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截枣木棍,“点燃”了明末党争的火药桶
隆庆六年七月,明穆宗墨载垕驾崩,承受托孤重任的内阁首辅高拱决定乘明神宗墨翊钧年仅十岁之机,率领百官在明神宗的继位仪式上逼宫,妄图令明神宗附和赶走司礼监掌印寺人冯保、将司礼监代管的批红和掌印之权移交内阁。
明代,自永乐期间设立内阁、洪熙期间付与内阁票拟之权后,朝廷政令、各地奏章都必需经由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和盖章,假使内阁首辅高拱逼宫胜利,明神宗就只能“垂拱而治”了。
固然“圣天子垂拱而治”是明代文官集团的末极抱负,但在穆宗大行、神宗年幼的情状下,高拱此举不免难免过分激进、过分不择手段,而且,明代文官集团的权利自土木堡之变后,颠末一百多年的扩大,已经让皇帝倍感压力,批红、掌印之权能够说是皇权最初的底线,一旦强逼太甚,皇室不能不结合宦官权力、武将勋贵权力再来一次“夺门之变”(夺门之变本色上是宦官权力、武将勋贵权力结合皇室对文官集团倡议的反攻倒算),文官集团完全就是得失相当,所以,高拱就逼宫一事找到内阁次辅张居正筹议时,张居恰是明面上表达撑持、背后向冯保通风报信。
本来,收到张居正报信的冯保已经将高拱欲行逼宫之事及其危害告知了两宫皇太后,两宫皇太后带着明神宗给高拱下了一道措辞严厉的呵斥诏书,冯保呈现就是为了向高拱宣读那道诏书。
高拱在听到“通不准皇帝主专”一句时,霎时汗出如浆、面如土色,于是在诏书宣读完毕后,高拱立即上疏恳求致仕,张居正接任内阁首辅。
张居正不想要批红、掌印之权吗,当然不是,只不外他摘取的体例与高拱的激进截然相反:高拱是冲击以冯保为代表的宦官权力、强夺批红和掌印之权,张居恰是交好以冯保为代表的宦官权力、共享批红和掌印之权。
尔后,张居正又顺利的推行了考成法,使得六科、六部、都察院都回内阁节造,以张居正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末于实现了本身的末极抱负、攀爬到了权利的巅峰。
只是,文官集团站在巅峰上的时间只要十年。
展开全文
面临现实,文官集团没有悲观,抱着“看成败,人生豪放,只不外是从头再来”的立场,决心重回巅峰。
只是,在若何“从头再来”上,文官集团内部产生了不合,一派认为应该效仿高拱,一派认为应该效仿张居正,成果效仿高拱派责备效仿张居正派过分守旧,效仿张居正派则呵斥效仿高拱派过分激进。
既然两派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那就斗上一斗吧,于是,效仿张居正派结成了齐楚浙三党,效仿高拱派结成了东林党,明末党争就如许起头了。
其实,万历朝的党争相关于整个明末汗青而言其实不算猛烈,原因有三:
1、齐楚浙三党和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是共进退的;
2、由东林党成员主导的丁亥京察、癸巳京察对非东林党朝臣(在东林党眼中只要东林党和非东林党,没有中立一说)打压过甚,使得东林党很难在朝堂上占据优势;
3、明神宗非常厌恶东林党的激进,使得万历朝大部门期间都是齐楚浙三党在朝堂上占有优势。
那么,明末党争的火药桶是若何被点燃的呢?
谜底是梃击案,更准确的来说是张差手中的一截枣木棍。
梃击案发作后,齐楚浙三党不断试图大事化小,东林党则尽量将幕后黑手指向郑贵妃。
连系齐楚浙三党在朝堂上占据优势的大布景,齐楚浙三党、东林党在梃击案中的所做所为就不难理解了。
假设郑贵妃实是梃击案的幕后黑手,齐楚浙三党肯定会陷进进退两难之境:审理梃击案除了会跟郑贵妃权力拼个两败俱伤之外,还会得功明神宗;陆续对峙大事化小,则会落个欺下媚上之名。
不管齐楚浙三党是抉择审理梃击案,仍是抉择陆续对峙大事化小,东林党都能坐享其成。
关键时刻,明神宗勇敢出手,以牺牲张差、庞保、刘成为代价使梃击案的苦主墨常洛附和大事化小,搀扶帮助齐楚浙三党破解了两难之境,使得东林党无法坐享其成。
在全国人的心中,一截枣木棍,毕竟给齐楚浙三党打上了欺下媚上的标签,毕竟给东林党打上了正人君子的标签。
在皇太子墨常洛的心中,一截枣木棍,打出了东林党那个本身人和齐楚浙三党那个外人。
依靠正人君子的标签和墨常洛心中的本身人身份,东林党从明神宗驾崩、皇太子墨常洛继位起头,就对齐楚浙三党穷逃猛打,至天启二年,东林党借助移宫案全面掌控了内阁、六部、六科、都察院,齐楚浙三党几无还手之力,只能苟延残喘。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齐楚浙三党被逼急了,却是要血流漂杵的。
天启五年,齐楚浙三党结合魏忠贤对东林党反攻倒算,东林党骨干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顾大章等人相继死于狱中,明末党争的猛烈水平上升到不死不休。
从万历朝的不算猛烈到天启朝的不死不休,明末党争仍是走上了不竭加剧的不回路,如若究其根源,恰是因为梃击案中的一截枣木棍“点燃”了明末党争的火药桶所致。
【玺言春秋明末汗青第六十八讲,参考文献:《明史》、《明神宗实录》、《梃击始末》、《明熹宗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