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生门到朱雀门,人与鬼共生的千年帝都-平安京
从延历十三年(794AD)桓武天皇将朝廷自长冈京迁来,至明治二年帝都移往江户,在一千零七十五年的岁月中,平安京一直是日本的京城。据延长五年完成编纂的律令集《延喜式》记载,这座仿照大唐长安城的海东帝都南北长一千七百五十三丈(当时一丈约等于3·0303m),东西宽一千五百零八长——虽然当时日本国力的富厚程度远逊于大唐,但平安京却依旧在方方面面努力的追求与长安城能够相似。
比如同长安城一样,平安京在都城的正北建有坐北朝南的宫城,也就是皇居;皇居中不仅有天皇居住的宫廷“内里”,也称“御所”、“禁里”、“大内”;也有各种官衙,以太政官为首的省、寮、府、司。皇居以土墙围绕,四面共有十二座门。
在南边一侧当中的是朱雀门,以此为起点,宽约二十八丈的朱雀大路一直通向平安京的正门——罗城门;而朱雀大路也有如一道界限,将平安京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区被称为“左京”,西区被称为“右京”。无论是左京还有右京,在一开始规划的时候都被设计成有一条条笔直的道路纵横交错,仿佛如棋盘一般的整洁划一。
平安京地图,在七条大路和朱雀大路交口的东西两侧是东西鸿胪馆;大学寮的对面是谷仓院。
但是,设计是设计,现实是现实,历史上平安京长期以来就是个“烂尾工程”,不但很多道路没有修通,而且很多街区也是进住率不到四分之一,人烟稀少到白日见鬼的程度。特别是右京,一直以来就是一片荒原,所以大儒庆滋保胤在《池亭记》中写道,平安京中因不同地段便有风物的不同——自己居住的右京是准则的贫民窟:
“人家渐稀殆,几幽墟矣,人者有往无来,屋者有坏无造,其无处移徙,无惮贱贫者是居”。
但是朱雀大路东的左京却别有一番富贵模样:
“四条以北,乾艮二方,人无贵贱,多所群聚也,高家比门连堂,少屋隔壁接檐⋯⋯其价直二三亩千万钱乎!”
《乐家录》中有一首催马乐,也是极力描写左京的繁华:
“浅绿浓缥有,放眼染遍,光耀低摇,新京朱雀垂柳······”
展开全文
但是结尾的一句却如同谶语般的唱到:
“如今皆化田畴。”
确实如此,京城一等繁华所在只是在左京的一条、二条、三条······直到五条、六条一带,此处有着将相府邸,离宫别苑,往来的都是坐在八叶车之中的公卿诸侯,妖童艳妇。但即便如此,朱雀大路上两侧也是杂草丛生,一片萧条景象——到了朱雀大路的南端,罗城门时,就更是如此了。
就让我们从罗城门一路走来,沿着朱雀大路做一次平安时代的穿越之旅。
杂草与灌木丛生的朱雀大路。
京城之中也是遍地穷人。
NHK大河剧《平清盛》虽然收视率极低,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曲高和寡的良心之作。
大多数人对平安王朝的印象除了一片风雅繁华之外就没什么了,
但事实上,和今天一样,那是个布满了不幸与无常的时代。
一、罗城门
罗城门是平安京的正门,相当于唐长安城的明德门或明清北京城的永定门。罗城门之意就是“城墙的总大门”。后来人们将“城”字读破,念作了“生”,所以罗城门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罗生门”。这座城门的历史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从建造伊始就有问题。据《宇治大纳言物语》所述,城门正在建造之时,桓武天皇就曾经向工头意见:假如城门太高,会被狂风吹倒,所以最好把柱子截短一尺。然而工头却觉得那样城门就显不出气势,所以等桓武帝走后就把柱子截了五寸。等竣工之后桓武帝过来一看,便叹道:“太惋惜了,再多截五寸岂不更好?”见天皇如此目光敏锐,工头当场吓昏过往。果真,在淳和天皇弘仁七年(816AD),在迁都平安京二十四年之后,罗城门果真如桓武帝所担心的那样——倒了。之后又不得不依样重建。
但即便是矮了一尺,罗城门的规格也有长二十六丈、高八丈、进深七丈,在在一马平川的京都平原之上俨然是不可思议的庞然大物,再加之四周十分萧条,所以被视为灵异地点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十训抄》曾记载,大才子都良香曾经一边推敲诗句,一边从罗城门下经过,口中吟到:
“気霁れては风新柳の髪をる(气霁风梳新柳发)”
于是城楼之上便接声和道:
“氷消えては波旧苔の须を洗ふ(氷消浪洗旧苔须)”
菅原道真闻知此事后断定,和诗者必然是鬼物。后来,人们有传说这个鬼,就是大江山鬼王酒吞童子的搭档和情人茨木童子。
现在的罗城门遗址。
平安时代衰落之后,罗城门四周的东寺、西寺成了京中百姓自发的集市,并存在至今。
在集市上化缘的僧人。
到了圆融天皇天元三年(980AD),也就是平安京最繁华的时期,罗城门又一次的塌了,而且没有人往修复。浩大的残骸如同垂死的怪物一般耸立在人迹罕至的荒郊,这里也由鬼怪出没之所成了盗贼、乞丐的巢穴。之后又成了乱葬岗,此时关于罗城门的故事中最闻名的当属《今昔物语》的那个:
“古时,有个从摄津国上京来作案的贼人,到京时天还没黑,就躲在了罗城门下。这时朱雀大路上的行人往来很多,他企图先在门洞里躲一会儿,等路静人稀以后再出往,突然听到从山城方向传来杂沓的脚步声,他怕被这群人看见便蹑手蹑脚攀登到城门楼上,一看,那里有昏暗的灯光。这个贼觉得希奇,就从窗棂向里窥视,只见里面停着一具少妇的尸首,枕边点着一盏灯。有个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的老妪,正在枕边拔死人的头发。这个贼莫名其妙,心想莫非是妖怪,非常恐惧,又一想也许是个鬼,待我吓她一下,就轻轻推开门······”
到了近世,芥川龙之介又将其改编为小说,讲述了生存的原罪。
二、东市、西市、鸿胪馆
过了罗城门,在七条一代市区就突然变得繁华热闹,这就是东、西两市。其中东市有商号五十一家,西市有三十三家,货卖绫罗绸缎、刀剑、牛马、食盐、药品、时鲜蔬菜、水产干货。每一家店展都有着自己的招牌,严禁混业经营。将商业区分成两个,把商人们集中治理起来,如此的布局也是仿照自北魏以来中原王朝都城的结构。盛唐之际,大规模的商业活动被官方指定的汉蕃富豪及各藩镇的“白手套”们所垄断,普通民众只剩下在坊内的小本经营,这种商业政策颇为后世史家所指责。而平安京的用事者们做得更绝:除东西两市之外,京中其它地方一概不许开店经营。而东西两市在治理上的苛刻比之于大唐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月初一十五开东市,十六之后开西市;午时开市,黄昏闭市——也就是说,无论东市还是西市,每月只有十五天可以营业,而且天天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
虽然有着种种的限制,但东西两市究竟还是唯一一处能够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经济繁华的地方,所以这里的顾客熙来攘往,不分贵贱,既有一天不“买买买”就会感到不安闲的小松之宫(不是明治朝从东伏见宫家分出来的小松宫家),也有来此购物的普通百姓。也正是因为聚集了来自各阶层的人群,散乐、杂耍等曲艺活动也十分繁华。
由于日本古代资源匮乏、生产力不高,所以奢华品和高精尖的商品基本上都来自于中原或韩半岛等地,所以最高端的商业区其实是那些外国人居停之处——东、西鸿胪馆。当时的鸿胪馆主要是招待来自渤海国的外交人员,而这外交官夹带私货牟利的事情也是古已有之,所以在当时日本的贵族除了像大江朝纲这样的高级学者会前往鸿胪馆于外国使臣吟诗作赋之外,更多的则是向外国使臣购买貂裘皮、香料、药材、文玩这些可遇不可求的舶来品。
所以,在平安时代,七条大路与朱雀大路交叉的地方是当时日本的经济中心,也是多元的国际化商圈。而平日百姓居家过日子的针头线脑则有头顶货物,走街串巷的女商贩们称心,也就是经常能够在时代剧中所见到的“市女”。
《地狱变》中的“崛川大殿(藤原道长)”。绝大多数最高档的奢华品都落进这些权贵之手。
三、朱雀门
经由东西鸿胪馆向北,就是负责平安京市政和治安的左京职、右京职,其地位类似于大唐长安城中的长安、万年县衙门或明清北京城的宛平、大兴县衙。再向北行进便是东有大学寮,西有谷仓院,分别是当时朝廷养士之所和储备贡赋之处。顺便说一句,这个谷仓院不同于宫中的内躲寮,后者乃是天子的私人财富;前者储存的则是国帑,所以在弘仁十四年(823AD)三月,面对着物价腾踊,嵯峨天皇就下旨打开谷仓院以平准米价。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便止步于此了,再往北就是庶民不得逾越的朱雀门。
位于京都最中心地段的藤原家祖宅,平等院凤凰堂。
作为皇居的大门,朱雀门与罗城门远相唤应——当然,这座被涂成朱红色的宫门也是按照长安城的模板建造的。而作为一座标志性建筑,朱雀门的故事似乎比罗城门还要多。比如在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朱雀门匾额有神异力量的传说——朱雀门竣工之后,便有沙门空海题写匾额。一百多年后,有着“右军再来”之称的大书法家小野道风曾对此颇不以为然,并且吐槽道:
“此莫非‘米雀门’乎?”
也就是说空海的朱字写的太潦草,简直写成了“米”字。不久小野道风便因轻薄古人而遭到了鬼神作祟,在患上怪病后抑郁而终;此后,改革家藤原信西、中纳言一条能保、后京极摄政前太政大臣藤原良經等负责重新书写朱雀门匾额的书法家也都离奇横死。所以这块匾额被认为有着不可侵犯的超自然能力。此外,《今昔物语》、《大镜》、《江谈抄》等随笔也将朱雀门视作神异所在,以至于以朱雀门为中心,皇宫四周的一条大路、二条大路,特殊是二条大路的“二条大宫の辻”——大内里东南,神泉苑东北的十字路口,成了灵异事件的高发地段。
和罗城门一样,早期在朱雀门出没的鬼怪大多是风雅的精灵,如在月明之夜,与源博雅一起在朱雀门吹笛的幽灵;盗走玄象琵琶,借居于朱雀门顶层的无名之鬼,都是颇为可爱的形象。但是随着大时代的衰落,即使在天子脚下出没的鬼怪也逐渐的十分令人惧怕。特别是在风雨大作的夜晚,在朱雀门四周就会有什么东西唱着“诸行无常”经过,各种奇形怪状的鬼怪就会从一条大路经过。人们称之为“百鬼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