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效忠刘备30年不被重用,刘备临终说出原因,诸葛亮死而含恨!
常山赵子龙被称为常胜将军,在三国所有的武将中人品、相貌和武功都堪称一流,刘备非常喜欢他,以四弟相当,仅次于关张。曾两次在危难之中救了少主刘禅,可以说论忠诚与功勋也是第一流的。他的才华不在关张之下,为人又是谦谦君子,绝不争出风头,跟随刘备长达三十年。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全才将军,赵云赵子龙竟然一直没有被刘备重用。
三国鼎立时期,刘备的蜀国之所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是因为他本身出自汉室皇族,在那个血统被无比重视的年代,他得到了复兴汉室的资格,所以无论曹操多么厉害,但是他没有皇室的血统,就算是手握重全,连皇帝都要听他的,但是曹操却一直得不到任何的认可,这一点就是他与刘备的差距。
赵云生于公元158年,刘备第一次见赵云的时候,是在公孙瓒的队伍中,赵云的作战能力和出众的胆识让刘备格外称奇。从此刘备深加采纳。公孙瓒与袁绍交战,差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四周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往扶助田楷反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二人配合得很好。
之后赵云辞行,刘备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赵云向刘备辞别说:“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赵云再次遇见刘备是在七年之后,那时刘备密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余部,袁绍并不知道此事。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后来随他至荆州。赵云跟随刘备的时候,是他最艰难的时刻,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
展开全文
最重要的是刘备会识人。他信赖赵云,而这就要说到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一人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战将五十余名,砍倒大旗一面、夺槊两条,而且还成功救出了阿斗,可谓是战神。那真的是不顾自己的安危一路直杀到曹营里面,他的这份勇猛和忠诚甚至激动了对手曹操,引起了他的爱才之心,更是放下话要活捉赵云,要不然也不会有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一事!
赵云十分具有政治眼光,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往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所以还不到可以稳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往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刘备当即便摘纳了赵云的意见。可见赵云不是匹夫之勇。刘备对于赵云,一直是很赏识的,并非是不重视,而是将赵云看作是一个秘密武器,而这一点在刘备临终托孤就可以看出来!
分付毕,传旨召诸臣进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喊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看丞相教之!”孔明等抽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抽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最后一句“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什么意思?就是天天早晚都要看我的孩子,为什么看刘禅?主要是看有没有人夺他帝位,有的话就出掉,特别是“勿负朕言”朕言是什么?那就是圣旨,不遵守就是要杀头的!。刘备弥留之际能够考虑刘禅及其家族的安危,特意安顿赵云保护好自己的儿子,阐明他对身后之事没有足够把握,换句话说,万一有人要颠覆蜀汉政权,那么赵云就会第一个挺身而出。
刘备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刘备世之枭雄经多见广,并有高祖之风,在识人察人上有其独到的慧眼,临终除了忧国忧民外,自己家族的兴衰他不得不做足够的考虑。蜀汉政权全部交给诸葛亮他并不放心,于是托孤时特意将尚书令李严喊到床前与诸葛共受嘱托,其用意就是让李严成为诸葛的掣肘,万一出现最坏的结局,那么赵云就是挽救蜀汉的唯一人选。
并且赵云跟随刘备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是刘备最信赖的嫡系之一,虽然他没有像刘关张一样桃园结义,但在刘备以及臣下们心里,赵云早已成为核心集团的老四,赵云与刘禅的关系也是非同普通,这在许多事件中有目共睹,东征孙权没有带赵云同往,结果损兵折将惨败而回,赵云统帅的部队其实就是刘备预留的有生力量。
正是基于国、家的长久之计,刘备才有嘱托赵云的一段别有专心的话语,也正是因为赵云在世时没有人胆敢谋叛,所以刘备托付赵云的话并没有成为现实,而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与诸葛也能和睦相处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节,这种良好的局面也正是刘备所期看的。假如说刘备对孔明存有戒心,那么赵云就是刘备为孔明预留的杀手锏。
赵云的完美,是具有三国其他风云人物没有的一项特质,那就是他懂得掌握自己的欲看,从而也促成了他的人生有一个好的结局。街亭之战,蜀军败退,赵云的一路人马由于他亲自断后,缺失最小。诸葛亮要他把剩余的军资绢物分赐给赵云等将士,他说:“军事无利为何还要行赏赐呢?这些绢物全部纳进府库,做冬天的军需品吧。”赵云所表现出的忠贞谋国、仁而爱民之义,是他追求的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