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2万多枚竹简,揭露了汉长城的一个新感化,是什么?
从1902年到1992年,考古学家在汉代敦煌郡遗址内发现了多枚竹简,专家称之为“敦煌汉简”。竹简总共有25000余枚,年代从西汉武帝末年到东汉中期都有。那些竹简,为专家研究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汗青供给了重要史料。同时,竹简还显示了长城的一个新功用。
自秦始皇以后,但凡统治中原地域的王朝,几乎都要构筑长城。寡所周知,当初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匈奴和中原王朝不断相爱相杀,时不时就会南下骚扰边境,夺夺老苍生的财物、粮食,边民苦不胜言。于是,统治者才决定修建长城。有了长城,中原王朝能够派兵驻守那里,让匈奴顾忌。然而,长城还有一个功用——避免本国人潜逃。
专家在研究“敦煌汉简”时发现,庇护烽燧的汉军一边要预防匈奴来犯,一边要避免本国的“亡人”逃往匈奴。那里的“亡人”是指流亡的人,竹简中屡次记载“亡人”出逃的事务。例如:“元始四年蒲月庚午朔乙未,东部候长放敢言之,谨移亡人火出进界。”每当烽燧发现亡人,就会在高处挂一个喊“赤表”的长条形织物,以此告诉其他烽燧:亡人正在四周,恳求援助。
匈奴天气情况、经济等方面都比不上中原地域,为什么还会有人想要逃往此地?先来看看“亡人”到底是些什么人。第一种,在中原王朝犯下了死功,不能不流亡的人。古代律法严正,出格是汉朝期间,刑法严苛。良多人犯下死功后为了活命,抉择逃往匈奴。例如“敦煌竹简”中记载:汉宣帝期间,牛延寿、高建等人擅自铸造假币,被朝廷发现后,一伙人立即流窜到边境。要晓得在古代,苍生私造钱币是要被砍头的。于是,一群人逃到了匈奴,朝廷拿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固然匈奴前提艰辛,保存困难,但总比留在中原被杀头好。所以,很多死刑犯拼命从边境逃往匈奴。
展开全文
第二种,与朝廷做对但失败的人。每个朝代,都有与中心政权做对,诡计自立为王的人,汉朝也不破例。因为刘邦诛杀异姓王的政策,卢绾和燕王躲荼的儿子躲衍等报酬了活命,不能不逃到匈奴,逃求政治保护。对那些人来说,留在中原只要绝路一条,逃到匈奴或许还有一线生气。
除此之外,还有少部门汉人是主动逃往匈奴的,原因是汉朝繁重的钱粮徭役压得他们喘不外气来,还不如到匈奴放牧,过相比照较自在的生活。
不论是哪种“亡人”,对汉朝的危害都不小。一旦他们胜利逃到了匈奴,把中原地域先辈的科学手艺、文化带到匈奴,好比冶铁手艺等等,无疑会增加匈奴军的战斗力,从而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安危。所以,朝廷绝对不容许那些人胜利逃往匈奴,于是给长城上的烽燧命令只要发现“亡人”越境,立即停止逃捕;在边境设置关卡。若是烽燧兵士没有及时发现“亡人”,还会遭到赏罚。
“敦煌竹简”的出土,让后世领会了长城的别的一个功用,或许那就是考古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