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刀和汉代环首刀相比竟有三个不足 但两个优点却足以弥补
历史并不从事直线前进,在抗战时期普及使用的大刀就比不上2000年前西汉使用的环首刀。它和2000年前的短兵器之王比起来有三个不足,但一个优点却让它牵强弥补了缺陷。
抗战大刀和环首刀比起来第一缺点就是相对较短,在一寸长一寸强的冷兵器格斗中先天处于劣势地位。抗战时期的大刀普及长度是70到90厘米(北京城给29军打造的大刀全长是35英寸半,也就是90厘米左右,但全国各地准则不一),而环首刀的长度在95厘米到1.2米之间。历史上西汉环首刀最主要的敌人就是匈奴人的铁剑、铁刀,匈奴人铁剑最长也比环首刀差20厘米,刀剑长度普及和抗战大刀差不多,所以匈奴骑兵只要被手拿环首刀的汉军靠近就是残杀(假如保持相对的距离,那么胜败很难说)。环首刀靠距离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噩梦,南北朝时期鲜卑等民族成了北方的主人,他们对环首刀的态度就是"真香",把环首刀作为自己的制式武器。
展开全文
环首刀对抗战大刀的第二个优势是更坚韧,更持久,是冷兵器对抗中的真汉子。和人们的主看印象相反,看似苗条的环首刀才是两者中的"肌肉男",它的刀刃厚度一般是8到10毫米,比后世的欧洲骑士剑高一倍,比抗战大刀的厚度更是远远超出。环首刀的刀刃厚度和斧头类似,可以对有甲胄的敌人造成侵害,"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并不算太夸饰。所以环首刀看起来很苗条,但全身都是"肌肉",属于"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兵器美男子。抗战大刀的准则重量是1.58公斤,和环首刀类似,因此抗战大刀刀都是不起脊的,刀刃角度也更小,适合对付已经脱下盔甲的日军。也正式因为抗战大刀的这种设计,它在实战中更轻易卷刃,在持久性上远不如环首刀。
环首刀相比抗战大刀,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设计上带来的进攻多样性。环首刀根部厚度较大,从根部向前段逐渐收窄,到刀尖部分就变得薄而锋利,这种造型带来了进攻手段的多样性。环首刀开刃角度大约25度以下,十分利于劈砍,它的劈砍动作是正反手上撩,是骑兵砍杀步兵最有力的招式,也可以充当步兵的砍人利器。环首刀的刀身窄而厚,外形笔直,长度、厚度都很适合戳刺,它的刀尖不但有常见的几何外形,也有流线型的弧形刃刀尖。而抗战大刀宽大的刀身决定了它的穿刺功能要少的多,进攻手段上不如环首刀丰盛。
尽管有这三个缺陷,抗战大刀却用两个优点弥补了不足。第一就是制造方便,修补方便,抗战大刀可以用相对劣质的钢材打造,村里的铁匠就能修补。第二上手难度小,抗战大刀超宽的刀身使宽度方向发生振动的幅度几乎是零,让使用者用力的切割面和刀面几乎吻合,对新手十分友好。这在当时是很实用的功能,因为抗战时期大刀的使用者大部分不是练家子。抗战大刀的使用者也不想当纯粹的刀客,他们往往一边砍人,一边用盒子炮和手榴弹,上手快的大刀更受他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