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定居”故里 对研究鄂州史志有重要价值
《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回”到了故乡,3月17日上午,在鄂州市档案史志学会的组织下,我市十余名文史专家和学者在市图书馆进行了首阅座谈。
首阅座谈会现场
《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主要收录湖北省图书馆珍躲的清代王家璧收集和批校的明、清两代鄂东王氏家族未刊的稿本和钞本。这些手稿由颇有名看和影响力的族人撰、辑而成,种类近70种。
2022年9月21日,本报以《“鄂东王氏”古籍资料自鄂州捐出》为题,对该套丛编进行了报道。
早在5年前,王家璧后人王师儒在接受摘访时说,1949年前后,他家住在鄂州城区八卦石一幢400多平方米的老屋里,存有其先祖王家璧留下的资料,被分装在十几口楠木做成的箱子里。
1958年,湖北省图书馆孔宪凯同志赴湖北各专县征集古籍,得知王家璧的书文手稿在土改时运至鄂城县新华书店,遂前往觅得。王氏族人著述近百种,多未刊刻,内容涵盖经解、杂史、政书、奏议、方志、小说、别集、课艺、书札等,涉及家族13代。当年,王家璧留下的全部资料,由其后人赠予给湖北省图书馆,后经湖北省图书馆几代馆员整理、编目、修复、扫描、编纂等,前后历时60余年,终获成果。
展开全文
史料记载,王家璧(1814年至1883年),字孝凤,又字月卿,号连城。湖北省武昌县(今鄂州市)人,其先世居黄冈,后徙居武昌。王家璧出身世代书香门第,1844年,王家璧中进士,授兵部主事,充顺天乡试誉觅官和会试受卷官。1848年,王家璧进京到兵部供职,曾任武库司行走、实录馆校对官等职。清咸丰年间,曾在家乡武昌(现在鄂州)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创建武昌、大冶、蕲州、黄州厘局,为清军筹办军需,颇得曾国藩、胡林翼赏识。清同治年间,在曾国藩大营办理营务,后又在左宗棠军营参与“剿捻”,并赴关中讲学,著有《洪范通易说》《狄云行馆奏议》《清宣宗成皇帝实录校勘日记》《王氏家谈》《老子融解》《玉柄麈尾》《狄云山馆诗草初编》《狄云山馆诗草续钞》等。
“《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共42册,由市图书馆购买珍躲,让其‘定居’故里供学术研究。目前,鄂州市仅此一套。”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家图书出版社对此套丛编的书荐是,“这批资料数量多,整理难度大,一直未能系统进行整理和出版,因此本书文献多为未面世之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稿本数量占九成,多数是难得一见的古籍善本,内容丰盛,提供了文学、风俗等多方面的史料,为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首阅座谈中,经初步阅览,鄂州市文史专家熊寿昌认为,该丛编对于包括大冶、黄冈在内的鄂东地区,甚至与安徽、江苏等相关地区的清代晚期、咸丰年间前后的历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并且其内容涉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风俗、宗教等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
熊寿昌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鄂州关联的记载很多。如,鄂州西山的古灵泉寺,当年被损坏,是王家璧与当时驻军黄州的官文等人协商,并“拉来赞助”才得以完成修复。这在今天的古灵泉寺里,有原始的碑刻记载互为印证。还有,王家璧参与看音阁的维修记载等。
“特殊值得一提的是,王家璧纂《武昌县志稿》是我们从未见过的,里面有人物、学校、职官、选举、祥异、艺文等内容,实属宝贵。这次能出版发行,对鄂州的史志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熊寿昌说。
鉴于此套丛编多由原始文稿的影印件编纂而成,为能更方便灵敏地利用好这些文献、服务于鄂州的文化建设,我市文史研究学者萧开发意见:“组织专班,通览《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将凡与鄂州(古武昌)有关的散文、札记、诗词及人物传、序、赋、碑刻等内容,摘辑成册,并作点校录进成文,以供研究参考。”
由鄂州市图书馆购买珍躲的《鄂东王氏未刊稿丛编》
来源:(鄂州日报 记者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