香火鼎盛,不愧为全世界两亿妈祖信众的朝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