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是“立表测影”的代表,所作所为更接近看象测时
对于“夸父追日”,不管如何解读,其实都不可离开对原始“文本”的分析。
关于“夸父”,最早见于《山海经》。
其《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又《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进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依据以上“文本”可知——第一,尽管夸父“道渴而死”,但他的初衷是“欲追日景”。第二,不论夸父是“进日”或“逮之于禺谷”, 他“道渴而死”是因为“与日逐走”繁忙而至。
郑文光先生于1979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即指出,“夸父追日”的神话,在天文学史上显然比在神话学史上更有价值,因其显示了上古先民“立表测影”的真实历史。
这一解读,的确更令人心服。
首先,夸父所追的不是“日”,而是“日景”。
葛洪
“景”是“影”的本字。直到晋代葛洪的《字苑》始收“景”加“彡”的“影”字。这之前,始终以“景”表“影”义。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土圭”,即“立表测影”之“表”,亦称“髀”或“杆”。中国上古先民之“立表测影”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距今7000年前。距今4300年的陶寺遗址,出土了当时古人“立表测影”的“表杆”“圭臬”和测定水平装置。
学者们认为,夸父所弃之“杖”,应该就是他“欲追日景”,测量日影的“槷表”。
其次,夸父或“进日”或“逮之于禺谷”,始终“与日逐走”,恰恰是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路线”。
展开全文
“禺谷”是古人对日落之地的称谓。这与上古先民对太阳孜孜不倦的看测是吻合的。
再次,夸父“饮于河渭”,“弃其杖,化为邓林”,即为古人所认为的“地中”纬度线。
从《尚书·尧典》到战国简《保训》,再到《左传》、《国语》、《周礼》,史籍均将“河渭”一线视为“地中”。
夸父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按《山海经·中山经》所载,“邓林”即“桃林”,位于今河南灵宝西南,亦在此一线,并未远往。
最后,夸父居于“大荒之中”,与黄帝所居为邻,以“黄蛇”相属,且为炎帝一脉的“后土”之嗣,显然践行了“炎黄”二族看象授时的长期实践。
夸父的爷爷是“后土”,“后土”为“句龙”,是社稷神和土地神,为“共工”之子,炎帝之后。
夸父的父亲是“信”。郭店战国楚简《忠信之道》曰:“至信如时,必至而不结。”“信”与“时”密不可分,当以先民看象授时所形成的看念为基础。
所以,将夸父看作是“立表测影”、看象授时的英雄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