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钱有几铜?含金银的传说能否是实的?
自从秦朝利用半两钱起头,至民国改用机造币为行,中国利用铜钱做为货币的汗青长达两千多年。那么各朝各代的铜钱含铜量若何?哪个朝代最其实呢?且看下文阐发。
各个朝代铜钱的铜矿来源、冶炼手艺以及铸钱工艺纷歧形成了铜钱的化学成分的差别。铜钱除了铜以外的次要化学成分包罗铅、锡、铁、锌等,确实还伴随极其微量的金、银等贵金属。
从中国两千多年的铜钱铸造史来看,铜钱的含铜量总体上是呈逐渐下滑的趋向,王朝末期铸钱的含铜量更低,大量掺铅、锌降低铸钱成本。高的含铜85%,好比汉代初铸五铢钱、新莽钱币;低的含铜50%以至更低,好比明末的崇祯、清中后期造钱。
秦半两含铜约75%,锡15%,铅10%摆布,部门劣量钱含铜量降到60%,铅含量高达25%-30%。
汉五铢含铜量80%摆布,汉末下滑到70%以下,锡含量2%-3%,其余为铅。
新莽铜钱含铜量85%摆布,末期下滑到80%,锡含量3%-4%,其余为铅。
展开全文
唐代铸造量更大的开元通宝,安史之乱前铜含量75%-80%摆布,安史之乱后含铜量更低可达55%,锡含量6-7%,其余为铅。
北宋铜钱铸造量到达中国汗青的更高峰,铜含量均匀62%,部门含铜高的也不超越70%,锡含量10%-12%,其余为铅。
南宋因为国力弱退等因素,铸钱量量明显劣于北宋,掺铅较多,铜含量下降到55%。
元钱含铜75%
元代次要摘用纸钞,铜钱铸造量较少,含铜量均匀75%。
明代铸钱较少,却见证了中国古代铜钱由青铜转为黄铜的汗青过程。明初至弘治年间为青铜钱,含铜72%,锡6%-8%,其余为铅,几无锌。
弘治至万历初年,含铜70%,锡4%-5%,锌15%,其余为铅。
明末造钱,含铜60%(崇祯末年更低),锌35%,锡1%,其余为铅。
清代铸钱大都为黄铜钱。清初至雍正年间,含铜65%,锌30%。
乾隆年起,银贱铜贵,锌铅比例增加,造钱含铜约55%,锌35%,铅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