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搓衣板,另一面是中医牌匾,那个“牌匾馆”带你领略中医文化
檀香,雅乐,古色古香的牌匾,上面写着“杏林春热”、“华佗遗风”、“医流指导”……
走进杭州市中病院丁桥院区的“牌匾馆”,似乎翻开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在汗青画卷中渐渐展开……
市中病院党委书记李艳娟介绍,院史馆以反映钱塘医派为起源,以奔腾不息的钱江潮流为设想理念,表现简约、现代、科技的风气。它集中展现了杭州市中医药的开展简史和我院的开展史,既描画了杭州的中医药学从构成到富贵的轨迹,更闪现了市中人拼搏、斗争、勇立“潮”头的精神。
展开全文
那些牌匾可分为好事匾、医师行医匾和药店匾,年代根本上都在清代和民国,最早的一块可逃溯到清朝早期。因为明清之前,郎中们都是走方郎中,一般没有固定场合,都是背着布帘做的幌子走街串巷,为人治病的。
·好事匾
现代社会,病人和家属凡是用送锦旗、感激信的体例来表达对医生、病院的谢意,而一百多年前,病人们表达谢意送的都是抬来一块块轻飘飘的木头牌匾。
在典故类匾额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典范医学典故,好比橘井流芳、杏林春热、术擅岐黄等匾文。
在名医类匾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古代汗青上的名医和传说故事中的神医,好比扁鹊、和缓、张仲景、孙思邈、华佗等等。
叙事类牌匾除了主匾文之外,还有附文来阐明赠匾的原因、求医治病过程,及赞颂医生的医德。
那块“杏林春热”就是典故类的好事匾。它讲述的是东汉后期“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医德崇高,对治愈的病人只要求在其室第四周种植杏树,以求酬报的故事。所以,后世就以“杏林春热”、“誉满杏林”称誉医术崇高的医学家。
·医师行医匾
在宋代以前,民间医生大多是云游西方诊治病患,且相对的身份地位较为地下。
在宋以后,民间起头呈现固定的专门的药展药堂,同时有医生坐诊行医,行医招牌也就在那个时候起头呈现。
例如,招牌中有“授”阐明,师承某个名家;假设是祖传的医术,就用“祖传”、“世医”等字眼;假设无师传,自学成才的,就用“国医”“国手”等自称;“儒医”曾中过秀才、举人,或兼修儒家文化。
馆躲中有一块特殊的牌匾,它一面是搓衣板,另一面是写着“医士师子存”的行医匾。市中病院副院长、浙江省名中医詹强说,他其时在河南洛阳,看到一位老妇在洗衣服,偶尔间瞥见那块牌匾背后竟然有字,立立即前询问,发现那竟然是一位医生的行医牌匾。
更别致的是,那块‘搓衣板’在水里浸泡多年,品相却没有太大损坏,可见其时医生招牌的用料仍是十分好的。”詹院长二话不说,立即付重金拿下!
·药店匾
在过往,药店的喊法有良多,好比药堂、药局、药室、药庄、药栈、药材行等等,好比我们中医药界的出名药堂,如胡庆余堂、同仁堂等等。那里展出的药店匾额,展示各地药展售卖差别的药材。
过往卖药的药展,最早分生熟两展,生展是摘购来多量药材后用古法炮造之后批发,熟展是再精加工后卖成药。
最早生熟两展,是彼此并存开展,熟展渐渐做大,将摘购炮造与精巧加工研造于一体,代替生展,成为天气,是清末民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