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中国阿信”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创办者,宁开饭店,不当都督夫人

“中国阿信”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创办者,宁开饭店,不当都督夫人

misa2 03-28 3次浏览 0条评论

1935年夏天,50岁的孙梅堂乘着自己的小汽车缓缓穿行在华格臬路上,路两旁不是饭店和西餐厅,就是达官贵人们的洋房官邸,显得气派不凡。

不远处,大世界绚烂的霓虹灯照亮了天空,这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处繁华地段,半条街都是他的房产,天色刚晚,马路两边已停满小汽车。

孙梅堂的车刚开到拐弯的地方,突然,几个身穿黑色绉绸裤褂的壮汉从路边闪出来,拦在车头前,领头汉子走到他车窗外,一抱拳,说道:“孙经理,有劳你下车谈点事体。”

孙梅堂心头一紧,这些壮汉是从不远处杜公馆大门里出来的,是杜月笙的手下。他虽曾是上海滩有名的钟表大王,可那已是20年前的老黄历,如今,美华利钟表行生意惨淡,他全靠收房租度日,而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在上海气焰薰天,倘若得罪了他们,下场令人不冷而栗。

孙梅堂让司机摇下车窗,强自镇静地问道:“请问杜老板有什么嘱咐?”

那汉子抬手指着马路对面的一家饭店,脸上似笑非笑地道:“杜老板麻烦你把锦江川菜馆两边所有门面房都腾出来给董小姐,租金一分不少你的。”

听到是件小事,孙梅堂松口气,又试探地问道:“请转告杜老板,孙某定遵嘱咐。这两边的门面房租期还有大半年,到时候……”

那汉子淡淡一笑,道:“那是孙经理的事,杜老板说了,孙经理给面子的话,明天让董小姐过来签合同,不给面子就算了。”

孙梅堂吓得一迭声答道:“是是是,孙某知道了,一定尽快腾房给董小姐。”

汉子又一拱手,带人扬长而往,孙梅堂掏出怀中手绢,一边擦汗,一边扭脸看着对面的饭店。饭店门前挂着“锦江川菜馆”的大字招牌,门脸很小,是一底三楼三个亭子间带阳台的店面,只有十来张桌子,可门前被食客的车围得水泄不通,连过道里都是等座的客人。

这家锦江川菜馆开业才几个月,生意红火得惊人,黄金荣、杨虎都是座上宾,他一直推测这位开饭店的董竹君小姐来头不小,没想到她竟然与杜月笙有交情,会不会就是青帮的人?

此刻,身材修长的董竹君正在店里满面春风地含笑款客,还不知道杜月笙已经不声不响地帮好了忙。

展开全文

这个黄包车的女儿,曾在上海滩受尽屈辱,也从上海走向世界,最终把自己一手创办的“锦江”办成了国宾馆、成为亚洲最大的连锁酒店。

1、弃当都督夫人,回上海办实业

1914年的一个深夜,董竹君在四马路的夜色里狂奔着,巷落里的人影和脚步声让她布满了惧怕,不知道是不是长三堂子派来挠她的人。

也不知道跑了多久,她一抬头,似乎看见天边有一丝熹微之光,照见松田洋行的招牌,她心头一喜,又转了两条巷子,跑到一处不起眼的寓所前,扣响了门环。很快,门打开了,里面走出来一个披着外套的年轻清瘦男子,他看到董竹君,眼睛一亮,问道:“你怎么来了?不是说过几天我想方法筹齐款子,往给你赎身吗?”

少年董竹君

董竹君惊魂未定,睁大双眼看着这个喊夏之时的年轻人,郑重其事地说道:“不,我不要你花钱给我赎身,一来,你根本借不到三千大洋,二来,那样我就成了你花钱买来的女人。之时,我绝不做妾,你要和我在一起,必须明媒正娶,将来你主外、我主内,一起建设一个好的家庭。”

夏之时紧紧挠住她的双手,问道:“好,我们立刻举办婚礼,婚后一起往日本。”

董竹君点了点头,说道:“好,不过你也要答应我,到了日本,我不能只在家里待着洗衣做饭,我要跟你一起往上学读书。”

她是个黄包车夫的女儿,父亲在没有患伤冷病之前,曾送她读过几年私塾,由于没钱治病,13岁那年,父亲把她抵押到长三堂子当“清倌人”,卖艺不卖身,陪笑唱曲,侍候那些花钱买笑的客人。

辛亥革命期间,同盟会元老陈其美等人常在青楼会客以掩护行踪,董竹君因此结识来自四川的热血青年夏之时,由于无法称心长三堂子老鸨开出的天价赎身费,董竹君心一横,卸下所有首饰华服、趁夜逃离。

夏之时的生活布满了动荡,无暇照顾妻子,也对妻子有些放心不下。1915年,他奉命回四川参与护国运动,送给留在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师读书的妻子一把手枪,让她一旦“红杏出墙”就自杀了断,还把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的四弟送到日本监视董竹君,直到董竹君1917年毕业。

毕业后,已出任四川督军的夏之时不准董竹君往法国留学,而是命令她回四川合江的夏家大院生活。

一开始,董竹君认为丈夫深爱自己、恐惧自己移情别恋,才会对自己有种种猜忌和限制。时间长了,她才发现,丈夫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附属品,不但对她的生活、社交、想法样样规定指点,还经常贬低她的才能、看不起她的知识,认为女人的想法无足轻重、也不可能干出什么像样的事业。

1919年,夏之时因派系斗争失败失往兵权,为了东山再起,他经商当起了董事长,可他显然短缺经商才能,创办的实业毫无起色,苦闷中开始吸鸦片、赌钱,一回家就对董竹君百般挑剔,动辄大发脾气,连家里凳子没放好,都能找碴训斥妻子一顿。

她想扶助丈夫,为夏之时的生意出谋划策,可只要一开口,她就会遭到无情的嘲笑和打击。

这让董竹君心灰意冷,眼见夏之时不但一天天沉沦了下往、脾气也越来越坏,开始对她家暴,董竹君提出了离婚回上海。

夏之时根本不信赖她能离开自己独立生活,奚落地说道:“咱们来个君子协议,我和你暂不离婚。以5年为限,假如你带着女儿,5年内在上海滩没有饿死,我就用手掌心煎鱼给你食。”

1924年,董竹君带着五个子女回上海办起了织袜子的“群益纱管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五年后,她与夏之时在上海签字离婚。

不过,虽然没有饿死,董竹君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往,她办的出租车行因经营不善关门,织袜厂被日军炮火炸毁,手中只剩下牵强糊口的钱。

2、改良川菜,当起了川菜馆老板娘

两度创业失败,她向四川商人李嵩高借了二千元资金,预备再努力一次。

离开四川合江后,与夏之时的十载传奇婚恋让董竹君难以忘怀。四川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忘不了川菜的火辣鲜香、忘不了川江水在阳光下如锦锻般展开的漂亮。

当时,上海的外地菜馆主营广东菜、福建菜,虽也有些川菜馆“陶乐春”、“聚丰园”,却不太上档次,店堂内喧哗吵闹,菜式与江浙沪一带的饮食习惯反差较大,其过重的麻辣口味让很多当地人敬而远之。

董竹君下过几次川菜馆后,灵机一动,她既是上海人也是四川人,何不来个改良川菜,对传统川菜进行一些创新呢?早年在四川,为了让孩子们食得惯四川菜,她曾想出过一些做菜的花样,很是受人称道,能不能就此妥善开来?

董竹君是个乐看坚强的女人,她情绪高涨,心里很快画出了一张张布满想象力的蓝图,为菜馆起名“锦江”,一来是成都人称“锦城”,二来是她很喜欢一首喊《看江楼》的诗:

“看江楼上看江流,人自看江江自流。

人影不随江水往,江声不断古今愁。”

“看江楼”是蜀中才女薛涛所居之地,薛涛出身风尘却不甜下流、成为闻名诗人,让董竹君颇有共喊。

她企图从用餐环境、器皿、治理、菜式四方面精心设计,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川菜经过改良、称雄上海滩。

她想象,自己在上海办好锦江川菜馆后开设分店,还要在远洋轮船上办一些水上餐厅,每到一个外国码头,就营业两周,用这种周游列国的方式,向全世界妥善菜式丰盛、历史悠久的四川菜,她经营的不只是生意,更是文化。

对她的远大抱负,女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说上海滩是个龙蛇混杂的地方,董竹君在上海没有背景,开餐馆只有亏本一条路。

1935年3月15日,董竹君的“锦江小餐”在一片质疑声中开张了,她选址于华格臬路“西蜀”川菜馆的隔壁,厨房设在顶楼晒台,避免油烟气熏着客人,底楼是散座,摆了四张桌子,二楼和三楼各有一个大小间的雅座,加亭子雅座,总共只有五个包厢,是家很不起眼的小店。

而她为小饭店花费的心血却不少,她跑遍上海往挑选店内的家具和墙上的装饰,墙面、台布和杯碗盆碟上印着式样大方、疏疏落落的蓝色竹叶花纹,写着“锦江”二字,这竹叶,来自董竹君的名字,此后成为锦江饭店的店徽。

经一帮四川同乡会的人扶助,董竹君顺利找到了几位川菜厨师和刀手、点心师,加上几名招待员、账房、摘购,共有十几名店伙。

开业之后,“锦江小餐”一炮而红。

“锦江”的菜式取官场酒席和民间小食的精华,讲究刀功,减辣减油,做得颇为精致美看,放在特置的餐具里,美食美器,令食客们交相当赞,其改良菜式纸包鸡、香酥鸭、干烧冬笋、干炒牛肉丝、成都素什锦很快成为招牌菜,天天座无虚席,连黄金荣、杜月笙等上海青帮头目和警察局长杨虎等政要,也只能在过道坐着等候翻台。

有一次,杜月笙实在等得不耐烦,发了脾气,把招待员石子湘喊过来,说道:“生意这样好,人这么拥挤,怎么不扩充?你往告诉老板娘,需要房子我情愿喊房东孙梅堂设法。”

董竹君听到石子湘转告后,又是恐惧,又是兴奋,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3、周旋各种势力,扩大锦江蓝图

董竹君刚预备开办饭馆时,女友们曾惊诧地说道:“戏院、餐馆、旅馆,这些行业里的人多半是红眉毛绿眼睛的,没有老头子作靠山,没有流氓作兄弟,要在上海开设这类行业是自讨苦食呀!什么企业不好做?偏要往食这碗饭?”

当时,董竹君信赖事在人为,只要努力把菜做好,生意肯定兴盛。

可租房的事让她深有感慨,她想扩大饭店,四处求告也无法租到门面,杜月笙一句话,房东孙梅堂就主动腾空了两边的店面租给她,这让董竹君明白了,在30年代的上海滩,把生意做大还是要有背景,而她不是“帮会”、“道门”的人,又是个孤身女子,想要立足,非结识有势力的人不可。

杜月笙虽是黑帮头子,但爱面子、讲义气,是个用得着的人。

上海三大亨

董竹君饭店扩大后,生意兴盛许多,可座位仍然不够,天天等座的人在门外排成长龙,锦江旁边,火速跟风建了十几家川菜馆,都试图招揽锦江流失的客人。因此她决定迅速扩大,把后弄房子也租下来办饭店。

后弄房子在巷落里,与前面的饭店只能搭一座天桥连接,而法租界禁止建天桥,董竹君心生一计,先斩后奏,她先让人大兴土木,等后弄房子装修好,天桥也搭好了,法租界的工部局果然找上门来让她拆除。

直到这个地步,她才主动给杜月笙打电话,先是感谢他出面帮她向孙梅堂租房子,然后焦虑地说道:“杜先生,承您的情,房子租好了正要开张,可工部局不准我搭天桥怎么办?当初实在没有想到这点。”杜月笙颇为客气,道:“我往想想方法,你等回信。”

董竹君不安地等了几天,杜月笙确实手腕通天,在他的扶助下,法租界的工部局召开暂时董事会,发给锦江一张暂时特许营业执照,批准了这座横空出来的天桥。上海开埠以来,除了最大的永安百货公司天桥,这是第二例,一时间舆论哗然,报纸上也议论纷纷,认为董竹君“神通广大”,而董竹君面对别人的询问,既不说是,也不说否,只是微微一笑,越发增添了几分神异感,从此,再也没人敢小瞧她。

其实,这是董竹君巧妙地挠住了杜月笙的心理,杜月笙爱面子,既然主动帮过她一次,出于帮忙帮到底的想法,肯定会把这事办得尽善尽美。事后,为表谢忱,她特地送了两桌精致的酒席到杜公馆。

不到一年,锦江川菜馆就扩大为能同时供300人食饭的大酒店,一跃成为上海滩的高档饭店,青帮大亨、军政要员们都是她的座上宾,而身为老板娘的董竹君总是笑脸迎人、巧为周旋,很快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据董竹君的儿子夏大明回忆,很多来食饭的国民党要员和权贵本是夏之时的故交,董竹君终身没有再婚,很多人念在董竹君是夏之时前妻的情份上,对她另眼相看,夏之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母亲是一直利用我父亲的关系资源。”虽然离婚了,前“四川都督夫人”的称号对锦江饭店的发展仍有一定作用。

虽然与杜月笙、黄金荣、杨虎等权贵都有交情,但董竹君是个很有正义感和家国情怀的人,她同情革命者,多次资助爱国青年往解放区,常动用自己的关系营救进取人士,还在解放前夕策反了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留下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1937年,被蒋介石下令通缉的郭沫若冒险回国,在上海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一家外国人公寓里躲身,董竹君知道后,怕郭沫若行踪暴露、被人暗害,专门派忠厚可靠的职员邓明山一天三顿给他送饭,郭沫若后来写诗相赠,感慨道:

“患难一饭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陆沉。今有英雄起巾帼,娜拉行踪素所钦。”

(董竹君与夏之时公开办离婚时,报纸上曾以《夏之时家中难都督,将军街出走女娜拉》报道二人的离婚案。)

既会编织关系,也愿真心扶助他人,这才是有情有义的董竹君一个单身母亲能立足上海的根本。

4、锦江,是一种文化

正如董竹君创业之初所想象的,她把锦江打造成了一种文化。

首先是饭店环境,店堂内装修中西合璧,还吸取了一些日本元素,本色柚木镶嵌墙壁和天花板,点缀书画、宫灯,每个雅间都装了热气汀,除了深浅蓝色竹花的台布、餐具外,还放有四时鲜花和特制的红木文房四宝匣。董竹君认为,再好的陈设布置假如没有鲜花点缀其中,就没有生气,室内氛围会陷于沉郁,而文房四宝是供文人雅士们兴起时挥毫用的,匣面刻有董竹君的亲笔题诗“双双燕雀行书案,点点杨花进砚池”,落款为锦江主人制,这令锦江显出与众不同的雅士风尚,很受客人喜爱。

其次是菜式,锦江的改良川菜极为讲究刀法和摆盘,设计感很强。1936年,卓别林访问上海,被请到锦江食饭,每人先送上一碗雪白的燕窝,当中放一粒大红樱桃蜜饯,再端上一只被烤得焦黄酥脆的“香酥全鸭”,盘边镶有刻好的萝卜花等蔬菜,一些名贵菜肴,还特地在旁边用蔬菜镶拼出花鸟造型,无论是火候、刀功、拼盘都极为讲究,这顿饭给卓别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多年后还向周总理提起锦江饭店的“香酥鸭”。而锦江的招牌菜以创意著称,往往别的饭店亦步亦趋、刚刚学会了锦江的菜,锦江又有了新出的菜单,时时引领着上海滩的川菜潮流。

第三是服务,锦江很重视用户体验。熟客们来锦江食饭,不需要结账,只要在柜台签字就可以离开,旁边还张贴了一个告示:“君若称心,请告诉朋友;君若不满,请告诉我们。”夏衍在《懒觅旧梦录》里就曾提到锦江饭店的种种热心服务。对饭店的卫生,董竹君要求严厉,餐具、毛巾均需严厉消毒,服务员的个人卫生也有准则,指甲、牙齿的清洁都要定期检查,力求给顾客留下好印象。1936年1月,董竹君在复兴公园旁的华龙路(今雁荡路)上创办了“锦江茶室”,公开登报招聘女服务员,录取了不少初高中毕业的女学生,经培训后,这些气质文雅、服务规范的女招待引起了社会好评。“锦江茶室”与“锦江川菜馆”装修风尚相似,位于邹韬奋先生的生活书店隔壁,开张后,成为公园旁一景,很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逛过公园后在此饮茶、饮咖啡,其环境有格调、服务周全,又被人们称为“铸情楼”。

第四是回属感,锦江需要稳定的员工,董竹君开的薪水比其他饭店高得多,每月17日是锦江雷打不动的发薪日,从1935年到1951年的十六年中,即使遭逢战乱,锦江也没有挈欠过薪水,每满十天必给厨师、服务员们分小费,年底还有年赏,职工家庭有困难,饭店会尽可能扶助,这让员工们没有后顾之忧、以在锦江工作为荣,不少开业之初的老员工一直工作到解放后才从国营锦江饭店退休,成为锦江的终身员工。

在那个时代里,董竹君开办锦江饭店是有前瞻眼光的,体现了一定的企业文化精神。

由于与众不同的构思和定位,锦江饭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1936年,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天天有八九百客人光临,虽然价格比其他地方都贵出不少,走的是高端路线,上海人仍然趋之若鹜。

当时,在锦江设宴具有郑重招待之意,凡社会名流、中外知名人士来上海,无不到锦江用餐,很快,从香港、台湾、巴黎到洛杉矶都出现了冒牌的锦江餐馆,可见其知名度。

在如此势头下,董竹君决定发展得更激进一些。

5、起起伏伏半世纪,锦江朋友遍天下

虽说锦江生意兴隆,但一年来扩大太快,董竹君手里不剩多少流动资金,还背了不少债务。可她仍然不断加着杠杆,没有停下极速扩大的脚步。

每次开新的分店、茶室,她都大胆给承包商开出限期空头支票,待装修好投进营业时,再用营业收进来兑现。

员工和朋友们为董竹君这种“赌徒”式的作法感到担心,万一有个闪失,开业后生意不好,她拿不出钱来兑付装修款,给承包商开的支票被银行退票,甚至被起诉到法院,消息传出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到时候,锦江就会因失信而倒闭。

但他们的担心似乎是余外的,几年中,董竹君给承包商开出的空头支票没有一张被退票,由于锦江声誉日隆,银行还给了她一定信用支持,有时候,就算董竹君银行账户里没有钱了,银行也没简单退票了事,而是询问过情状下后,帮她如数照付了支票,等她过段时间手头充裕再来结账。

锦江饭店

随着饭店的发展,董竹君成了上海滩名人,她又爱交朋友,加上夏之时以前的影响力,很快,董竹君就拥有了一个超级朋友圈,以文艺界人士居多,由于董竹君思想左倾,因此,大量左翼作家、地下党员如夏衍、潘汉年等人均以锦江两店为联络、接头、开会的地点,董竹君还设了“特殊间”为他们提供方便,成为革命事业的幕后支持者。

上海沦陷后,汉奸潘三省威逼她到日占区办锦江饭店、从事亲日媚日活动,董竹君推托再三,结果潘三省竟派刺客到她家中行凶,无奈之下,1940年冬天,董竹君搭乘荷兰轮船前往菲律宾马尼拉避难,也想顺便在马尼拉开设一家锦江分店。

店还没开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侵马尼拉,董竹君母女迁往郊外的贫民窟躲身,由于无法联系上国内亲友,在菲律宾的四年中,董竹君失往经济支持,靠天天乘车几十里到马尼拉做一点跑街的小生意来养活母女三人,直到1945年1月,她才通过华侨协会买到难民船的一张船票,转道台湾重返上海。

而回到上海后,她发现锦江饭店的生意已经一落千丈,资不抵债,即将被人收购。

其中固然有战争动荡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她曾非常信赖的经理张进之在她离开的几年中,失往监管、一手遮天,店内员工们纷纷向她告状,这位张经理借锦江的经营贪心地中饱私囊、任用亲信,如今他自己成了富翁,锦江却快要破产关门了。

董竹君不得不辞退了张进之,重新开始整治,由于锦江川菜馆的口碑和服务远不如从前,花了好一番力气,她才重新攒聚了人气,此后又马不停蹄地创办了永业印刷所、协森印刷局、美化纸品厂、锦华进出口公司等企业,形成了出版事业的一条龙服务。

解放前夕,上海滩风起云涌,蒋介石在撤退前下令残杀一批关在狱中的进取人士,原中心特科的吴克坚联系到热衷革命的董竹君,让她运用自己的关系营救了罗隆基等不少民主人士,还说服了上海警备司令杨虎起义投诚。

建国后,在上海市长潘汉年等人的支持下,1951年6月,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董竹君将用半世心血创建的、当时价值三千两黄金的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合并迁移到长乐路,变更为国有饭店“锦江饭店”,成了上海第一家招待外宾的国宾馆,由董竹君担任首任董事长兼经理。

此后,锦江饭店在董竹君的治理、创新理念上进一步发展,享誉世界、口碑至今不减。

离婚后,董竹君拒绝了多位上海闻人、高官的追求,始终单身,培育着五个子女。她从没向孩子们说过前夫一句坏话,只是说他政坛失意后处境一直不好、导致脾气太急躁,二人无法和气地相处。

对前夫夏之时,董竹君内心仍有深深的惦念,虽然离婚的过程很不堪,可初见的美好让她垂老难以忘怀。夏之时有着典型的大男子主义,他一直不信赖为他生过五个孩子的董竹君会有一天真的离开他,直到在离婚书上签字后,他还多次让上海的朋友劝导她复合。

内战末期,已经再婚的夏之时对远在上海的董竹君放心不下,特地托人捎信,要她往四川躲避战乱。而无论身处何地,董竹君的床头都放着她与夏之时年轻时的合影,天天晚上,带着甜蜜远远的往日回忆进睡。

老年董竹君

1997年,97岁的董竹君在北京寓所接受了央视《读书时间》专访,栏目正式在电视屏幕上播出不到一小时,这位世纪老人在家中因感冒溘然长逝,临终前,她留下两句遗言,最后一句是要求在葬礼上播放钢琴曲《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

在电视剧《阿信》中,逃兵俊为小阿信在雪地里吹口琴时,吹奏的就是这首由古老爱尔兰民歌改编的曲子,每当阿信身处困境和苦难,《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就会一遍遍响起,给予她勇气。

董竹君,这位被称为“中国阿信”的传奇女子,定然是从电视剧里的阿信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而与“阿信”原型和田加津创办的濒于结业的百货公司八佰伴相比,锦江以其具有文化传承感的服务理念走得更远,成了亚洲最大的连锁酒店,不断散发出勃勃生气,董竹君当年的蓝图,已经变成了现实。

饭店大亨
原创原创​万万没想到《热血同行》,这十处剧情不是杜撰,而是真实历史 82年的拉菲,连续饮了40年还没有饮完?它到底生产了多少瓶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