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动物:蓝耳翠鸟「lán ěr cuì niǎo」
蓝耳翠鸟
[动物简介]:
蓝耳翠鸟(学名:
Alcedo meninting
)是小型攀禽。 [7全长约15厘米。头顶和颈黑色,具蓝紫色横斑;耳羽紫蓝色;喉部淡棕色;颈侧各有一黄白色斑点。蓝耳翠鸟有林栖和水栖两大类型。林栖类蓝耳翠鸟远离水域,以昆虫为主食。水栖的一类主要生活在各地的淡水域中,喜在池塘、沼泽、溪边生活觅食,食物以鱼虾昆虫为主。经常静栖于水中蓬叶上,水边岩石上的树技上。蓝耳翠鸟仅分布于云南勐腊。它的生态生物学资料在中国记载甚少,1960年,闻名科学家郑作新教授等人曾在勐腊的一河沟边摘获一只。 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展开全文
[形态特征]:
蓝耳翠鸟属小型鸟类,体长15厘米左右。雄鸟的前额、头顶、枕部为紫蓝色,密被黑色横斑。眼先为皮黄色,耳覆羽和头侧紫蓝色。上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亮钻蓝色,其中尾上覆羽较暗,尾羽短圆,为暗蓝色或黑色而缀以蓝色。肩部和翅上覆羽为暗蓝色,翅上覆羽还具有钻蓝色的斑点。飞羽为黑色。次级飞羽具有紫蓝色羽缘,最内侧次级飞羽几乎全部为紫蓝色,内侧的边缘为棕色,颈部的两侧各有一个长椭圆形的白色或皮黄白色斑。颏部和喉部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为栗色或暗红棕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相似,但嘴基的红色领域较大。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亮红色。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颚橘黄色(雌鸟);脚红色。身体呈流线型,大多数翱翔生活。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身材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体温恒定。唤吸器官除具肺外,还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来扶助肺进行双重唤吸。卵生。体温较高,通常为42℃。鸟类的身材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骨骼中空充气,这是蓝耳翠鸟适应飞行生活的骨骼结构特征。
[栖息环境]:
蓝耳翠鸟为留鸟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河流岸边,特别是森林繁茂而水生动物丰盛的林中溪流地带,生活于溪流、湖泊、江河、鱼塘。 常单独活动。喜欢栖息于岸边低树枝上。
[生活习气]:
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食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飞行俯冲到水面用尖嘴捕捉鱼虾。单独或成对活动,长时间站立于近水处的树枝或岩石上耐烦看察,发现小鱼浮至水面,俯冲到水面用尖嘴将鱼捕捉,飞到树上或岩石上吞食。在沙堤或泥崖挖掘隧道式洞穴,在其中产卵,喂养幼鸟。因特殊的捕食方式,俗称“打鱼郎”。喜在池塘、沼泽、溪边生活觅食,经常静栖于水中蓬叶上,水边岩石上的树技上。眼睛死盯着水面,一旦发现有食物,则以闪电式的速度直飞捕捉,而后再回到栖息地等待,有时像火箭一样在水面飞行,十分好看。由于该鸟嗜食鱼类,所以人们又称它为“鱼虎”、“水狗”和“鱼狗”。 喊声:挈长音的尖喊声tea-cher。
[分布领域]:
分布于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国外、国外尼西亚、老挝网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国外、国外。 中国仅有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勐腊。 [7] 它的生态生物学资料国内记载甚少,1960年,闻名科学家郑作新教授等人曾在勐腊的一河沟边摘获一只。
[繁育方式]:
繁育期为4-8月。营巢于林中河流岸边的石崖上。自己掘洞筑巢。蓝耳翠鸟能用它的粗壮大嘴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也营巢于田野堤坝的隧道中,巢室为球状,这些洞穴鸟类与啄木鸟一样洞底一般不加展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8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保护级别]:
列进《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进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2年8月5日)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