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八)语文试题
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重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素材一: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存的艺术”。展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进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特殊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殊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宝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特殊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落消亡的严酷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灵敏,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究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异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异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聪明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全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取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假如只重视科技而漠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聪明成果。世界上许多优异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觉和提防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 后”“00 后 ”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远远的回忆。家书对优异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热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托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殊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往并融进百姓生活。
展开全文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进百姓生活》,有删改)
素材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看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法则往发明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熟悉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经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 。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发,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聪明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往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秘密,探求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发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看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诲”可以说成“教化”,“化” 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喊,假如这种共喊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美丽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 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盛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 91 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看,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的在于通过对家庭领域内人性美的颂扬,造就审美主体完全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素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古代那些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存的艺术”。
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C.世界上许多优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摘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
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热意。
2.依据素材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回”“鳞鸿凭谁寄”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都是书信的别名。
B.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C.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盛的审美功能。
D.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盛,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3.结合素材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素材二所说的“家书的审美功用”的一项是(3 分)
A.1947 年九月,毛泽东主席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
B.读者通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能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宝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
C.林觉民的《与妻书》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D.范仲淹在家书《告诸子及弟侄》中对子侄的谆谆教导如“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悔矣”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4.简要分析素材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下面的素材是梁启超在 1916 年 1 月 2 日写给梁思顺(梁启超长女)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依据素材对此进行简要分析。(4 分)
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吾断不至遇险。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①近代思想论》,觉此于中国前途甚有关系,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
【注】①泰西:极西,泛指西方国家。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继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繁茂,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他像忘了自己一样,仍是朝远方的那片树林看,就像盼看着一件事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突然走出来,比如一群鸟“哇”的一声飞起,又落下,比如里面传出一声沉闷的枪响。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往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进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喊命运,假如不来到这片稻田,仍然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54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往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往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就是有眼无珠,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往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余外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深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但没有方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惧怕。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野蛮劲头。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往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线,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躲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20岁的演员,扮演一位50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往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似乎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往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支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重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正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辨认出来,拔出来,一会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美丽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有福了。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往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往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兴奋。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往。”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挠住那些草,挠住一棵,松开,再往挠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那条鱼”偶然离开大河流进稻田,如同农民离开城市回到农村,以此表现农民田园生活的如鱼得水。
B.文章第③段:对田埂上草和蚂蚱的描写,写出了田间的清静与活力,为后文他看到女儿录取通知书后的惊喜之情蓄势。
C.文章第③段:作者借农民将烟袋别到腰上的姿势表现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与村庄和土地相连,而在城市被漠视和践踏。
D.文章第④段:今天的邮车速度不同往日,它送来了女儿的录取通知书,打破了他内心的清静,使他内心五味杂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作者摘取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将一位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显现给读者。
B.“他一共往过两次城里”,此处补叙了他过往的经历,既阐明了他不喜欢城市的原因,又通过他对西瓜的感情充足了其人物形象。
C.作者擅用比喻,把走在田埂上的农民比作威武的将军,把即将奔向城市的女儿比作一只风筝,一老一少,相互映照。
D.文章在“移动着的影子”后,接着写“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以景作结,使他弯腰在稻田中的身影定格在了读者脑海中,意蕴深厚。
8.全文用“他”指代主人公。请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特征,并阐明以“他”而非姓名指称人物的效果。(6分)
9.文章不时穿插包含“我们”的语句(见划横线句),这些句子丰盛了文章的表达,试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远谓巡曰:“远懦不习兵,公智勇兼济,远请为公守,请公为远战。”自是之后,远但调军粮,修战具,居中应接而已,战斗筹画,一出于巡。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喊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做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自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睢阳城至是食尽。睢阳士卒死伤之余,才六百人。是时,许叔冀在谯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皆拥兵不救。城中日蹙,,巡乃令南票云将三十骑犯围而出,告急于临淮。
既至临淮,察进明终无出师意,遂往。至宁陵,与城使廉坦同将步骑三千人,闺月戊申夜,冒围,且战且行,至城下,大战,坏贼营,死伤之外,仅得千人进城。尹子奇久围唯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往,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赢,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嵩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嵩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破除。
B.甲,铠甲,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甲”即为此意。
C.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如“五石之瓠”中的“石”;也用作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D.癸丑,癸为天干末位,丑为地支第二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与“壬戌之秋”中“壬戌”都是纪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巡对朝廷忠心耿耿,奋力保护城池。叛军多次重兵攻睢阳,张巡尽量抗击,杀死很多叛军,城破被俘,从容赴死。
B.张巡与叛军作战,讲究谋略,让士兵在白天休息,停止敲鼓,使敌人放松警觉,然后派将突然冲出,将叛军杀得大败。
C.睢阳保护战唐军指挥分工明确,张巡负责军事统驭,而许远担当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二人配合默契
D.睢阳城危在旦夕之际,四周谯郡、彭城、临准的唐将都按兵不动,张巡派南霁云突围向临淮求救,贺兰进明没有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喊鼓严队,若将出击者。(4分)
(2)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4分)
14、张巡在粮尽援绝之际为什么没有弃城撤退?请简要阐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回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陆游于宋孝宗乾道八年初到达汉中王炎幕府任职,这年十月间因事到四川阆中,在从阆中返回汉中之时写下了该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往来于汉中、四川之间,所见景物很多,但首句只选取“云栈”和“屏山”两个意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凸显诗人用词的精练。
B.诗的第二句既是点题,又直接表达诗人回到汉中的心绪:虽远行回来,风尘仆仆,但一看到宽广的汉中平原,内心有说不出来的喜悦。
C.诗的三四句写秦川八百里,物产丰盛,汉水流经汉中平原,远达荆州和扬州。地势如此好,又燃起诗人心中收复中原的期看。
D.诗的五六句写诗人考虑到虽然陕南地势险要,但所面对的敌人实力强劲,且深谋远虑,因而布满了忧思。
16、诗歌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下阕中,与“国脉微如缕”唤应,表达时局之危,以及自己对此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谦恭真诚地请求晋武帝同情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3)猿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此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随着旅游业的复苏,朋友圈打卡的各地山寨版“白宫”作为又一国产“土味现代建筑”再次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 ① 。“土味”在网络时髦语中是俗气、反潮流、不洋气等一类词汇的统称。不只在建筑界,作为一种特殊的“审丑”趣味,“土味”近年来在大众文化领域似乎显现出某种蔓延趋势。“土味文化”为何如此盛行?究其原因,这是一种审美的缺失,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当一个民族的美学教诲,跟不上物质充盈的步伐,不仅各种喜剧、调剧随之而来,悲剧也会 ② ”“土味文化”盛行之下,如何让其中的错误价值看念和不良信息丧失其寄生土壤,提升全民审美水平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培植和提高青少年鉴赏美、感受美、发明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要害所在。美育作为一种 ③ 的教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扬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它并非是 ④ 的,而是贯穿于个人成长始终的。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进妥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正确顺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几个“慈爱”的老板到菜场往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袁隆平看上往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 “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D.我在园中读书,闻声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
老字号往哪儿变:变成什么样?这些都是问题。老字号不缺老主顾, ① 。
新主顾是谁?年轻人。只有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老字号,喜欢上老字号,老字号才能在不断转变的时代焕发新生气,比如,适应年轻人的口味和喜好。老字号赖以成名的是它特殊的配方、精湛的工若,当代年轻人有着新的爱好与生活习惯,这往往决定了年轻人新的消费习惯和特征。因此,老字号应加强市场调研,多了解年轻人的口味和喜好,然后改良自己的产品口味,撬动年轻人的市场潜力。又如,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直播带货、饥饿营销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营销模式,②。而一些老字号沉溺于“闭门造车”,固守传统套路,依靠口口相传,无法在年轻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对老字号来说,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触“网”,运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手段加强妥善和营销,把老字号的优势和特征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往,让更多人熟知。再如,把创新贯穿到全流程。对一家企业来说,创新是灵魂,是发展之道。对于老字号来说同样如此。顾客的偏好多种多样,且不同时代 ③ ,所以老字号应该主动求变,不断在创新中发展。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妥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全连贯,内容贴切,逻辑周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依据以上素材概括老字号改变的方向。(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素材,依据要求作文。
①每段故事都有一个结局,但是在人的一生中,每一个终点,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②过往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的新的赶考之路。
读了以上素材,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探求?请结合素材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C【解析】A.被西方人称为“最温存的艺术”不是专指我国古代家书,而是泛指“家书”。 B.“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理解偏颇,从原文和现实看,网络可以替代家书传递信息这一功能。D.“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热意”理解错误,原文主张“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并无厚此薄彼之意。
2.B【解析】“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无法推断得出。结合“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等分析,原文没有将家书和诗歌在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进行比较。
3.B【解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是诗,不是家书,其作用是“让读者感受到家书在战乱年代的宝贵价值和它带给离乡者的莫大慰藉”,没能体现素材二中所说的家书的 “认知价值、审美教诲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审美功用。
4.【参考答案】首先通过介绍家书的相关文化特征得出我国的家书文化是特殊民族文化现象的看点;(1 分) 接着阐述家书在传统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网络社会却日渐式微;(1 分) 然后用网络符号转瞬即逝,聪明火花和闪光言语难以完全保留、长久珍存作对比,阐述家书的文化价值,凸显重视家书文化的急迫性;(1 分) 最后强调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唤吁让家书文化融进生活。(1 分)
5.【参考答案】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熟悉社会、了解历史。读“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可以了解 1916 年前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和中国关系的一些熟悉。(或答: 家书带有时代的印记,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如“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可以了解到当时梁启超在上海参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身处险境。) ②家书是一种启发,而非枯燥的说教。如“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等,梁启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又从后辈的处境和成长出发,循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发而非说教。③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如“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可以启发鉴赏者看到忧患对人生的积极作用。(答对两点即可)
6.C(A.鱼由河到田,与农民由城回乡,命运是相反的,“如同”表述不当。B.“为后文他看到女儿录取通知书后的惊喜之情蓄势”错误,此处描写田埂的清静与活力,是为了写出他在田埂上的安闲、尊严。D.“邮车速度不同往日”不是客看事实,“打破了他内心的清静”与原文不符。)
7.B(“补叙”错误。文章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顺叙,小说主体情节完全,而这位农民的两次进城经历是在文中插进叙述,属小说基本事件之外的情状,往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全性,故属于插叙。)
8.人物形象特征:①勤劳自尊。这位农民“走在田埂上”,耕种在稻田里,从中获得尊严,展现了他眷恋土地的乡土情怀。(2分)②开明开放。这位农民看到女儿考上大学、离开土地,他并不迂腐守旧地往禁锢孩子,而是“在心里替女儿兴奋”,可见他具有新时代开放性的特征。(2分)(也可答“坚守土地”等,言之成理即可)
效果:用“他”指代主人公,没有写出具体名字,赋予了这位农民普适性,他作为一个新时代经历城乡转变过程中的典型农民形象,代表着一个群体。(2分)
9.①叠加视角:对农民的生活以“他”的视角叙述的同时,提供了一个看察者的视角。
②层层深进,塑造人物:从开始对他“不大了解”,到看到他的力量和尊严,到最后化作星星,由外而内,由浅进深。
③融进情感:“我们”的视角包含着对主人公的关怀、理解和赞誉之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
11.D 解析:文中的“癸丑”用作纪日。
12.B 解析:“派将突然冲出”错,应为“张巡亲自带领”
13, (1)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雕阳,张巡夜里在城中敲击战鼓整顿队伍,似乎要出城进攻。(共4分,两个“益”和“严”各1分,句意1分。)
(2)张巡面向西方拜了两拜说:“我的力量已经用尽了,不能保全城池了。”(共4分,“再拜“竭”“全”各1分,句意1分。)
14.①张巡立足全局,认为唯阳是江淮地区的屏障,一旦弃城,叛军会长驱直人占据江淮;②张巡带领的士卒饥饿虚弱,撤退的话也到不了目的地;③张巡认为四周有几路唐朝军队,他们会前来救援。(本题共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安庆绪任命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日(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士卒十三万人进逼睢阳。张巡督促鼓励将士,日夜苦战。共过了十六天,擒获六十多名叛军将领,杀死二万多士兵。许远对张巡说:“我柔弱不懂军事,你智勇双全,我请求替你保护,你替我作战。”从此之后,许远只是负责调集军粮,修理武器,在城中接应而已,军事计划和行动,全由张巡负责。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敲击战鼓整顿队伍,似乎要出城进攻,城外的叛军得知后,彻夜戒备。天亮后,张巡让士兵休息,停止击鼓。叛军在飞楼上视察城内,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脱掉铠甲休息。张巡带领五十多名骑兵,打开城门,突然出击,直冲叛军营阵。冲到尹子奇军旗下面,叛军营中大乱,斩杀了叛军将领五十多人。张巡预备射击尹子奇,但不熟悉,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往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他。壬子日(初六),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进攻睢阳。先前,许远在城中积存粮食达六万石,虢王李巨将其中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极力争取,没能得到。睢阳城中到这时粮食已经食完。睢阳守军除死伤之外,仅剩下六百人。当时,许叔冀在谁郡,尚衡在彭城,贺兰进明在临淮,都按兵不救援。睢阳城内情状日益急切,张巡于是命南霁云率三十名骑兵突围出城,向临淮告急求援。南霁云抵达临淮后,看察贺兰进明最终也没有出兵的意思,于是离往。经过宁陵时,与城中守将廉坦一起带领三千步兵骑兵,在闺八月戊申日(初三)夜间杀进重围,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抵至睢阳城下,与叛军大战,摧毁叛军阵营,除往死伤的,仅有一千人进进城内。尹子奇长期围困睢阳,睢阳城中粮食用尽,守军将领们考虑舍弃睢阳城向东逃走,张巡、许远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假如舍弃它撤离,叛军必定会乘胜长驱直进,这样也就丧失了江、准。而且我们的士兵饥饿衰弱,假如撤退必然走不到目的地。古时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尚且相互援救,何况我们紧靠着四周的各路将领呢!不如坚守睢阳,以待救兵。”癸丑(初九),叛军登上城墙,守城将士身染疾病,不能作战。张巡面向西方拜了两拜说:“我的力量已经用尽了,不能保全城池了,活着不能效忠陛下,死后当变成厉鬼陆续杀贼。”睢阳城于是陷落,张巡、许远都被擒获。尹子奇于是将他同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全部处死。张巡临死时,面不改色,和普通一样神摘飞扬。
15、D 解析:“遗虏孱孱宁远略”,意思是像这样兵力不多,又缺少战斗力的外虏,不会有深谋远虑。言外之意是,正好趁此大好时机进行反攻,夺回失地,重整山河。而并非是诗人对敌方强大实力的担忧。
16、①对机不再来,一旦失往,遗恨千载的忧愁。②对年复一年,统治者无意收复失地的无奈。③对自己岁月空逝,壮志难酬的哀叹。④对国家前途的无限深愁。(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7.(1)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3)示例: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喊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船已过万重山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喊三声泪沾裳
18.(4分).①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②接踵而至 ③潜移默化 ④一蹴而就(每处1分)
19.(4分)培植和提高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发明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域的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要害所在。(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处是“鉴赏美、感受美、发明美”语序不当,一处是“培植和提高”缺少宾语,改对一处得2分。)
20.(3分)B 【解析】A表达反讽,C表达强调,D表达引用。B和原文都是“特定称谓”。
21.(6分)示例:①缺的是新主顾②颇受年轻人追捧③人们的偏好也有所不同(每空2分)
22.(3分)①适应年轻人的口味和喜好;②适应互联网新兴的营销模式;③把创新贯穿到全流程。(每点1分)
23.参考立意:①奋斗无终点,终点亦起点;@延续终点之辉煌,再续起点新篇章;③接续奋斗,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