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少年学优良案例③|传承单元聚合力,非遗校园发新芽
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学”优良案例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日前正式“放榜”,共评出优良传承学校10家、优良传承单元10家、优良村落传承学校10家及优良传承人10人。
本届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导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少先队广东省工做委员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批示,广东省非物量文化遗产庇护中心、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结合会主办,广东省非物量文化遗产工做站(复兴传统工艺工做站)承办,广东省教导基金会、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广东粤剧院、广东友谊剧院协办。
本期“非遗少年学优良案例”系列报导将在走进优良传承单元,看看广东社会各界的参与若何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校园生根抽芽?
11
单元名称: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粤剧院)
案例名称:佛山少儿粤剧进校园项目
非遗项目:粤剧
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粤剧院)·《鬼话哪吒》剧照。
《鬼话哪吒》、线上培训营、少儿粤剧艺术节、校园粤剧社团、“淑勤姐姐”IP……在粤剧发源地之一佛山,“少儿粤剧进校园”项目闪现出强大的创造力。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2009年进选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做名录。为吸引更几儿体味粤剧的艺术魅力,培育提拔新一批看寡及传承人群,佛山粤剧传习所特意在“剧目”上做文章。
在粤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淑琴的批示下,佛山粤剧传习所撷取少儿喜欢的小英雄“哪吒”形象,推出国内首部儿童粤剧《鬼话哪吒》。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时,传习所也精选出契合少儿兴致的《拦马》《表花》等折子戏做为表演培训剧目,使师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触感染粤剧的悠长神韵。
12
展开全文
单元名称:江门市鹤山市文化馆
案例名称:鹤山咏春拳进校园施行案例
非遗项目:咏春拳
江门市鹤山市文化馆·举办“鹤山市万名中小学生咏春拳汇演暨国度武术段位考评”活动。
截至2021年12月,咏春拳笼盖江门市中小学共计60余所,习练学生达12万人。那惊人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咏春文化的群寡根底、传承气氛及“咏春进校园”项目标施行。
为弘扬咏春文化,鹤山市文化馆将咏春拳的武德和立异精神融进中小学生思惟道德建立,特殊推出“五个同一”计划,把教学纲领、培育提拔计划、教学进度等要素同一起来,以加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程度和强身报国意识。
此外,鹤山市文化馆成立起一套具有鹤山特色的武术(咏春拳)段位造考评系统,目前已持续举办三届段位考评活动,共计12476论理学生通过考评。
13
单元名称: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
案例名称:海珠区岭南古琴进校园
非遗项目:古琴艺术(岭南派)
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琴韵”新活力岭南古琴大赛。
“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艺术(岭南派)的《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等名曲,凝聚着岭南文人的伶俐结晶和美学思惟,2008年进选国度级非物量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做为古琴艺术(岭南派)项目标庇护单元,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早在2005年,海珠区文化馆便将昌岗东路小学做为试点学校,不只邀请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导师,造定校本课程方案,还持续十年组织岭南古琴音乐会,搭建学生非遗理论平台。
目前,古琴艺术“非遗进校园”形式已在其他中小学中胜利复造,普遍辐射幼儿园、中小学、大学等校园,笼盖学生、教师、家长、省市古琴巨匠等群体。
14
单元名称:广州市昭耀榄雕文化传布有限公司
案例名称:曾氏榄雕进校园案例
非遗项目:广州榄雕
广州市昭耀榄雕文化传布有限公司·传承人在向同窗们授艺。
“方寸间有大宇宙!”在小小榄核上雕琢万千气象,广州榄雕以其精湛工艺为世人所服气。它2008年进选国度级非物量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8年被国务院公布列进首批复兴传统工艺名录。
为使那门工艺得以传承,自2016年起,以国度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为首的曾氏榄雕传承团队,推出中小学美术教师非物量文化遗产身手培训班,为“非遗进校园”打下根底。
此外,曾氏榄雕传承团队还针对中小学生的特征,在教材与教具的造造上做文章。为包管操做平安,团队设想出一套能够适应低年龄段、以及零根底初学者的雕琢教具。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小伴侣也能进修榄雕身手。
15
单元名称: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庇护中心
案例名称:批示小学创排客家山歌剧小戏
非遗项目:客家山歌剧
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庇护中心·《凤喊的故事》剧照。
若何操纵方言剧讲好客家红色故事与文化名人故事?颠末多年的摸索,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庇护中心得出新谜底。
梅州曾属中心苏区范畴,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那里的客家人连结着重文重教的传统,文化艺术、现代科学等范畴人才辈出。
那些文化资本为客家山歌剧的创做供给了大量灵感,以“中心红色交通线”为布景的《红纸鹞》、讲述艺术巨匠林风眠实在故事的《凤喊的奥秘》,恰是从丰厚的文化土壤中结出的果实。
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庇护中心批示小学演好《红纸鹞》《凤喊的奥秘》,不只进步少儿艺术素养,还引导他们自觉培育提拔客家方言的庇护意识,让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代代相传。
【记者】杨逸
【通信员】戴雪晴
【图片】主办方供给
【做者】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