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爱他,就带他往纽约,那里是天堂;假如你恨他,带他往纽约,那里是地狱”
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疯狂发展的纽约报业和哒哒作响的打字机、烟雾缭绕的编辑部一起,催生了无数带有小报色彩的城市故事。这是一种属于纽约的特殊文体,它们服务于工薪阶层,服务于清晨每一位繁忙的上班族,它们笔录犯罪、拳击赛事、爵士乐手、电影八卦、街角的熟食店和酒吧,也就是说,它们服务于那些真正应该被称为“现代都市”的趣味 。
HBO纪录片《报业传奇》截图
而在那样一个文字仍享有极高影响力的纸媒黄金年代,名为皮特·哈米尔(Peter Hamill)的这位作者也堪称特殊。
他有众多荣誉傍身,包括“全美报纸协会终身成就奖”“《纽约杂志》媒体传奇奖”“尤金·奥尼尔终身成就奖”“纽约四百名人录”等等。2020年,哈米尔逝世后,他的出生地——布鲁克林公园坡社区还将其中一条街道更名为“皮特·哈米尔路”(Pete Hamill Way)。
展开全文
哈米尔的妻子青山富贵子手持“皮特·哈米尔路”的路牌
人们称他为真正的“报纸诗人”,将其视为殿堂级的专栏作家。
那么,他究竟是谁?
“假如纽约的人行道会说话,那听起来就该是皮特·哈米尔。”
皮特·哈米尔被许多人视为纽约这座城市的“化身”,他是布鲁克林街头之子,是纽约最后一代传奇纸媒记者,也是殿堂级专栏作家。《纽约下城》是一部饱含个人情感与报导文学特有的客看记述的追忆。在书中,哈米尔漫步曼哈顿——从格林威治村曲折曲折的波希米亚街道,到肉类加工厂区破旧的小巷,再到南街海港饱经风霜的鹅卵石路——他将纽约的历史一层层展现在读者眼前,展现这座城市的过往、现在和未来。这不仅是一部历史或报道书稿,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为城市所写的挽歌,他经历了纽约发展过程中一些蕞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始终将这座雄伟而又往事纷繁的城市称为世界上自己最喜欢的都市。
假如纽约的人行道会说话
那听起来就像是哈米尔
文 | 阿光
来源 | 光启
01
从街头之子到传奇作者
像很多纽约故事一样,哈米尔的人生序幕也开启于一艘移民船。
这位最懂纽约市民阶层的传奇媒体人写过一本关于这座大都市的经典城市散文《纽约下城》,在书中他写道:
后来我才知道,被我唤作妈妈的女人,她的名字其实是安·德夫林·哈米尔,一个来自北爱尔兰民风彪悍的黑暗城市贝尔法斯特的移民。她在1929年的某一天抵达纽约……撞上了纽约的股市崩盘。
这很难不令人想起电影《布鲁克林》中罗南提着手提箱从船舱走出往的一幕——同样来自爱尔兰,同样在布鲁克林生儿育女,成为一个“美国人”。
电影《布鲁克林》截图,约翰·克劳利作品
哈米尔就是这样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的一员。
1935年,哈米尔在布鲁克林出生,成了7个孩子中的长男。哈米尔的父亲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且还因为意外失往了一条腿。捉襟见肘的家庭环境无法负担太多的教诲投进,哈米尔起初连高中都没有读完就开始进进造船厂工作(很多年之后他才得到了高中母校颁给自己的荣誉学位),之后哈米尔加进了美国海军,退伍后在墨西哥度过了一段宝贵的岁月,这也磨练了他看待事物的方式。
高中缀学后在造船厂当学徒期间,哈米尔并没有太多文学追求,而是一心热爱画画,虽然他没有在日后成为一名职业漫画家,但美国漫画家协会(National Cartoonists Society,全美漫画类最高奖项颁发者)曾授予他“业余漫画家杰出奖”。
在《纽约下城》中,哈米尔也经常援引绘画作品佐证自己的故事,在讲述酒吧麦克索利(McSoryley)的历史时,他就不断提到了关于它的油画作品。他还为闻名的小丑创作者、漫画大师杰里·罗宾逊撰写了介绍。
油画作品《麦克索利酒吧的猫》,约翰·弗兰西斯·斯隆,1929
《杰里·罗宾逊:漫画大使》封面,在这部关于漫画大师杰里·罗宾逊的专著中,哈米尔负责了文字部 分
哈米尔真正的写作始于1960年。这一年夏天,因为一封描写自己拳击手朋友的信件,他开始在《纽约邮报》担任记者。1963年,他成为《周六晚邮报》驻欧洲记者,在巴塞罗那和都柏林各驻扎半年,于漫游期间摘访演员、电影导演、小说家和普通市民。
从此,哈米尔走上了自己继续五十年的专栏作家生涯,他先后服务过《村声》《纽约新闻日报》《纽约杂志》《纽约客》《时尚先生》《花花公子》《滚石》等杂志媒体,担任过《纽约邮报》的编辑及《每日新闻》的主编。
但早在11岁时,哈米尔就开始当送报员,这或许才算他第一次“接触”报业。哈米尔是一位布鲁克林土生土长的“街头之子”,擅长携带着属于街头的聪明与人们交谈、打听前一天发生在街区的事件。
皮特·哈米尔在报社编辑部工作的场景
哈米尔还与罗伯特·肯尼迪私交甚笃,也是他鼓励罗伯特参选美国总统,在罗伯特遇刺时,哈米尔亦在现场,是参与夺下手枪的几个人之一。他也和前第一夫人杰奎琳短暂交往过。
哈米尔与杰奎琳,他们在约会期间不堪小报记者的骚扰
哈米尔的写作话题从棒球、政治、谋杀、拳击,到越南、尼加拉瓜、黎巴嫩和爱尔兰的战争、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骚乱、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不等。但他总是会回忆他长大的纽约,一个前数字时代,通过黑白摄影的梦境得到最好的记忆——一个布满鸡蛋奶油和五美分地铁、棒球游戏和宽边帽的纽约,当道奇队还在布鲁克林时,那里的日报多得你一只手数不过来。
或许在今天看来,哈米尔这样的写作显得太过细碎,但闻名导演斯派克·李曾经在纪录片中说过哈米尔这样的专栏作家在那个时代“就像超极明星”,因为他们“为真正的纽约人发声”。
HBO纪录片《报业传奇》截图
这话一点不假,在哈米尔担任主编的《每日新闻》更换股东导致他被短暂辞退时,数百位记者联合署名发起了抗议,将哈米尔的名字保留在报纸的主编位置上。这迫使股东赫希菲尔德重新聘用了哈米尔,还在报业大楼下的记者招待会上给了哈米尔一个吻。
不过这位冷酷的新闻记者称之为“我一生中最可耻的时刻”,足见他的脾气和秉性。
辞退事件后,哈米尔重新回到了《每日新闻》大楼前。赫希菲尔德为了表达“冰释前嫌”的意味,亲昵地扯了扯哈米尔的脸颊,还“献上”了一个吻
有趣的是,《每日新闻》也被视为纽约第一份“小报”,后来的主编爱德华·科斯纳曾经说过:“我们的报纸是美国第一份4开报纸,也就是第一份小型报纸。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式样引起美国人深厚的兴致,全国很多地方都向我们学,很快这种式样就蔓延到各地。”在20世纪70年代,《每日新闻》是纽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
哈米尔的地位直到半个世纪后依然影响着新闻从业者,甚至在美剧《欲看都市》中,同为专栏作家的Carrie也用哈米尔的名气来对标自己稿费上涨的兴奋。在哈米尔的晚年,纽约新闻俱乐部曾在一份声明中说:“皮特·哈米尔鼓舞了几代记者,他们沉醉于他特殊的叙事风尚以及他作为作家和记者的天赋之中,他对权力说真话。”
哈米尔的移民身份让他先天地更关注那些城市穷人,他总是更多地描写那些满是流浪汉和站街女的街道,将他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告诉世人,不加评判地笔录下小人物们无关紧要又无法复制的人生。
“皮特是纽约工人阶级的真实声音,”作家彼得·奎因在 2007 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记者的简介中说,“将爱尔兰的雄辩与布鲁克林的现实主义相结合,他为各种肤色的移民和整个城市的良心发声。”
02
不止于报纸,
游走于音乐、小说和电影
不过,哈米尔的写作成就,不止于报纸。
在1976年第18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哈米尔凭借为鲍勃·迪伦专辑《血泪交织》(Blood on the Tracks)撰写的唱片阐明,夺得“最佳专辑内页奖”。
鲍勃·迪伦于1975年发行的专辑《血泪交织》(Blood on the Tracks)
我们找到了这篇专辑文案的最后一部分:
每个艺术家都拥有一个世界看,当他看到邪恶破坏了那个世界时,他就会大声抗议。同时,他也必须告诉我们世界的异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迪伦的愿景,丰盛而肥沃,世界在它面前如此黑暗地移动。进进那个想象的世界,如同潜进山潭深处,池底岩石清亮光滑。
不要把他误认为以赛亚书、杂志封面人物或吉他大军的领导。他只是一个游吟诗人,维庸的血亲兄弟,普罗旺斯之子,在瘟疫中幸存下来。看,他刚走进院子,走过石板,弹着吉他。歌词是“山坡上的花开疯了/蟋蟀在押韵地往返说话……” 一个红发忧郁的女孩笑了起来。听,诗人对我们所有人唱道:
但我会在头顶的天空中见到你,
在高高的草丛中,
在我爱的那些。
你走的时候会让我寂寞的。
哈米尔担心新闻业过于关注名人,但他的知识与性格,令他与那个时代最闻名的人物都极为亲近。他在披头士美国演出之前就熟悉了他们,在乐队住在曼哈顿时摘访了约翰·列侬。他经常与弗兰克·辛纳屈和滚石乐队一起出往玩,与雪莉·麦克雷恩同住,与奥纳西斯约会,并与琳达·朗斯塔特、苏珊·桑塔格和芭芭拉·史翠珊等人建立了联系。
晚年的时候,哈米尔经常在电视纪录片中担任演讲者,介绍伟大的大都市,它的历史,地点,事件和人物。他有一副美好的嗓音,除了写故事外,也很擅长(用声音)讲述。
除了那些数以千计的杂志和报纸文章,他的非虚构作品《新闻是个动词》《酗酒人生》和《为什么辛纳屈如此重要》都收成了很高的评判。除此之外,哈米尔还创作了十多部小说,公路小说《回家》被日本导演山田洋次改编为《幸福的黄手帕》,由高仓健和倍赏千惠子主演,已成为日本电影史的经典作品。
《幸福的黄手帕》电影海报,山田洋次作品
哈米尔对于城市生活的热爱,对于音乐、体育、电影的喜爱已经融进他对文化与政治的看察与指责之中,这也令他的专栏写作更为生动。
他是真正以文字为生并能以文字为事业的那代创作者,在他死后,好莱坞报道曾形容:“ 哈米尔是纽约最后一个在伟大的印刷新闻时代为被剥夺权利的人而战的传奇人物。”
“ 假如纽约的人行道会说话,那听起来就像是皮特·哈米尔。”
这是《纽约时报》记者丹·巴里对哈米尔的形容。
人行道在一座城市如同空气一般,默默注视着人来人往的市民上演自己的悲欢离合,并为这些小人物留下属于他们的足迹。
哈米尔就是这样一位作者,他的一生都在努力为纽约城的普通市民写作,在《纽约下城》中他写道:
我一生中往过很多远离家乡的地方,在墨西哥城、罗马、巴塞罗那、都柏林和圣胡安生活过,也曾客居新奥尔良、基韦斯特、洛杉矶和圣达菲。但我意识到,自己始终以纽约人的身份住在那些地方。
我注视着它们的荣光,试着了解它们的历史,找出让它们与众不同的元素,但我总是拿它们与我自己的城市对比。它们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了解了纽约,让我知道了纽约的有点和可怕的缺点,纽约的痛点和成功,就像学习另一种语言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语言。尽管有着那么多诱惑,但我知道,自己终究还是会回家。
假如要听一个人为你娓娓道来关于纽约的故事,哈米尔会显得反常适宜。他讲述了格林威治村的嬉皮士、百老汇的低俗剧场、时报广场的前世今生、走向爵士乐的狭小酒吧、改变纽约人消费看的百货大楼、迎接一批又一批外来者的码头和大桥……
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说:“他的句子具有地铁般的推进节奏和好似摩天大楼窗户的清楚度。”
这不就是城市本身吗?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雄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甜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奉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看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躲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合成)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看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阐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看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看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