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村落行】紫云硐口村跑出村落复兴“加速度”
阳春三月,斜风细雨。在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村史馆里,年近八旬的老收书于培毛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小山村天翻地覆的可喜变迁。
“农闲时候,乡亲们都喜好过来看看那些老物件,回忆过往的日子。”做为土生土长的硐口人,当过13年村收书的于培毛是硐口村的“活字典”,日常平凡爱翻翻“老黄历”、说说别致事。
年近八旬的“老收书”于培毛(右)和硐口村村主任王周亮扳谈
村史馆里,陈列着村民掏家底捐献的200多件老物件,馆内一整面墙上笔录了捐赠者的名字。“唯独没有捐出祖屋当村史馆的老收书的名字。”硐口村村委会主任王周亮说,老收书发动全家附和捐出祖屋,并再三恳求村收两委不要鼓吹。
话匣子一翻开,一个在本地传为美谈的故事逐步清晰起来。于培毛捐掉祖屋建村史馆不说,本身还客串村史馆讲解员。
“如今政策那么好,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应该为集体多做点奉献。”于培毛眼里闪着光。
展开全文
“那是以前割稻子的镰刀。”面前陈列的展品,将于培毛的思路拉回多年前。土里刨食“一滴汗水摔成八瓣”的心酸往事记忆犹新:“双夺”开镰,男女老小全家齐上阵,烈日酷晒下累脱一层皮。如今,“人拉肩扛”的耕耘体例已逐步退场,三轮车、旋耕机不再是稀奇事。
硐口村村委会主任王周亮站在一批新农机前
“在县农业部分的撑持下,村里购买了一批农机,目前正在组建农机办事队,本年就能用上收割机、无人机了。”于培毛笑得合不拢嘴。
“硐口村地处坝区,是全县重要的水稻产区,农业机械化妥帖有先天的天时优势。”硐口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印说,凭仗专业化的农机办事,不只能够化解“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还能帮村民降低水稻种植成本,从而进步收进。
硐口村那个833户3757口人安身立命的幸福家园,山地特色农业资本丰富,目前全村规模化种植蓝莓1万余亩,是全省独一一个连片种植蓝莓过万亩的村,蓝莓成了致富果,从种植向深加工延伸,带富一方村民。蓝莓、生态鸡养殖等农业特色财产,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900多万元。2022年,全村人均收进约1.8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硐口村聚民气、强财产、富民生,跑出了村落复兴“加速度”。
2021年,硐口村进选全省50个特色田园村落·村落复兴集成示范试点。以此为新起点,硐口村党员干部群寡协力攻坚克难,通过宜居村落示范户评选常态化等挠手,村民参与热情日渐高涨。到处可见垃圾堆、满眼皆是杂草丛的画面早已一往不复返。
硐口村村史馆外景
走进硐口村村委会办公前台,一面巨大的电子展现屏上,各家各户门前的卫生情状一览无遗。依托“数字村落”治理平台,硐口村每一位村民都能够在手机APP上实时查看垃圾处置情状,还能够随时对“脏乱差”现象摄影,发布到数字平台停止曝光。
如许的立异摸索,在硐口村触目皆是,文明新风吹拂,为村落复兴增添动力。
年近八旬的老收书于培毛(左二)和硐口村村主任王周亮(左一)看着老照片深思
麻山腹地,绽放新颜。硐口人在乡土描画了一幅财产昌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练习生 叶鑫
编纂 吴传娟 张良胜
二审 吴摘丽
三审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