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流传2首诗,指向清代大海盗的宝躲,秘密已被解开一半!
在清朝嘉庆年间的广东沿海,有一个大海盗喊张保仔,现今他的故事在珠三角一带广为流传,有很多地名都是因他而产生的,更令人们感兴致的还有,传说他将生前劫掠的大量财宝躲于各地,还留下了躲宝线索。
张保仔15岁时被海盗郑一劫了往,从此成为海盗的一员。由于张保仔既会做事又很会说话,深得郑一的赏识,后被收为义子,郑一死后他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当时红旗帮的首领。
传说在张保仔的带领下,红旗帮只劫外国商船和官船,从不欺辱普通百姓,而且还时常将劫掠的财物分给百姓们,所以很多百姓甚至主动加进到红旗帮,以致红旗帮越发强大,拥有大小船只1000多艘,人数最多时发展到7至10万人。曾打败过葡萄牙海船队,被称为“郑成功第二”。
但海盗活动对沿海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后来终于惹得朝廷忌惮,多次对红旗帮进行围剿。在张百龄任两广总督时又直接摘取禁船出海,对其断绝粮草和经济来源,导致张保仔最终不得不回附朝廷,被任命为海军军官又陆续围剿其他海盗,最后于1822年往世。
张保仔虽然往世了,但由于其生前做海盗时在广东东南沿海活动领域广、影响大,他的故事却一直在民间流传。沿海很多他曾经经营过的地方,后来都是以他留下的名字命名,比如香港的扯旗山、赤溪的扯旗角,东营盘、西营盘,还有张保仔洞等。而且他的故事也被拍成了多部电影。可见此人不虚。
展开全文
而更让民间对他产生热议的则是有关张保仔处处躲宝的传说。因为张保仔带领下的红旗帮势力过大,活动领域广,他们通过海盗活动积存了巨额财富,这些财富中只有一部分被使用了,而更多的则被张保仔命人躲在了他各个据点的隐蔽之处,宝躲躲好后,张保仔命人为每个躲宝地点编写了一首躲宝诗,并做成了一份手抄的躲宝手册,手册后来虽然遗失了,但在民间却从此留下了他的各种宝躲传说。
据说在民国时期,有一个张保仔老家新新会县的人,凭一首老家流传的躲宝诗“船头向着乌猪山,船尾向着广海湾,用柴烧用醋蘸,万两黄金在其间。”在扯旗山的石船的石锚间挖到了万两黄金。但此事只是民间传说,并无实证可考。现今广东沿海一带流传的躲宝传说更多,版本也是多种多样,但大都不可考。其中有两首躲宝诗最为有名,并且都已解开了一半,但另一半却找不到线索。
一首为“榄仔对娥眉,十万九千四,月挂竹竿尾,两影相交地”。当地人确实已经找到了一处有形似橄榄和蚕眉石块的石堆,并且找到了一个直径约4厘米的石洞,也许就是插竹竿用的,但既然是“两影”,应该还有另一个竹竿,却找不到更多的线索了。另外一首诗是“乌猪洲仔有石船,船头神往穿石心,船尾神往三尖石下一石香炉,石香炉底下有井字,从井字量起三十六周线,黄金三百两,白银三皮箱”,当地人也真的找到了有石船、石香炉及香炉下的“井”字,但“三十六周线”是指什么却不得而知。
其实以张保仔当时的势力和实力来看,确实有可能会留有宝躲,而且时间也才过往200年,按说这种民间传说总比近400年前的张献忠沉银要更可信,张献忠沉银已经找到,那么张保仔的宝躲是否确有其事呢?这个还需要等待时间的检验,或许真的并无此时只是民间百姓口口相传带来的误会,也或许就像张献忠沉银一样,某一天突然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