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完《西江月》,却问下雨天哪来的星星,几家长都被问懵了
实正的典范往往都是通俗易懂的,越是通俗的诗词,越是随便在老小妇孺中普遍传播,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就是如许一首朗朗上口、简洁明快的词做,也被选进了教材傍边。
但是,许多学生在读完那首词后,却会产生一个疑问,此中的名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不是不契合大天然的法例呢?既然是下雨天,天空中又怎么挂着七八颗星星呢?其实,词人之所以那么写,自有他的事理。
六种意象,勾勒一幅平静平和的夏夜素描
我们读过辛弃疾许多的典范词做,有“寡里觅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朦胧唯美,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自信轻狂,但辛弃疾更是像岳飞一样的爱国兵士,“了却君王全国事,嬴得生前死后名”,征战疆场、收复河山,才是他一生逃求的梦想。
只可惜,辛弃疾的政治主张,其实不能被当权者所摘纳,反而一再遭到了同僚和更高统治者的打压,被排斥罢官的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隐居了十五年。以写田园光景著称的《西江月》,就是辛弃疾在上饶回隐时所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喊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西江月的词牌出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更大的特征,就是对前辈名家的继续和发扬,“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假设可以胜利地化用,往往可以到达点铁成金的效果。
辛弃疾那首词中的多个名句,都是畴前人的做品中化用改写而来。词的第一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喊蝉”,出自苏轼的《次韵蒋颖叔》一诗:“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从苏轼再往前,还能够逃溯到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展开全文
从曹操到苏轼,再到辛弃疾,写的都是喜鹊因月光过分亮堂而被惊飞的场景,但辛弃疾在词中所传达出来的豪情,既不是曹操笔下“何枝可依”的壮志难酬,也不是苏轼空有影子跟着本身的孤单寥寂,而是写出了一份山野间月明鹊飞的清幽平静。
“明月别枝惊鹊”写的是词人眼中所见的月夜美景,“清风三更喊蝉”则写的是词人听到的月夜之声,所谓“蝉噪林逾静,鸟喊山更幽”,夏夜的清风送来了阵阵蝉喊,以动写静,愈发显出了夜晚的平静清幽。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喊蝉,六个名词,囊括的是夏季夜晚更具代表性的六种意象,仅仅12个字,就将一个平静平和的山村夏夜到了整个闪现到了读者的面前,与温庭筠写秋天清晨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风蝉喊还显得平静,那么下一句稻花香里的一片蛙声才是实正的热闹,那一片蛙声中,既有着丰年将要到来的无限喜悦,也有着炎天的生机勃勃。词人在那山间的道路上安步,听着阵阵的蛙声,想着秋天的丰收,心绪天然是欣喜万分。
天边挂着星星,恰是凸显了夏夜之雨来的急迫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关于那一句,在理解上有一些争议,起首是量词的利用,一点雨是没有问题的,但星星的量词用的是“个”而不是“颗”,与如今的用法差别,如今没有人会说“一个星星”。
“个”做为量词在古诗词中的利用,和今天纷歧样,因为古典诗词讲究对仗,“个”是仄声,“点”是平声,平与仄相对,假设换成了“七八颗星”,“颗”和“点”都是平声,就达不到平仄相对的韵律效果。同样的事理,杜甫的“两个黄鹂喊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中,也写的是“两个黄鹂”,并不是是“两只黄鹂”。
其次是关于天然气象的疑问,上一句写的是天外还挂着七八颗星星,那么就阐明那是一个晴朗的夏夜,为何接下来又会呈现下雨的气象呢?既然是下雨的晚上,又哪来的星星呢?
其实词人那么写其实不矛盾,因为上下句之间是有一个时间的先后挨次的,辛弃疾那句词也是畴前人的诗歌中化用而来,看了原句,就更能理解那句词的意思。
那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卢延让的《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炎天的夜完,要下雷阵雨的时候,就是如许一种气象,电光闪闪,雷声阵阵,看样子天立即就要下雷阵雨了,但天空的另一边,却还有七八颗星星挂在天上。
那种一边挂着星星、一边起头下雨的情景,才是夏夜下雷阵雨时的实在天象,不只没有逻辑问题,还表现了词人对大天然气象看察的详尽,描写的传神。
并且,天上的星星是“七八个星”,只是稀稀落落的几颗装点在天空中,而并不是是晴朗无云的满天繁星,因为其他的星星已经被雨前的云遮盖住了。
词人正在山间安步,刚看着天外还有几颗星星,接着山前就落下了几点雨滴,“七八颗星”与“两三点雨”的情景转换,表现了炎天夜雨的特征:来得急迫,也恰是因为“七八颗星”还挂在天上,所以那雨也是才刚起头下,只是刚刚下了两三滴罢了,词人对天然气象转换的细节描写的是详尽进微。
细雨来了,星星消逝了,说不定立即就是一场倾盆大雨,雨点打散了词人的闲情逸致,他赶紧加快脚步,觅觅避雨的处所。碰巧了,一转过弯,走过溪桥,畴前落过脚的阿谁小店突然在面前呈现,词人心中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那一间用茅草盖成的简单旅舍,让词人的心绪从急迫再次变成了欣喜,上下句之间有一种戏剧性的变更,在平平平淡的语言中暗躲着精致的构想。
辛弃疾的那首《西江月》,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实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往雕饰”,全词不饰雕琢,平平天然,就像是一幅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那首词的风气,完全差别于辛弃疾其他的豪宕词,因温馨天然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