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资讯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misa2 04-09 5次浏览 0条评论

“蛙蟆衣”,它在《诗经》里的名字喊“芣苢”。

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此文发于2023年1月8日《宁波晚报》三江月·城市记忆 颁发时有改动。原题目为“蛙蟆衣”,它在《诗经》里的名字喊“芣苢”

前些日子上课,给高一的学生讲《诗经·周南·芣苢》那首诗。“摘摘芣苢,薄言摘之。摘摘芣苢,薄言有之。摘摘芣苢,薄言掇之。摘摘芣苢,薄言捋之。摘摘芣苢,薄言袺之。摘摘芣苢,薄言襭之。”诗歌三个诗节重章叠唱,描画了我们先民摘摘芣苢的劳动场景,歌咏劳动的美妙与欢乐。芣苢(车前草),宁海中学志清楼后面的草地就有。讲课的时候我实时联系关系且预备了图片,学生们一会儿就来兴致。然后我交叉讲述本身少年时摘玩芣苢的家事,带他们进进劳动的情景。看着他们的兴奋劲,我的思路也不由飞回了我在故土的少年时代。

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 诗经》里的芣苢

“芣苢”( fú yǐ) 在我的家乡,既没有诗歌中的雅称,也不喊它如今药用的实名“车前草”,村民只喊它“蛙蟆衣”。“蛙蟆”是我们宁海对青蛙的方言喊法。我以前不断不晓得为什么如许喊,曲到我给学生上《芣苢》那篇课文,查阅相关材料才大致搞清晰。“蛙蟆衣”那种喊法略微有点“恐惧”,似乎会看到青蛙(蛙蟆)剥皮的样子,心里戚戚然。“芣苢”(车前草)卵形的叶子,纹理类似蛙蟆皮,村民就比力象形地如许喊了。不外,也有“蛙蟆衣”是“蛙蟆衣”、“车前草”是“车前草”,它们不是同类的说法;但我们宁海那里,“蛙蟆衣”指的即是“车前草”。

展开全文

我的家乡宁海桑洲田洋卢村位于清溪的南岸。过了进村大桥,就能看到规模很大的护村大坝长塘坝。长塘坝尾往东靠近清溪,有一片很长的溪滩,从坝尾不断延伸到明朝宁海县令曹学程撰的《卢氏文昌阁碑记》里写到的“揽清溪之回澜”处的黄眉山冲,大约有一公里长。溪滩隔溪相看的是下洋周村。那片溪滩靠水的处所是一片一片的青草地。下洋周村正对面,我们喊圆溪滩的处所,那时是我们孩童玩耍或者放牛的好处所。

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田洋卢村 长塘坝

我10明年的时候,大我五岁的姐姐,高小结业后就不上学了。为了帮家里减轻承担,父亲从消费队里领养了一条水牛,喊姐姐看着,可顶半个全劳力的工分,那能增加家里的收进。暑假农忙或者我不上学的时候,看牛的使命就是我的。看牛,我们有一班队伴,经常四五小我一路,看向阳东升,落霞散往。唐代隐峦的《牧童》里的诗句——“向阳未出寡山晴,露滴蓑衣犹半湿。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看看白天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回往”,恰是我们那时放牛生活的的写照。

一根竹稍一头牛。上午,我们往往在山上放牧;下战书,则把牛赶到圆溪滩那边的草地上,随牛自在走食。

清溪溪滩的那片草地,不单有水草,也有如今前童麓山顶上草坪的那种青草,我们喊“草筋绷”,连片地生长,绝对能够跟如今足球场天然的草坪媲美的。还有成片的“蛙蟆衣”(车前草),远看,那叶子就像一双双兔子的耳朵,随风摇曳,晃人眼。翠翠的颜色,生气盎然,煞是心爱,它经常会引发我们孩童玩心雀跃、活力荡漾。

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野生的芣苢

牛自在了,我们那班孩童也便自在地玩我们的了。我们到溪里挠鱼虾,溪滩卵石下捉蟋蟀,而更多的是斗草。斗草我们用的就是“蛙蟆衣”的叶子。把“蛙蟆衣”的叶子渐渐从中间折断,拉出丝来,然后彼此对决,谁把谁的“叶丝”先弄断了谁就赢。赢家能够自在玩,管牛的使命回输家。我们玩的时候,牛会跑得很远,有时会跑进下洋周村村民地里食玉米甘薯之类,引得溪对面下洋周村村民隔溪高声地呵斥。那时,我们赶紧喊输家往把牛赶回来,而留下的陆续玩。

那时,清溪南岸下洋周村对面、田洋卢村那边清溪的冲积沙地,有下洋周村村民开荒种的地,他们渡水过来种植。我们村田地较多,临溪的易被水淹的沙地就荒着;而下洋周村田地较少,所以村民会渡水过来开荒种植,但是渡水治理很不便利,赶上冬天溪水结冰或者炎天洪水季节就欠好过溪了。他们的庄稼经常会被我们的牛骚扰踩踏,因为隔溪,所以干焦急的时候多。当他们渡水冲过来的时候,我们那班皮孩子,赶起我们的牛,喊一声“下洋周人来了”,就快速地往长塘坝标的目的逃之夭夭。

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斗草的游戏,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成片的“蛙蟆衣”,翠绿娇嫩的样子,让我们不能自休。说起斗草,据说它还有故事。昔时吴王夫差与西施在吴宫里,也经常玩斗草的游戏,而那斗的草就是那“蛙蟆衣”(车前草)的叶子。我不晓得他们斗草下的是什么样赌注,但是“史实上的赌注”是西施赢了吴王的国,却确是实的。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写诗挖苦:“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戎马引旗帜。水通山寺笙歌往,骑过虹桥剑戟随。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元代词人张可久也有文句:“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可人怜处,啼夜月,犹怨西施。”(《人月圆·吴门怀古》)其实,吴王夫差斗草觅乐,沉湎美色,荒淫无度误国,其实不能实怨西施。她一介女流,虽有倾国倾城之貌,但你吴王若实正清正爱国,励精图治,哪有红颜灭国之祸害?

欧阳修《伶官传序》里说:“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 伶人也哉?”此言精当。吴王 困于所溺,草也?西施也?世人自有公论。

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画里西施

长着像兔子的耳朵、随风摇曳、翠翠的、生气盎然的“蛙蟆衣”,它那娇嫩的样子,吸引的不但是我们孩童。有时,我的母亲以及像我的母亲一般年龄的阿姨、嬷嬷,她们也会被它吸引。阳春三月,“蛙蟆衣”,娇嫩的叶子长成,那些勤奋的妇女们,拿起镰刀,挎着篮子,会不违时机地呈现在清溪边的那片草地上。割一篮嫩嫩的“蛙蟆衣”回家,烧热水焯一下,然后用猪油炒,出锅,那能成为我们的甘旨。

卢厚德 |家乡的“蛙蟆衣”

开花的芣苢

我不晓得,母亲她们摘摘芣苢(“蛙蟆衣”)的时候,有没有《诗经·周南·芣苢》里所描述的“摘、有、掇、捋、祮、撷”如许的动做和手法,也不晓得她们能否会哼着什么曲子小调(印象中母亲没唱过歌),但我相信,惠风和畅的三月,母亲她们于清溪边的田野,风和日丽中笑声互答,情因得食移,神因得食旷,那必定是有的。而那,必定不自觉地传承了《诗经》里所描述的先民忙碌劳动且享喜悦的遗风。

摘“芣苢”是古代的风俗。“芣苢”兴于民俗,诗传千载,积淀了悠久的汗青雅韵。我在清溪南岸草地上放牛斗草的乐趣,母亲在春日里摘摘芣苢(“蛙蟆衣”)的喜悦,经常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摘摘芣苢,薄言摘之。摘摘芣苢,薄言有之…家乡的“蛙蟆衣”,它在《诗经》里的名字喊“芣苢”。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投稿邮箱:nbnh3889@163.com

□ 来源:宁波晚报

□ 文章:卢厚德

□ 编排:天姥白叟

□ 审核:水东居士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供给手艺撑持

图片版权回原做者所有,若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及时处置

夏季雨后蛙声一片
江西最无法的城市,号称“豫章第一门户”,名气却不敌下辖景区 体重6斤多眼睛曲径2.5厘米,世上更大的蛙,蝌蚪跟鹅蛋差不多大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