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线」诗行天下(第63期)
虚掩之门
暮色里,月光进侵。虚掩之门
展开全文
被风推开,那个曾经抬头看一眼青山
却又摁倒春风的少年,在火焰的指引下成为了
第一个偷得经书的人。他说,我现在要告诉你们
风雨雷电,四季冷热,过往的,与将来的,所有的这一切
都是倒置的,包括每一片黑夜的盛开
一群人,以及另一群人,从时光深处赶来
停留于云朵的更南面。铁器的锋芒伸向天空
他一次又一次划开土地,泥流,和石沙的背部
抽出雨水之杖,对着青天白日的影子,高声喊卖草木之骨
直到某一天,承载灵魂万物的天体,镣铐加身
虚掩之门,被俗世的蔷薇,所关闭
山中瀑布
假如不是一幅水墨,此景真难形容
泼洒的流韵让人心境辽远
那激荡的潺湲,次第泛起明灭的
浪花,一朵朵,倏然来往
眼中的皴染,总是眷恋在心宇的城市
镌刻成一道文明的亮点,一部
重叠的画卷,记忆鲜活,永不褪色
三千尺的规范,不是浩大的声响
而流浪的回回,却在九万里的奔走以后
成为游子的梦呓和低语,人和世界
都在穿梭的时空里轮回
又一次得到了清风拂面的清凉
草木葳蕤,杂花生香
放开了双手,就舍不得卷起卷轴
但是灵魂,已经盎然勃发了久违的生气
『读稿,少木森』“假如不是一幅水墨,此景真难形容/泼洒的流韵让人心境辽远/那激荡的潺湲,次第泛起明灭的/浪花,一朵朵,倏然来往”。诗句用鲜明的形象,表现了瀑布的流动韵律,也有了禅的空明境域,使读诗的人与这位面向流泻瀑布的诗人一道,“又一次得到了清风拂面的清凉/草木葳蕤,杂花生香/放开了双手,就舍不得卷起卷轴/但是灵魂,已经盎然勃发了久违的生气”。当读者与诗人、诗句与流水、流水与人心佛性交相感应,合为一体时,这里就有了另一种美,这里就有了禅意。
青瓷
喜欢和寂静的事物交谈
它总能让人受益匪浅
她如一面镜子
映照着我充足的额头 漂亮如她
她还传染给我古老的清静
清静下深躲的波澜——
一如瓦尔登湖的湖水
摇曳出的波光 清亮如初
就像此刻 我灵魂的木屋里
古代书籍和壁炉的火光交相辉映
哪管它窗外落叶声声
树在行走
风,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大地在喊唱
昆虫,闭上了自己的嘴
阴影在照射
太阳,收拢了自己的光
禅
阳光刚好
睡莲还睡吗
在可有可无的星空
我像一滴露
聆听枯荣的岑寂和
悲悯
『读稿,少木森』禅者言家,是有深刻寓意的,那就是精神家园,就是每个人的澄明自性,回回自性,是一个人一辈子不断修行的事。禅宗的哲学框架,简单概括就是“四论”:本性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域论。在禅宗看来,人的本性澄明;然而,人在红尘中生活,往往在尘缘物欲里迷失了自己;所以必须修炼开悟,找回自已;一旦修行有成,一日顿悟,自然本性发扬光大,自性澄明,成佛都可以了。历代禅者与文人,都喜欢用“家园故乡”与“游离他乡”这两个意象来拟比禅宗四论,人的本性澄明,即是人在温热家园。而人不易守住本性,逐物迷已,于是,就从家园出走,流泊他乡,反认他乡是故乡。所以,禅者引导人千般万般锤炼与修行,无非是要唤人回家,回回自性,回回精神家园。修行人一日顿悟,一旦回回,则是回家稳坐,自性澄明。可以说,诗人万重山这一组诗体悟的正是禅宗的这一些哲理禅意。在诗人看来,假如能够回回精神家园,守看精神家园,那是何等的境域呀?“阳光刚好/睡莲还睡吗//在可有可无的星空/我像一滴露/聆听枯荣的岑寂和/悲悯”。
两只羊
若不是它们的喊声
与它们的颜色一样雪白
我一定不会发现它们
若不是它们的颜色
与它们的内心一样雪白
我一定不会记住它们
若不是它们的内心
与我的童年一样空旷
我一定不会像这个黄昏一样
不停地举头回看
它们被主人放弃在荒野
一整天的时间
它们都在咀嚼像秋天一样蔓延的孤独
只有我和母亲从那条萧条的
小路上经过时
它们才从青草间抬起了神一样的脸
那样干净
那样善良
那样慈悲
与我在长沙看见的那些
被拴在某条马路边
无看哭抽泣的羊没有关联
与地上发暗的血迹没有关联
它们雪白的喊声
在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黄昏
喊醒了一个沉睡多年的少年
也被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