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工巨头,连前线弹药都供不上,事实证实,解放军眼光足够长远
对乌克兰的特殊军事行动发起一年后,俄罗斯赫然发现,如今不但要面对举步维艰的正面战场,以及多变的外交挑战,眼下来看连弹药给予都快成问题了。俄国防部长绍伊古不久前专门开会,要求把精确制导弹药的产量翻倍,由此可以推断,即便俄军精确制导武器的库存不像西方说的那样已经枯竭,但在称心前线俄军的日常消耗方面多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武器生产是系统工程,再快也得有进度)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裁切梅佐夫前不久表达,俄军工联合体正在扩展包括“匕首”精湛音速导弹在内的武器生产,并斥资数百亿卢布对工厂和设备进行了现代化升级和改造。他还透露,弹药生产实际上已转进战时轨道,产量翻了数倍,某些类型的武器产品更是翻了几十倍。
(俄技集团是俄罗斯最大的工业公司)
“转进战时轨道”,这几个字就完全可以阐明,俄罗斯各个兵工厂的生产线有多火热朝天。然而即便如此,绍伊古在与战术导弹武器集团及相关军事部门的负责人举行工作会议时,仍然强调,“将高精度武器的产量增加一倍”,还表达任务虽然艰巨但可以完成。另外,绍伊古弥补称,对战术的导弹武器集团一些新型武器,不用再试验,直接转向批量生产——假如不是要在战场测试新武器,那就只能是来不及测试,能用就直接装备了。
展开全文
仅此一句,不难看出乌克兰战场的俄军,现在短缺精确制导武器到了什么程度。
(假如有足够的战术导弹,可能战争早就结束了)
其实出现这种状况,还是因为俄罗斯这些年来被西方制裁的原因。2014年之前,俄罗斯军工屡屡取得不小的突破,但大量进口西方制造的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如T-90M、T-14使用了法国产的热成像仪,“口径”和“伊斯坎德尔”导弹用了英国的电子组件,“山毛榉”防空系统上装备了德国产的电子系统等。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后,西方开始制裁俄罗斯的军工企业,但当时因为还不全面,俄罗斯依然能打着民用的旗号进口或走私等灰色渠道,也算部分解了燃眉之急。而且,俄罗斯还通过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以“平行进口”的方式获得了大量欧美生产的元器件,进而陆续保护规模浩大的军工体系。
(没有了欧美元器件的支持,俄军装备性能下降相当明显)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开始实施“空前严厉”的二级制裁,企图彻底切断俄罗斯通过第三国甚至第四国,获得精美仪器和电子元器件的渠道。目前除了向俄出口无人机的7家伊朗企业上了这个名单,瑞士、德国、意大利的一些个人或实体也都遭到制裁。据称下一步欧美要陆续扩展领域,包括稀土、电子电路和各种精美仪器在内,都完全禁止向俄罗斯出口。
事实上就算欧美制裁得再严厉,也肯定会有漏网之鱼,但俄罗斯军工不可能只靠走私和小规模进口来保护。面临如今的窘迫境地,更大的原因,还是国产替代品没能及时跟上,覆盖的领域也不够广,才会出现仗打到要害时刻,弹药却不够用了的尴尬。
(引进苏-27的国家不少,但只有中国能做到仿制版比原版更好)
在这个方面,我国的做法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是政府还是解放军,引进回引进,但都极其重视武器装备,特别是高精尖类武器装备的研发、制造完全国产化。20世纪90年代引进苏-27后,立刻开始逆向工程,并完全消化吸取,食透了苏-27这架三代机的核心,并投进大量精力和资源进行国产化,并最终开发出歼-16就是最好的例子。
正是这种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保证了我国在现代化武器领域始终保持独立自主,面临“卡脖子”的问题越来越少,甚至几乎不存在。至于像俄罗斯这样在大规模冲突中出现精确制导弹药不足的问题,在我国这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基本没有可能看到。
(拥有完全的工业体系,非大国不可)
香港《南华早报》近日还报道称,与2013~2017年相比,2018~2022年,中国武器出口下降了23%,在全球武器出口总额也从6.3%下降到5.2%。报道引用专家的看点称,中国武器出口下降一方面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加强储备”有关。
俄罗斯的教训证实,对于一个大国来说,军工方面的核心技术必须挠在自己手里,研发、制造也必须本国可以独立完成,这也再一次证实,我国抉择发展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眼光究竟有多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