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学素面相对——对话肖春香、何闯、李佩文、李曼、朱小青(上)
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新余改革公众号
编者按:近年来,全市广大文学工作者聚力推动新余文艺发展,创作生产更加繁华,创作成果更加丰硕,涌现出一批描绘时代新气象、书写人民新生活的文学精品,新余文学创作显现百花齐放、万马奔腾之势。近日,肖春香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诗人奖、喻军华的长篇小说《奔跑吧,马瑶》进选2022年度江西省文艺基金项目、何闯的文学评论《江西网络文学:弄潮二十年》获江西省第六届谷雨文学奖、李佩文的诗歌进选《辽河》“2022年度全国诗歌大展”,等等,不一而足。鉴于此,本刊邀请市文化馆馆员、市作协副主席何闯,新余日报主任记者、市作协副主席李佩文,市作协副主席李曼,新余学院副教授、市作协常务理事肖春香,北湖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市作协副秘书长朱小青,从纷繁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抽身雅集,说说作家诗人的“心里话”。
本次访谈分两期刊登,敬请关注。
01
《发展论坛》
欣闻肖春香和何闯两位老师最近分别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诗人奖、江西省第六届谷雨文学奖荣誉,首先向您们表达衷心的祝贺!请您们和大家分享一下获奖感受,并请其他的各位作家老师谈一谈您们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提炼出诗意和哲理,把它变成如此美丽的文字?
展开全文
肖春香:首先我要表达的是感谢。感谢评委老师们对我作品的认可和厚爱,感谢中国青年诗人奖给我的青春书写送上的大礼,特别要感谢市作协、《后花园诗刊》的培植和领导、老师们的引导、关爱和鼓励。期看以此为契机,既辞别青春的稚嫩,又保持青春的活力和勇猛;既努力保持小自我,又奋力拓展大格局。
在感谢之余,我又感到诚惶诚恐,虽然对诗歌热爱并且真诚,但我深知作品依然不够成熟有力,还有很多不足。从小,田野的庄稼、牛羊和蓬乱的野草、芦花培育我,曾经以为诗歌是够不着的远方,回过头来,培育我的正是诗歌本身。对我而言,诗歌就是我生命田野里自然而然生长出的一篷芦花,看似平凡杂乱,实则柔软又倔强、自由又顽强。所以,诗歌于我,看似是抉择,实则是宿命。
诗歌让我在纷杂的生活中,找到自我,也找到鲜活的世界;找到内心的自由光线,也找到潜躲心灵深处的隐秘的精神力量。米沃什说:“诗是对真实的热情追求。”未来,我会更加热情地投进生活,丰沛感受,审慎探求,努力找到一个打通自我和世界、情感和思维的诗性自我,更加努力学习和提升诗学造诣,期看我生命中的这篷芦花能在大地上快意生长,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活力。
何闯:在从事写作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妄想获得文学奖后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的情景,为此还特意买了一本《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集》,每年都会演练一遍,声情并茂的样子像一个失足青年。
谁知终于获奖后,除了感恩评委慧眼识珠、独具慧眼、高瞻远瞩外,自己内心反而有些空落,因为确实还没有写出自己最称心的作品。我的写作习惯不会刻意往提炼诗意和哲理,也不会考虑如何编织美丽的文字,只想让读者通过我的文字进进另外一个世界体验,畅快淋漓地浇胸中块垒。
李佩文:美是无处不在的,诗意和哲理也是,它就存在于我们庸常琐碎的生活中。这需要发现美和哲理的眼睛,需要善于捕捉和提取素材的敏锐,还要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鉴别力,当然更需要丰盛的生活阅历和特殊探求,需要高明精湛的表达形式和技艺手段。我情愿把我诗集《假如可以》代序里的几则诗看与大家共享共勉。
1.以特殊敏锐敏锐的诗心诗眼,把平凡无奇的生活作为创作源泉和书写对象,于程序化、复制式的生活方程式中觅觅诗意,调剂性情,打破乏味,别开生面,涵养心灵,以此作为诗意栖居的一部分。2.诗歌是大森林腾挪跳跃的古灵精怪,是脑海心田中的灵光一闪,是灵感作用于文字语境的美好一瞬。3.诗歌凝聚天地菁华精气,精灵般在字词句行组成的枝桠间自由唤吸、腾挪跳跃,既感性又理性,既俗性又神性,吸附着众人的追随目光,庸常生活因了这片诗性森林的存在而布满无限的新奇、漂亮和神异。4.诗歌是灵魂的高蹈,俗世的翱翔。5.散文是脚,诗歌就是脚印。散文是月,诗歌就是月影。散文是水,诗歌就是水蒸气。散文是画,诗歌就是画外音。
李曼:平凡的生活,实际上也是琐碎的生活,它们碎片似地存在。这些碎片,大部分是在重复,看似寡然无趣,嚼之索然无味,谈不上有什么重要作用和意义;还有少部分是新奇的,以往不曾碰到的事情,但究竟是少数。
那些新奇的事情,因为陆续接触,又可能变成了新的重复。不断重复的事情,做的时间久了,就很轻易让人产生疲惫和厌倦。然而,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又不能回避周而复始的重复,还要以积极乐看的态度往对待它们。小学阶段,我就有记日记的习惯。参与工作之后,我把这种习惯带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文字笔录其实是梳理心绪和厘清构思的过程,我把这些文字称为“沉淀下来的日子”。这些“沉淀下来的日子”,在生活的原基础之上,用文学手法,不仅融进感情,还有理性的熟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篇篇文章。
朱小青:我觉得首先要找到看察自然万物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中,再细微的事或物,都有其原本的内涵和意义,走马看花,以点概面都要不得。柴米油盐、苍松顽石,以及默默生长的野草和怒放的玫瑰都有不同的诗意和价值。
发现诗意的第二个途径是要重新熟悉并建构自己。生活中既有你热爱的事物,也有你厌恶的东西;有你喜欢的人,也会有人让你敬而远之;有欢乐,自然也少不了悲伤……以上种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拆解,组合,建构起自己特殊的认知体系,那么,每段经历都将会神韵兼备、血肉充足。
02
《发展论坛》
各位老师都是十分优异的作家、诗人,在新余文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请问,您们认为优异的作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情怀?新余文学创作近几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果?请给我们的读者推举一些比较出色的本土作家和代表作品。
李佩文
记得《诗潮》主编刘川说过写诗的三个段位:有人找到了东篱,有人摘到了菊,有人见到了南山。他还说过一段话(大意):诗歌是一个人的旅途,小说是收集多角色人等的脚印组成的旅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能力与作品效果的关系。关于能力,上面我谈了一些。作家可贵的品行就是内心丰盈、思维灵敏、多愁善感、善于探求,这是作家有别于常人的优势和特征。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他必是热爱生活并对文字有特殊感觉的。热爱生活,他才会爱家人、爱职业、爱他 、爱集体、爱国家,才会有家国情怀和悲悯情怀,才会往关注人与人、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才会有人类命运意识和终极人文关怀,他才会用手中的笔、笔下的文字写出有温度、有密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来。客看地说,新余文学军团总体上还是比较弱的,除网络文学居前外,其他文体创作在全省位置依然靠后。关于诗歌,我在一篇盘点新余诗歌的文章中用了一个词:触底反弹。但是反弹力有多强、弹跳有多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刘琴、肖春香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优异诗人数量太少,而她们的创作体量和影响力也有限,新余还没有出现像萍乡漆宇勤、上饶傅菲这样频频上刊的一线诗人、散文家。
李曼
作者苦思冥想的文章得以发表,并得到读者的认可和鼓励,催生了作者的自信和创作激情。激情是一种能量,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也是作家难能可贵的品行。哥伦比亚闻名作家马尔克斯说:“写作是一大乐事,写作也是一件苦差事。”要坚持不懈地在写作道路上走下往,保护好我们的创作激情十分重要。同时,特殊的敏锐性、好奇心、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独立探求的能力等等,也是写作者不可或缺的。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熟悉、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能够折射出作家的情趣、胸怀、审美及学识等情怀。
近几年,新余诗歌创作氛围活跃,显现喜人态势,肖春香、李佩文、刘琴等诗人的作品在国内知名文学期刊发表并进选多个国内文学选本,周敏生的文化散文往年在《光明日报》《江西日报》多次刊登,何立文、彭晓斌、张玲云等作家的散文在国内知名文学期刊发表,何闯、吴珍明、郭星星、程璐、雷舒华的网络小说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
何闯
写作是艺术,但也是一种传统手艺,有的人天生就能做木匠,有的人天生就会写作。优异的写作者天生敏锐,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能从不同的角度往探求问题,具有超强的共情能力。新余文学这些年取得长足的进取,特别是诗歌和网络文学,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如诗歌作家中涌现出白海、肖春香等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网络文学作家纯情犀利哥、番茄的作品《武映三千道》《都市圣医》均被评为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精品之作。
肖春香
新余这几年在诗歌、小说、散文、网络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重点谈一下诗歌方面。近年来,在新余市作协、《后花园诗刊》和有关部门的强劲推动下,新余诗歌空前繁华,引起诗坛广泛关注。“后花园诗群”常年不断开展线上线下“名家讲座”“一日一诗”“两日一诗”及各种主题诗赛,并通过《新余日报·后花园诗刊》月刊及《诗刊》《诗探索》《诗歌月刊》《诗潮》《鸭绿江》《星火》《江西日报》等名刊大刊推出“江西新余诗歌专刊(专辑)”等形式,积极推介本土诗人和诗作,为新余诗人打造了囊括学习、练习、发表的全过程一体式培植平台,极大提高了诗人们的创作热情和诗歌作品行量。迄今为止,激发了大批老作者重出江湖,特别可喜的是,推动了大批80、90后优异作者脱颖而出,快步走向成熟、走进诗坛,被许多重要媒体誉为“新余诗歌现象”。我自己就完全是在《后花园诗刊》的感召、培植下开始写诗、慢慢成长的。
对我来说,现在提“优异作家”我觉得还为时太早,不过对一个写作者,特别是一个诗人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能力是感受力和共情力,只有拥有敏锐丰盛细腻的感受力,才能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提纯出美和价值。而共情力来源于诗人的万物平等意识和广博的爱,当你把山川草木、一石一鸟都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尊重他们的生命形态、理解他们的生存处境、感受他们的苦乐悲欢,世界万物就有了跟心灵对话的可能。
朱小青
我认为,一个优异作家应该具备五种能力:丰盛敏锐的洞察力、人文情怀的理解力、深掘实耕的塑造力、文学温度的驾驭力、高度辨识的表达力。当然也需要正直、善良、悲悯的情怀,因为拥有真善美心灵和悲悯情怀的作家,才可能写出有文学温度和思想高度的作品。
据我了解,本土大家有很多,周敏生、何立文、胡志亮、李前、胡永良等都是优异的作家。我读过并印象最深的作品是胡同老师的散文集《逐牧流年》,胡同爱好文学,主创散文,题材涉及城市、乡村、军旅、自然等,他的《稻花米花》《荷锄笔记》《不过一盏茶》《何曾相与邻》等作品,语言纯朴,自由灵动,安稳随性,从不同角度展现他返璞回真的写作立场,以及新余当地的人文和烟火气息。
03
《发展论坛》
“工小美”是新余城市的特质,新余民生事业发明了响誉全国的奇迹,这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2023年是新余复市40周年,请问我们将如何挖掘好新余传统历史文化,在文学创作中更好地体现新余精神内核和地域文化特色?
何闯
有次出往摘风,路过一个不起眼的水塘,车上的人纷纷要求停车游览,我一问才知,李白在这个普通的水塘写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所谓地域文化,其实就是由历史长河中那些优异的佼佼者所发明的。优异的本土作家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应该被提炼、被宣扬的对象。他们将自身的文学水平发扬到极致,就是在丰盛地域文化,就是对这座城市最大的奉献。
李佩文
童年的回忆是每个人挥之难往的,地域写作是一个作家的创作源泉和永恒母题。漠视和无视是愚蠢的,也是不划算的,或可使创作陷进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工小美”是我们的大色调、主旗帜、总口令。应该说,新余文化可成体系,是创作的富矿。比如,天工文化、钢铁文化、锂业文化、新能源文化、新素材文化、麻纺文化、数字经济文化、乡村文化、红古绿文化、新农人文化、城乡合成文化、抱石文化、仙女文化、七夕文化、旅游文化、公园文化、森林(园林)文化,以及新余的书法摄影、国画版画、篆刻拓片、诗歌网文、少儿舞蹈、花鼓快板等等。作家们应大力发现、挖掘、打捞、提炼蕴含在“工小美”中的文化底蕴、文化底气、文化气场、文化气派,让文艺作品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美化心灵世界赋能。
李曼
夏布文化、仙道文化、抱石文化、天工文化等,是新余传统历史文化的亮点。要挖掘传统历史文化,需投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物遗迹,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文化含量,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和经济建设交相辉映。
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会在不经意中决定作家在创作中展现的气质和风貌,也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深受他所处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个人认为,要在文学作品中体现新余精神内核和地域文化特色,不仅要认真研究历史名人和历史文献,有条件的,可组织作家到有代表性的乡村(景点),驻村(驻点)写作,进一步把握历史文化根脉,使反映新余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具有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朱小青
新余位于吴头楚尾的过渡地带,因钢设市、工业兴市,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的优异人才,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属性造就了新余开明开放的精神,也形成了以工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移民文化。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作品不仅要有历史人文、传统村落等文化的笔录,更要弘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新余精神。
肖春香
任何一个人都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层滋养,特定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文化是融进一个人血液里的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和人格精神。作家也是如此,故土的一山一水、一桥一路、一街一巷都留下了自我成长的痕迹,每一个场所和地名都收躲了自我生命的生活细节。作家是生命的见证者,他们用作品诉说、留下自我生命对世界的特殊感知:有一个人,他曾经这样看待过这个世界,曾经以自己的方式真切地存在于这个时代、这个地方。这些作品无一不带着故土的味道。所以,对作家来说,认真生活、专心感受、沉浸体验我们的家园和时代,就自然地是在为这个地方书写。
未完待续
编 辑:罗思源
审 签:李 霖
投 稿:xysggbxx@163.com
尊重原创,转载新余改革文章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