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土耳其救援!顺义这2名勇士平安回来!
【新朋友】北青社区报顺义版” 快速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按钮,将本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天竺镇宣扬片
“欢迎回家!”北青社区报记者获悉,历时8天,顺义区蓝天救援队队员杨文博、李超在圆满完成赴土耳其国际救援任务后顺利返京。救援期间,他们冒着生命危急,征服了余震、低温、恶劣天气等诸多不利条件,超负荷完成了救援任务。“离开的时候,很多土耳其民众都在不断道谢。”说起当时的场景,杨文博十分动容。
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区
顺义2名蓝天救援队员平安回家
2月6日,土耳其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蓝天救援队立刻启动国际救援紧急预案,在动员阶段,顺义区蓝天救援队10余名救援体会丰盛的队员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杨文博、李超2名队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蓝天救援队员一起组建蓝天救援第二梯队,前往土耳其开展生命救援工作。
救援期间余震不断,队员们仍冒着生命危急,坚持下地救人。
展开全文
夜深了,队员们裹着毯子在废墟上“席地而眠”。
“直到上飞机前我才告诉爱人。”李超介绍,为了不让爱人担心,他静静报名,直到登机前才告诉爱人。爱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虽然担心却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我们做志愿救援工作这么多年,家人担心是肯定的,但是他们也知道拦不住,只能嘱咐我们注重安全。”杨文博笑着说。
杨文博获得土耳其颁发的救援证书
李超获得土耳其颁发的救援证书
出发前,杨文博二人搜索了不少关于土耳其地震以及现场救援情状的报道,并结合第一梯队的体会与意见增减物资,帐篷、睡袋、头灯、干粮···他们把背包塞得满满当当。2月10日20时二人从北京前往广州,再从广州乘机于11日13时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并于当地时间2月12日凌晨抵达救援地点。
在灾区的几天时间里,队员们一直在与时间竞赛,不分昼夜开展搜觅。
救援刻不容缓
队员们经常要忙到深夜
他们的救援地点是临近震中的马拉蒂亚地区。时间就是生命,到达后,他们放下行李,立刻投进到救援当中,一刻也没有休息。杨文博在队伍中担任现场协调员,负责与当地翻译、军警等对接协调建筑物结构图、物资储备等工作,因其多年的救援工作体会,他还负责使用雷达生命探测仪搜觅幸存者。“每次出任务前,我都期看看到仪器上有热点在动,期看看到更多幸存者。”杨文博介绍,他们用雷达系统向地下发送微波信号,如地下有稍微的唤吸起伏,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可以在仪器上看出这一转变,顺着唤吸和热点,就很有可能找到幸存者,在灾区这几天时间里,他依据地图往了马拉蒂亚的多个受灾地区,依据当地居民、警察、军方、救援队等需求搜集幸存者信息,用雷达生命探测仪探测废墟下生命信号。
队员深进塌陷区域
仔细觅觅
救援时,最危急的就是余震。倒塌的楼房像三明治一样叠起来,不少房屋开裂,墙上的瓷砖不时地往下落,救援时遇上余震,是一个浩大的挑战。李超在救援工作中担任安全员一职,他说:“安全员听起来没什么,但需要极强的认真和专注,仔细看察是否出现余震,并要求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救援人员,撤离现场。”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李超每到一个点位就会将一个水瓶倒扣在地面上,手里紧握应急哨,一旦地面有稍微晃动,他第一时间吹响哨子,带领大家撤离现场。
-10℃的冷冬夜
当地群众为救援队点篝火取热
在灾区的几天时间里,一直在与时间竞赛,不分昼夜开展搜觅,天天休息时间都很短,虽然精疲力尽,但他们仍然咬着牙,征服余震、时差、低温、恶劣天气等困难,穿梭在一片片废墟之间,超负荷完成救援。
救援队员们咬牙坚持着
穿梭在地震后的废墟中
这一切,当地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土耳其,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碰到热情的群众。救援期间,夜间气温只有零下10℃,但我们需要连续轮番作业,当地群众就为我们点起了篝火,让我们就地取热。”杨文博介绍,回国前在当地用餐、购买生活用品时,当地居民都坚持为他们免单,队员们只好放下钱后赶紧离开。救援回来途经几个机场时,总能听到土耳其民众自发的掌声、道谢声,说起当时的场景,杨文博十分动容。
走到哪里,救援队员都受到土耳其民众的欢迎,不少人自发与队员合影。
在欢唤与掌声中,接机队友为驰援土耳其的“英雄”们送上鲜花与拥抱,迎接他们凯旋。
“欢迎回家!”2月18日10时23分,杨文博、李超圆满完成赴土耳其国际救援任务,顺利抵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走出国门,万里驰援,顺义区蓝天救援队成员足够展示了中国速度和担当。“我们在救援时,当地人看到我们手臂上的五星红旗,竖着大拇指喊‘China,China!’那一刻,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也更明白身为一名救援队员的责任。国疆有界、大爱无界,我也期看把这份大爱传递出往。”杨文博表达。
综合北京顺义报道
重
要
提
醒
北青社区报融媒体上线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