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突围战廖耀湘指挥失常,连犯四次低级失误,葬送10万精锐之师
在国民党将领中,廖耀湘绝对是一个有资格被称为名将的人物,这不仅体现在他被蒋介石赏识上,就连民国时期闻名的军事家蒋百里也对他交口赞扬,甚至称其为是民国时期自蔡锷之后湖南又一具备为将者“四德”的军事奇才。
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却在辽沈战争的黑山突围战中指挥严重失常,连犯四次低级失误,最终使得部下10万精锐之师全军覆没,这不得不说是个怪事。
要知道,廖耀湘带领的国民党军第9兵团可是一支全部美械化的精锐战术机动兵团,它的覆灭,直接决定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总溃败。
从廖耀湘兵团被围到覆灭,仅仅用了两个昼夜,时间之短出乎所有人意料,期间也没有经过太多恶战,反抗得猛烈程度远不如在淮海战争中被消亡的由黄维带领的第12兵团,甚至连黄伯韬兵团都不如。
种种迹象似乎在向人表明,被蒋介石和蒋百里大力推崇的廖耀湘言过其实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廖耀湘,湖南邵阳人,毕业于黄埔六期。本来,廖耀湘是预备报考黄埔军校五期的,可是因为家贫,无力给他筹集赴广州参与考试的费用,只得舍弃赴考。可是,已经下定决心要投笔从戎的廖耀湘并没有灰心,他就近加进了湘军第三师,从列兵做起,其目的一是尽早学习军事,为参与第六期考试做预备,二是想通过挣军饷来积攒路费。
就在廖耀湘为了积攒路费而节衣缩食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当时的广州国民政府为了培植基层的军事干部,于1926年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开办了四所黄埔军校的分校。就这样,廖耀湘就近考取了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第六期骑兵科,正式走上了从戎之路。
要注重的是,此时的骑兵科已经不是培植骑马的骑兵了,而是广州民国政府为培植装甲机械化人才而进行的未雨绸缪式的培植。从廖耀湘抉择骑兵科就能看出,廖耀湘还是有着非常超前的预见性的,他意识到,在日后的战争中,装甲机械化人才必定是极度短缺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注定是军内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事后证实,廖耀湘的抉择是正确的。和他具有同样推断的黄埔系将领,如杜聿明和邱清泉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在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镀金奠定了日后在国民党军内的地位,也都在日后成为了显要一方的名将。
廖耀湘毕业不久,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机会。
展开全文
图片来自网络
1930年5月,国民党南京政府预备挑选一批精英赴法国留学,廖耀湘虽然在考试中名列三甲,但却因为个子矮小,其貌不扬而被刷掉。廖耀湘闻听自己落选的理由后,立刻给蒋介石上书并获召见,他慷慨陈词,以留学是招学生而不是招女婿一言打动了蒋介石,获得了赴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的资格,后又转进了法国陆军大学机械化骑兵专业学习。
由此看来,廖耀湘绝对是有心人。
法国当时是欧洲大陆陆军最强的国家,也是发展机械化部队最早的国家之一,那时候德国还未在机械化部队上崭露头角,要想学习机械化骑兵部队作战,最好的抉择就在法国。这也是廖耀湘为何冒着被蒋介石申斥甚至留下恶劣印象的风险也要要求赴法国留学的原因。
国民党军内的有识之士已经熟悉到,在机械化部队刚刚崭露头角,还未被大家普及熟悉到重要性的时候,谁把握了机械化部队作战的能耐,就会在未来的战争中奠定在军中的地位。
就在廖耀湘在法国学习期间,他迎来了其人生中第二次机会。
为了检验南京政府派往法国学习军事的这批留学生们究竟学得如何,时任陆军大学校长的蒋百里将军赴法国观察,并对廖耀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给蒋介石的信中提到:像廖耀湘这种既有国内黄埔军校教诲经历,又受过国外高等军事学府教诲的人才在国内属于凤毛麟角,应该在他毕业时予以重用。
蒋介石见到蒋百里的推举信也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是他慧眼识英发现的人才,因此回复道:
廖耀湘为我推举赴法留学之学生。该生系难得之军事干才,学成回国之后,应委以重任。
蒋百里对廖耀湘的赞誉远不止于此,他曾经把廖耀湘与蔡锷相提并论:
廖耀湘为蔡松坡之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诚非过誉也......若仅以为将之道而论,则智、信、勇、严之武德,无一德不具,更无一德可责。
在蒋百里的评判中,廖耀湘可谓是军中难得的将才。
关于这段评判,其实很多人都表达怀疑,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蒋百里在为廖耀湘养看,为廖耀湘在军内进一步提升造势。
那么,蒋百里这位军中的理论派泰斗级人物为什么要为廖耀湘这位下级军官造势呢?这不科学啊!难道真的是看在廖耀湘是辛亥革命元老黄兴的侄女婿的份上?
假如这么想,那就太小看蒋百里了。
图片来自网络
客看地说,蒋百里的这番评判确实有过誉之嫌。蒋百里在法国见到廖耀湘之时,廖耀湘只不过是个下级军官,充其量是个连职,即使蒋百里认为廖耀湘对机械化作战有着独到的看法和远见以及具备古时名将的潜质,他也不会有这种评判。因此说,这番评判只能是在国内才有的。
廖耀湘1936年回国后,担任了中心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的连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提拔为营长、旅参谋主任,提升速度虽快,但是并不离谱,因为在1930年~1936年,廖耀湘在法国读书,耽误了晋升。按照黄埔军官生的晋升速度来看,一个黄埔六期生在1937年成为中校或者上校,是很正常的事,廖耀湘并没有受到特殊优待。可是,随着南京保护战的结束,廖耀湘给蒋介石提交的一份报告《南京战争之体会及国军今后建军应有之改良》却着实显露出了廖耀湘的才华。笔者认为,这份报告很有可能在国民党军中高层,特别是军中理论界高层中被广泛传阅,并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蒋百里对廖耀湘的过高评判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因为在1938年11月,蒋百里就已经往世了,这个评判的时间就应该在1938年初。
也正是因为这份报告,廖耀湘再次进进了蒋介石的视野,因此,廖耀湘被任命为国民党军唯一的一个机械化师第200师担任参谋长,军衔提升为少将。
廖耀湘指挥机械化部队的才华在1939年11月的昆仑关战争中发扬得淋漓尽致。此时他担任新编22师副师长,师长是从德国学习军事回来的邱清泉。在此次战争中,邱清泉由于自己驾驶战车向日军发起进攻时翻车负伤,廖耀湘接替指挥,完成了切断南宁之敌支援昆仑关的艰巨任务,立下了战功。战后被提升为新编22师师长。
使廖耀湘大放异彩的是他在远征军中的经历,新编22师在他的指挥下多次战胜日军,特别是1943年的第二次缅甸战争,新编22师击败了被日军称为“森林战之王”的第18师团,被蒋介石称为“中国虎”,廖耀湘也因此役的胜利被提升为新编第六军军长。
1946年1月,廖耀湘带领新六军在秦皇岛登陆,加进了东北战场。
初进东北,廖耀湘带领新六军也是连战连捷,东北民主联军对机械化部队作战极不适应,在新六军重炮、坦克装甲部队的压力下,连续丢掉了几座城市,廖耀湘率部打通了辽阳、鞍山、沈阳和营口之间的交通线,并作为先锋攻进了长春。廖耀湘也因战功被提升为第9兵团司令官,手中握有精锐的新1军、新6军、新3军、第71军和第49军5个军。
在这5个军中,除了71军不是全部美式装备以外(71军是日式装备),其他四个军都是全副美式装备,第9兵团成为了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唯一的一支战术机动部队,廖耀湘也成为了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将领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图片来自网络
可随着东北民主联军的不断壮大,国民党在东北的局势日益恶化,到了1948年,除了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孤零零的战术支撑点之外,广大的东北都被解放军占据。特别是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而不打,主力部队进行了一次大领域的战术迂回,包围了锦州,假如锦州被解放军攻占,那东北的几十万国军就要被堵在关内,早晚会被消亡。因此,解放军攻占锦州就像一根牙签正好插在了国民党的七寸上。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颓势早在1947年就已经显现,为此,当时的美军顾问团曾意见蒋介石舍弃东北,把几十万国军调回关内,死守锦州一线,主力要么和华北的傅作义部连城一片与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作战;要么退到山东与华东野战军作战。以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实力而言,这是非常厉害的一个杀招。此时解放军各路大军虽然在华北、山东和中原战场上稍占上风,但国民党军主力仍存,战局仍不明朗,这几十万国军加进到任何一个战场,对解放军来说,都将是致命的威逼。因此,毛泽东当时最为担心的就是国民党军队撤出东北。可是,这一招妙计却被蒋介石舍弃了,理由是既要照顾东北民众的感情,又要顾及到国际上的影响,特别是他当上了“总统”后,更是要在乎自己的所谓“面子”,就这样,一条本来可以延缓国民党垮台的妙计被舍弃了。
可随着解放军对锦州的进攻,蒋介石终于熟悉到了不妙,于是命令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派出廖耀湘兵团来救援锦州。
可在这个问题上,三个当事人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蒋介石认为,锦州必救,长春和沈阳也要确保。假如长春和沈阳实在守不住,那也要沿着辽西走廊走锦州退往关内。
在卫立煌和廖耀湘看来,蒋介石这就是偏执,假如真的决定要从长春和沈阳撤退,那自然是从哪里走最有利就从哪走,何必一定要纠结走锦州呢?走营口经海路撤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抉择。
可是,卫立煌和廖耀湘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之前美军看察团曾经提出过锦州重要性的意见没被蒋介石接受,所以,从锦州方向撤军成为了蒋介石向美国要求援助的一个前提条件。
卫立煌认为,锦州不可救。通过之前和东北解放军的作战,卫立煌总结出了一条体会,那就是军队不能离开大城市,只要是离开,就会被解放军消亡在野外。假如救援锦州的军队被消亡在野外,锦州再丢失,沈阳势必不能独存,如此一来,丢失东北的责任由谁来负?自己作为东北“剿总”的总司令必然要被追责。
图片来自网络
廖耀湘认为,锦州可救,但必须要按照自己的策略来救,不然他就不会出兵。他的策略是必须要等到从海路走塔山一线的国民党援兵与锦州守军汇合,自己才能够出兵救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援兵和守军汇合,就可以稳固锦州防线,这个时候自己出击就可以把东北解放军围歼于锦州城下。
一驾马车三匹马,却往三个方向拉套,这个仗还怎么打?
客看地说,除了卫立煌的消极保守战术之外,蒋介石和廖耀湘的策略都是有可取之处的。因为走辽西走廊一线救援锦州,距离是最近的,假如从沈阳派出来的救援部队拼死一搏,还是有很大期看救援锦州成功的。但是弊病也很明显,那就是势必要面临着解放军打援部队的拼死阻击。假如救援不成功,那么这支救援部队要想回到沈阳,是基本上不可能的。因此,蒋介石命令卫立煌走辽西走廊救援锦州的做法是一锤子买卖,不成功则成仁。
但卫立煌和廖耀湘究竟是蒋介石的部下,不能总不听命令吧?廖耀湘在经过卫立煌首肯之后,提出了他的救援方案,那就是走营口一线。从辽中出兵到营口一日可达,而且,因为攻打锦州,林彪把位于辽南的部队全部抽调到锦州四周,在营口周边并没有解放军强有力的部队。待到援兵到达营口之后,则可兵分两路,一路走陆路进攻义县,进攻围困锦州解放军部队的侧翼;另一路走海路,与从葫芦岛方面派出的援兵汇合进攻塔山一线。
不得不说,廖耀湘的这个方案确实是击中了林彪在辽沈战争中唯一的一个失误,正是这个失误使得东北野战军没有干净、彻底、完全地消亡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使得几万人从这个缺口逃脱。
但廖耀湘的这的方案却被蒋介石否决。蒋介石的方案是南北对进,而廖耀湘的方案则是东西夹击,称心不了蒋介石必须要向美方换取援助的条件。
见到自己的方案被否定,廖耀湘再次提出新方案,那就是援兵出沈阳后,先向西进攻新立屯,再向北占据彰武,截断北宁线,把东北野战军的后勤补给线给掐断,待到从葫芦岛方面派出的援兵与锦州守军汇合后,自己再率军南下。
到了此时,哪怕是再没有军事常识的人也能看出来廖耀湘的私心,廖耀湘是在保存实力啊!他是不想因为救援锦州而丧失自己的精锐部队。但是蒋介石此时已经毫无方法,他总不能因此而撤销卫立煌和廖耀湘的职务吧?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无法撤掉二人的职务,那就只能妥协,只要是你能出兵救援锦州就行。所以,在辽沈战争期间出现了非常希奇的一幕,那就是廖耀湘的第9兵团在名义上出兵救援锦州,可是却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不仅没有向南,反而向西北方向进攻前进。
可是,廖耀湘看似完美的部署在解放军眼里已经漏了怯,这就意味着他恐惧南下会遭到解放军的进攻,中了解放军围点打援的圈套。
1948年10月10日,就在锦州外围和塔山一线两军在猛烈交火的同时,远在锦州300公里之外的彰武也打翻了天。为了把廖耀湘挈在彰武,东北野战军主动舍弃了彰武。
廖耀湘占据彰武之后,实际上他的战术意图已经实现,换句话说,廖耀湘在此时已经意识到锦州是守不住的,既然锦州守不住,那自己何必还要南下救援呢?还不如以主力掌握住新立屯和黑山地区,一旦在锦州失守,沈阳又不能确保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沿着这条事先已经安顿好的后路经过辽中退往营口。
可是蒋介石的命令就像催命符一般不断传来。10月13日夜,蒋介石给廖耀湘下了最后通牒:如再延误将以军法从事。
面对蒋介石的严令,始终犹豫不定的廖耀湘终于顶不住压力了。10月14日,廖耀湘终于下达了渡过新开河,向锦州前进的命令。
假如说,廖耀湘停留在新开河以东地区,那他可进可退;可一旦渡过了新开河,锦州又失守的话,那他就会面临前无往路,后无退路的悲苦境地。
10月16日,锦州被东北野战军攻占,廖耀湘率部也已经攻占了新立屯,71军所部正向黑山进攻前进,只要是拿下了黑山,无论是向南进攻锦州,向东撤往营口还是掉头撤回沈阳,都处于最为有利的地位。
假如说,蒋介石在锦州失守后能够听取杜聿明和廖耀湘的意见,在第一时间舍弃夺回锦州的意见,出兵占据营口来接应从沈阳撤出的部队,那国民党军队仍然可以有超过20万人会通过营口海路撤到华北地区。可是,从10月16日到21日这五天中,国民党内部陷进了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在21日廖耀湘再次命令71军向黑山发动进攻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从21日开始,廖耀湘的指挥就开始失常,连续犯了四个低级失误,最终造成精锐的第9兵团5个军10余万人全军覆没。
第一个失误:为保存实力,不肯动用新1军和新6军进攻黑山和大虎山,贻误战机。
在第9兵团中,最为精锐的是新1军和新6军,新3军和49军也都是由当年第200师和新编22师等部队派生出来的,高级军官基本上都是由这些部队中出来的人担任,如49军军长郑庭笈。只有71军原属于陈明仁的部队,在四平一战中和廖耀湘存有矛盾,此次进攻黑山和大虎山,71军就被派到了第一线。71军虽然也是精锐部队,但是迭经东北野战军打击,实力已经远不如前,而且在火力配备等方面远不及新1军和新6军。果然,71军进攻黑山未果,严重耽误了突围的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失误:在突围道路的抉择上优柔寡断,执行时又屡次转变,使部下无所适从,陷进紊乱。
本来按照廖耀湘的部署,第9兵团是要通过黑山向营口方向突围。此时在黑山正面担任阻击任务的仅有东北野战军10纵一个纵队,最多为一个军的实力,是无法全部阻击第9兵团5个军的全面进攻的。而且,作为第9兵团先锋的第49军已经越过了黑山防线向营口进军了。可廖耀湘却在此时却囿于沈阳方面卫立煌要其撤回沈阳和蒋介石要其夺回锦州的命令,始终彷徨不定,没有尽起主力拼死一搏,使得第9兵团各部停滞在黑山地区进展缓慢,给了解放军各部合围的时间。
第三个失误:对战场形势推断不清,把解放军的一支小部队误认为大部队,没有果敢下令向营口方向突围。
上文说过,林彪在辽沈战争唯一的失误是在营口方向没有安顿强有力的部队。这主要是因为进攻锦州和打援的需要,大量的辽南部队都被抽调到了锦州方向,以至于营口被国民党军52军占据。林彪为了弥补失误,紧急调动独立第2师往封锁住黑山通往营口的道路。
可是此时,已经突围出来的国民党部队已经不少,包括49军军部和新3军的两个师已经突围出来向营口方向进发。独立第二师虽然是一支地方部队,但并未因独自面对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而惧怕,而是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为了加强独立第二师的火力,林彪还特意派出了作战处长苏静带了一个重炮连来加强,正是这个重炮连,使得已经突围的49军军长郑庭笈出现了严重的误判,使他认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在前方等着他,不然,哪里会出现重炮部队呢?因此,郑庭笈并未向廖耀湘报告,就越级向沈阳的卫立煌请示方法。而卫立煌呢?明知道廖耀湘是要向营口方向突围,可在他接到郑庭笈请示的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向廖耀湘通报情状,反而命令郑庭笈转头向沈阳方向突围。这就使本来出现一丝机会的第9兵团再次丧失了逃命的机会。待到廖耀湘得知消息后,他也认为对面阻击的是一支解放军的主力部队。
在国民党军队内待得时间长了,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式,那就是大家出于保存实力的需要,是决计不会以一支小部队向对手主力部队发起进攻的,他们根本没有这种牺牲精神。就这样,49军本来已经立刻就要突出重围了,现在又暂时调头,把从后面赶上来的部队堵在了路上,造成一片紊乱,部队失往了建制,最终被东北野战军乱中取胜,遭到了覆灭。
事后在廖耀湘的回忆中曾经提到:在面对通往营口的道路上碰到解放军阻击的时候,他感觉到惧怕,感到惭愧,因为他觉得他退往营口的主张现在彻底失败了。
其实,他退往营口的主张并没有错,而是错在了没有坚持住自己的看点。之所以没有坚持住自己的看点,是因为他根本就想不到解放军以一支小部队就敢于向他发起进攻,是他想不到解放军会具备这种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
第四个失误:明码喊话暴露了指挥位置,被解放军打掉了指挥部,造成第9兵团失往了指挥,被各个消亡。
在混战中,廖耀湘好不轻易找到了自己的基本部队新编22师。在国民党军队中,特别是在战败之时,高级将领们能够信赖的仅有自己的基本部队。所以,当廖耀湘到了新编22师之后,他认为自己安全了,于是开始利用新编22师的指挥系统来指挥部队。可在这时,廖耀湘却犯了一个严重违犯军事常识的错误,那就是他用步话机明码喊话来指挥部队突围。
当时无论是东北野战军也好还是国民党军也罢,都已经显现出一种建制散乱的局面,林彪也不知道廖耀湘究竟跑到哪里往了。
之前,廖耀湘的第9兵团部被解放军打掉,可是却没有挠住廖耀湘,这就意味着第9兵团仍然没有失往指挥,只要是廖耀湘出来指挥,第9兵团仍有一战之力。可是,一贯被号称为名将的廖耀湘一出来就用明码喊话,不仅暴露了他的指挥位置,而且还把第9兵团余部下一步的行动路线全部暴露给了林彪,这就为第9兵团最后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10月28日凌晨,浩大的廖耀湘兵团10余万人被全歼,廖耀湘被俘。
廖耀湘兵团的覆灭在解放战争期间并非罕见,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国立下过殊勋的名将们也绝非浪得虚名,可是在解放战争中,这些名将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低级失误,最终被覆军杀将呢?
图片来自网络
从表面上看,这是国民党内部的倾轧和派系斗争,使得这些将领们为了保存实力而一再贻误战机,又因为国民党高层,如蒋介石等人一再干涉前线指挥,造成前线将领们无所适从所致。
就以廖耀湘为例,在此次黑山突围战中,廖耀湘虽然指挥失常,但真正意义上的失误仅有一次。第一次失误是为了保存实力的私心在作怪;第二失误是不敢违犯上级命令,特别是蒋介石的命令,但他又不甜心彻底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阴奉阳违,想要通过挈延战术来等待战场转变;第三次失误是低估了解放军的牺牲精神,以己度人;只有第四次失误才是他真正的失误,通俗一些说,就是廖耀湘此时已经懵圈了,他对解放军的战法极其不适应,面对林彪乱中取胜的战术毫无方法。在一片紊乱中,就算他想通过电报的形式向部下发布命令,恐怕也没有几支部队能够有时间、有机会来翻译电文。但廖耀湘究竟是名将,在危机时刻仍然想着要收拢部队,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抉择了最危急的一种方式。
但从实质上看,这就是一个民心向背的问题。在国民党南京政府这样一个失往了民众支持的腐朽政权面前,任何“名将”都禁止不了滚滚向前的洪流,任何“高招”充其量都是为了减缓他们灭亡的垂死挣扎而已。因为,他们的失败是注定的。
廖耀湘被俘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