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杜月笙女儿再游上海,九旬老人提起陈年旧事,掩面而抽泣
2017年年底,一对耄耋之年的老年夫妇,正坐在上海石库门里的一间菜馆里品味上海本帮菜。
这对老人的桌边,站着七八个手持长枪短炮摄影器材的记者,正围着两人不停地拍照。这对老夫妇的脸上一点也没有厌烦的表情,老太太还笑呵呵地对着记者们说:“你们要把我拍好看点啊!”
这位老太太看上往已经年近九十,但她的身上,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气质。即使不熟悉她的人,也感觉这位老太太一定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有好事者偷偷地向边上的记者打听:这对老夫妇究竟是何方神圣?记者告诉他们,这对夫妇就是从台北回大陆探亲的昔日上海滩闻人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以及她的丈夫蒯松茂。
“怪不得这老太太的气质如此特殊,原来她是杜月笙的女儿!”
一、
“杜月笙”这个名字,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
展开全文
他是当年上海滩最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之一,是民国时期上海滩最大的黑帮大佬,他的一生布满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他所建立的浩大黑帮王国和在中国现代史上刻下的特殊印记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杜月笙是上海川沙县高桥镇南杜宅人,生于1888年,幼年时父母早亡,15岁时来到上海一家水果行中当学徒。
后来杜月笙加进了青帮,投靠在青帮大佬黄金荣的门下。靠着察言看色、灵巧应变的性格,杜月笙很快获得了黄金荣的赏识,成为黄金荣的亲信。
在为黄金荣“打天下”的过程中,杜月笙以其才能和功勋赢得了黄金荣的信赖,同时结纳了一批死心塌地为他效劳的门徒,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并后来居上,成为上海滩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的“上海三大亨”之一。
1927 年4月,杜月笙指使流氓镇压上海工人纠察队,成为蒋介石镇压革命运动的打手,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信赖。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杜月笙脱颖而出,超越黄金荣和张啸林,成 为上海滩最煊赫的角色。
抗战期间,杜月笙也曾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
淞沪抗战时,杜月笙收容、安置了大量难民,上海沦陷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迁居香港,指使手下暗杀了一批汉奸,还曾向八路军捐赠过一些物资,对共产党表达出了协作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托人捎话,请避居香港的杜月笙返回大陆,但由于种种原因,杜月笙一直没有成行,直至在香港往世。
杜月笙一生娶过5房太太,共有10个子女。他的大太太沈月英没有生育,只领养了一子,名喊杜维藩。
二太太陈帼英共生育3个儿子;杜维桓、杜维翰、杜维宁。三太太孙佩豪生育两个儿子:杜维屏和杜维亲。
四太太姚玉兰为杜月笙生养了二子和二女:杜维善、杜维嵩和杜美如、杜美霞。五太太孟小冬是京剧名伶,没有为杜月笙生下一儿半女。
杜月笙对子女的教诲极为重视,严禁子女们沾染烟赌娼等不良习气。他的儿子杜维藩有一次逃学,被杜月笙知道后,狠狠甩了杜维藩两个耳光;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果不及格,被他用鞭子抽了十几下。
杜月笙往世之后,他的太太和子女们大多往了台湾,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杜家的后代中,也没有一个像杜月笙那样混黑道的,大多都受过良好教诲,事业有成。
二、
杜美如这次回大陆探亲,被问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杜月笙最终没能回到大陆?”
对于这个问题,杜美如的看法是:“父亲不愿往台湾,不敢回大陆。”
由于杜月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当过蒋介石的帮凶,残杀过无数共产党人,大陆解放后,杜月笙一直恐惧共产党会找他“秋后算账”,所以一直滞留香港,不敢回来。
尽管杜月笙在上海曾经是个跺跺脚地皮也要抖三抖的人物,但在香港却没有资产,连所谓“杜公馆”都是别人的馈赠。当时杜美如打理全家的账目,杜家捉襟见肘的情景令她至今记忆犹新。
蒋介石也曾邀请杜月笙往台湾,但杜月笙对国民党已失往信心。
特殊是在杜月笙预备带全家从香港往法国时,国民党政权还向杜月笙索要15万美元从香港出境的“护照费”,让当时囊中羞涩的杜月笙大为生气,被迫舍弃了移居法国的念头。从此对国民党政权的态度更加心灰意冷。
杜美如记得,在国民党政权提出要杜月笙交出15万美元的“护照费”才肯让他往法国后,杜月笙极为伤心,好几天都没有食饭。
那几天他不停地自言自语,说自己抗战把全家丢在上海,自己只身赴重庆帮蒋介石,甚至把太太的首饰变卖捐给国民政府用来抗日,结果现在国民党还要敲他的竹杠,实在是太令人冷心了。
这次事件对杜月笙的打击很大,从那以后,杜月笙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经常喘不上气来,要靠吸氧保护生命。
杜月笙的好友、有"中国的摩根"之称的银行家陈光甫来拜谒杜月笙。陈光甫告诉杜月笙,北京中国银行已派人来港,请杜月笙、陈光甫、张公权、宋汉章等人往北京参与中国银行的改组会议。
陈光甫的来意,就是向杜月笙讨主意的。
杜月笙深思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们都算是无家可回的人,今后到底是往台湾还是回大陆还很难说。既然北京来人喊我们回往开会,这是给我们面子,我的意思,大家可以出具托付书,派代表往北京开会。 ”
数日之后,中共又派章士钊来到香港,向杜月笙宣扬中共的政策,潘汉年也托人转告杜月笙:“看勿再为蒋效劳,在尽可能的领域内多多为人民服务。 ”
但杜月笙依旧顾虑重重。他向潘汉年表达,自己因身体原因暂不能回大陆,但也决不往台湾。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也不断派人赴港,拉拢杜月笙往台湾,说是蒋介石预备聘请杜月笙为“救国公债节约储蓄券港澳劝募主任委员”,同样被杜月笙婉言拒绝。
一天,台湾方面突然派人来到杜家,告诉杜月笙:上海将于1951年4月1日公审黄金荣、杨虎等人,不但要枪决两人,连杜月笙也要被押回上海执行枪决。
杜月笙虽然知道中共对他的态度,但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仍然直发毛。他知道自己对共产党人欠下过不少血债,所以一连几天都无法进睡,惊恐到了极点。
1951年8月7日,杜月笙病情加重,随即将家人喊到床前,口述了一份遗嘱。口述完遗嘱后,他挣扎着签上自己的名字,随即又昏迷了过往。
8月16日下午,63 岁的杜月笙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终前,他给家人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期看了,可你们大家有期看,中国还有期看。”
三、
杜月笙往世后,家人把他的灵柩运到台湾,下葬在了基隆。杜家的子女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将来有朝一日,能把父亲的灵柩要从台湾运回大陆安葬。
杜月笙死后,姚玉兰带着杜美如几个孩子往了台湾。1955年,25岁的杜美如在一场舞会上熟悉了一名名喊蒯松茂的飞行员,两人迅速坠进爱河。
蒯松茂祖籍安徽,13岁时,考进了国民政府空军幼年学校,后随国民党败逃台湾,成为一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1956年,蒯松茂与杜美如在台湾结婚后不久,便被调到台湾驻约旦“大使馆”担任空军武官一职,负责扶助练习约旦空军。
杜美如也跟随丈夫往了约旦生活。1976年,蒯松茂从空军退役后,夫妇俩便留在了约旦,并在约旦首都安曼开了约旦第一家中餐馆——“中华餐厅”。
说起这家餐馆,杜美如颇为自豪。因为这家餐馆是她用父亲分给自己的6000美元遗产开起来的。在餐馆开办之初,杜美如既当老板又当杂工,有时还要兼职当跑堂,才将这家餐馆开成如今的规模。
餐馆刚开张的时候,杜美如很快完成了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小公主”,到一个天天摘买,24小时轮轴转的饭店老板娘的身份转变。有一次在上街买菜时,她遭遇了一场车祸,脸上留下了一个伤痕。
蒯松茂心疼她,喊她舍弃,杜美如却坚持了下来。如今提起这件事,她总是不忘调侃一下:“那场车祸,给我脸上增添了一个小酒窝!”
杜美如之所以要坚持,是因为在安曼开中餐馆,也是杜美如的决定。
蒯松茂由于工作的原因,和约旦王室有过一些接触,杜美如发现约旦王室成员中,有不少人对中国的文化,特殊是中国的美食情有独钟,而当时的安曼又没有一家像样的中餐厅,所以她决定,在约旦开设一家正宗的中餐厅,一定会有生意。
1976年3月,台湾预备将蒯松茂调回台北,杜美如于是动员丈夫退役,留在约旦两人一起经营中餐厅。就这样,蒯松茂成了杜美如的第一名“员工”。
现在的“中华餐厅”是安曼最有名的一家中餐馆,天天来就餐的客人川流不息,生意十分兴隆。约旦不少王室成员,以及中国驻约旦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是中华菜厅的常客。
由于和中国驻约旦大使馆的接触较多,所以每年十月一日中国的国庆之日,夫妇俩都会被邀请到中国大使馆作客。
和中国大使馆的人接触多了,蒯松茂和杜美如也能经常听到国内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发展情状。听到这些消息,也让身在异邦的杜美如对祖国大陆的关注和思念与日俱增。
杜美如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一张照片。照片拍摄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照片中的杜美如,与父亲杜月笙和母亲姚玉兰站在上海“杜公馆”的门前,三人的脸上都布满了笑脸。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杜美如总会产生一个想法:回大陆往看看,看看当年自己生活过的杜公馆,现在什么样了?
四、
2001年和2005年,杜美如和蒯松茂曾两次回到阔别多年的大陆。他们往了上海,也往了蒯松茂的家乡合肥,还祭拜过蒯松茂母亲的墓地。
由于当时杜美如在安曼的“中华餐厅”离不开两人,所以这两次回大陆探亲的时间安顿都很紧凑,有点走马看花,杜美如也一直没有机会往上海好好看看。
2017年,杜美如和蒯松茂第三次回大陆探亲,这一次,她终于回到了自己当年住过的“杜公馆”。
在杜美如的记忆中,当年的杜公馆坐落在华格臬路,由一幢中式两层石库门楼房和一幢中西合璧风尚的三层楼房组成。
但现在华格臬路已改名为宁海西路,杜公馆因延中绿地市政工程的需要,被移到了嘉定“西云楼海派休闲商业街”上。
杜公馆高高的门匾上,刻着“竹苞松茂”四个字。杜美如俯下身子,对坐在轮椅上的蒯松茂说:“你看,我家的门匾上,有你的名字呢!”
“竹苞松茂”出自《诗经》,有家门兴盛的意思,恰好也和蒯松茂的名字重合,也许这也是冥冥之中的某种“玄机”吧?
回到杜公馆,杜美如一直心潮澎湃。
随行的记者问她有什么感想时,她微笑着告诉记者:“我在回想母亲对我说过的话,她让我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倚仗父亲的名字。我和父亲之前除了一个‘杜’字,别的都没有太大关系。这话影响了我一辈子。”
杜美如出生那年,杜月笙正好当上了法租界公董局华董。他认为这是女儿带来的好运,所以对她特殊心疼。少年时养尊处优的杜美如,长大后却历经颠沛流离,就是因为她一直铭记着母亲的告诫。
走进新的“杜公馆”,杜美如仿佛又回到了儿时:进门依然是当年的6级台阶,抬头依然是那组楠木雕花大梁,墙上挂着母亲姚玉兰和小妈孟小冬的剧照,墙边的留声机里,播放着孟小冬演唱的京剧......
五、
中午在“杜公馆”食本帮菜时,杜美如收到了一条消息:有“小冬皇”之称的闻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珮瑜听说她来了,预备下午来拜谒一下杜美如。
杜美如没见过王珮瑜,但她听过王珮瑜的名字,知道王珮瑜因长相唱功极像孟小冬,所以在京剧界有“小冬皇”之称。
杜美如的小妈孟小冬号称“冬皇”,是京剧泰斗余叔岩的关门弟子,在杜美如年轻时,曾跟着这位小妈妈学习过京剧。
当王珮瑜走进客厅时,杜美如眼前一亮:这不是当年的孟小冬又复活了吗?
那天下午,杜美如和王珮瑜聊了好久。她将当年孟小冬传授给自己的《空城计》中的一些“诀窍”,悉数告诉给了王珮瑜,还给王珮瑜讲述了“冬皇”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见王珮瑜一直在凝神倾听,杜美如突然问王珮瑜:你能唱《乌盆记》中刘世昌“因此上”那段吗?
王珮瑜没有推辞,随口唱起刘世昌那段“反二黄原板”:“劈头盖脸洒下来,奇臭难闻口难开。同情我命丧他乡以外,同情我魂在看乡台……”
听着熟悉的二黄,杜美如尘封的记忆被激活了,她不禁站起来击掌和唱,赢得了一片掌声。一曲唱毕,她拍着王珮瑜的肩膀说:人家喊你“小冬皇”,我以后就喊你“小冬冬”吧!
“我外婆筱兰英是京剧老生,外公姚长海是梆子青衣,妈妈姚玉兰12岁就上台演出,我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听戏”。
杜美如拉着王珮瑜的手感慨地说:“这次回来,我有个强烈感受是,京剧作为优异民族戏曲艺术的代表,受到了更多年青人的理解和喜爱。这些都是你们多努力的结果啊!”
王珮瑜用力点了点头,随后又问道:“想不到您的想法这般前卫时尚!听说您平时也像年轻人一样,喜欢看韩剧?”
“是啊,我本来就是一位‘八零后’嘛。”杜美如的回答,引来了一片笑声。
从杜公馆出来,杜美如感慨良多:“最近几年我们几次回大陆,转变实在是翻天覆地,没想到进取这么快!假如我父亲活到现在,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快,梦里也会笑醒!”
一直很少说话的蒯松茂,这时也插口道:“大陆有朝气,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和赚钱。大家都明白,发展经济最重要、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最重要!”
离开杜公馆时,杜美如用手抚摩着在岁月中斑驳的老房子,回想当年,不由得掩面而抽泣。人生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就像是一粒尘沙。
无论当年多么的风景无限,而今渡尽劫波之后,所有的颠沛流离,都已回于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