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中国古代诗词60首精选珍躲
在中国,夏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元宵节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元宵之夜,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元旦起头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新的飞腾,成为世代沿袭的中华优良传统风俗。
在那里,我收录了五十八首元宵节中国古代诗人诗词珍躲赏识,祈愿在生命路上相遇的所有人:元宵节快乐!祝福各人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团团聚圆,万事圆满!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幽香往。寡里觅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往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本年元夜时,月与灯照旧。
不见往年人,泪湿春衫袖。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明代)杨 慎
千点冷梅晓角中,
一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天井迟迟月,
落索秋千翦翦风。
展开全文
鱼雁杳,水云重,
异乡节序恨渐渐。
当歌幸有金陵子,
翠斝清尊莫放空。
古蟾宫·元宵
(明代)王 磐
听元宵,往岁鼓噪,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尘凡香车宝马?祗不外送黄昏古木冷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萧瑟了春风,枯槁了梅花。
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明代)赵时春
(一)
将坛醇酒冰浆细,
元夜邀宾灯火新。
曲待清霄冷吐月,
休教鹤发老侵人。
(二)
香翻桂影烛光薄,
红沁榆阶宝靥匀。
群品欣欣增气色,
承平照旧独闲身。
永遇乐·夕照熔金
(宋代)李清照
夕照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气候,次序递次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侧重三五。
展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现在枯槁,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往。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宋代)周端臣
霭芳阴未解,乍气候、过元宵。讶客神犹冷,吟窗易晓,春色无柳。
梅梢。尚留顾藉,滞东风、未肯雪轻飘。晓得诗翁欲往,递香要送兰桡。
清标。会上丛霄。千里阻、九华远。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
河桥。柳愁未醒,赠行人、又恐越魂销。留取回来紧马,翠长千缕柔条。
鹦鹉曲·夷门怀古
(元代)冯子振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
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
〔幺〕说宣和锦片富贵,辇路看元宵往。
马行街曲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倾杯乐·禁漏花深
(宋代) 柳 永
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热。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看。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天涯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仙人,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唤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水龙吟·咏月
(宋代)晁端礼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
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
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
记南楼醒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不多,早人惊、潘郎双鬓。
其时身形,现在情感,多应瘦损。
立即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罗襟揾。
如梦令·元宵席上口占
(宋代)丘 崈
门外绮罗如绣。堂上华灯如昼。
领略一番春,共醒连宵歌酒。
此后。此后。如斯遨头少有。
高阳台·闰元宵
(宋代)蒋 捷
桥尾星沈,街心尘敛,天公还把春饶。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相逢小曲方嫌冷,便热薰、珠络香飘。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
情面末似娥儿舞,到嚬翻宿粉,怎比初描。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醒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
意难忘·元宵雨
(宋代)墨子厚
角动冷谯。看雨中灯市,雪意潇潇。星球明戏马,歌管杂喊刁。泥没膝,舞停腰。焰蜡任风销。更同情、红啼桃槛,绿黯杨桥。
昔时乐事朝朝。曾锦鞍唤妓,金屋躲娇。围香春斗酒,坐月夜吹箫。今老矣,倦歌谣。嫌杀杜家乔。漫三杯、踞炉觅句,葬送春宵。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城开不夜夜,玉漏莫相催。
上 元 夜
(唐)崔 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通宵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看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远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令媛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 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
一进天上著词声。
看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昌隆,
羞逐村夫赛紫姑。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 苏 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孤单山城人老也!击宣扬箫,却进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南乡子·宿州上元
(宋) 苏 轼
千骑试春游,细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回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存。此往淮南第一州。
临江仙·国都元夕
(宋) 毛 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枯槁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进梦,窗破月觅人。
踏莎行·元夕
(宋) 毛 滂
拨雪觅春,烧灯续昼。幽香院落梅开後。无故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墨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元宵争看摘莲船
(宋) 姜 夔
元宵争看摘莲船,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贵客钩帘看御街
(宋) 姜 夔
贵客钩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
不得金钱不愿回。
(注:珍品那里指元宵)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 姜 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
私下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世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解语花·上元
(宋) 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国都放夜。看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回来,从舞休歌罢。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宋) 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
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
人散市声收,渐进愁时节。
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
(宋)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优势和雪。风和雪,山河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其时月。其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醒崎岖潦倒·预赏景龙门悲悼明节皇后
(宋) 赵 佶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本年华市灯枚举。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清楚说。不忍昂首,羞见旧时月。
鹧鸪天·建康上元做
(宋) 赵 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边海角悲惨地,
记适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
清楚一觉华胥梦,
回首东风泪满衣。
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
(宋) 向子諲
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
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
太液池边,葆实宫里,玉楼珠树。
见飞琼朋友,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
笑进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
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回往。
醒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
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
鹧鸪天·上元启醮
(宋) 张孝祥
半夜封章扣紫清,
五霞深里佩环声。
驿传风火龙鸾舞,
步进烟霄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
金童双引到通明。
三湘五管同民乐,
万岁千秋与帝龄。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宋) 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
豪华荡尽,只要青山如洛。
钱塘照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
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辛亥元夕
(元) 何 中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冷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幼稚喧。
陌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
(元)佚 名
爱元宵三五光景,月色婵娟,灯火灿烂。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线,人静萧条,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 京 元 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
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 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世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启齿笑,
若何消得此良辰。
元 夕 二 首
(明) 王守仁
(一)
故园今夕是元宵,
独向蛮村坐寥寂。
赖有遗经堪做伴,
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
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
重闱应念一身远。
(二)
往年今日卧燕台,
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
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
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
孝皇曾为两宫开。
清平乐·上元月蚀
(清) 纳兰性德
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相比通俗清景别,第一团聚时节。
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台城路·上元
(清) 纳兰性德
阑珊火树鱼龙舞,看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回缓缓。冷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
莫恨流年逝水,恨销残蝶粉,韶光忒贱。细语吹香,暗尘笼鬓,都逐晨风零乱。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金菊对芙蓉·上元
(清) 纳兰性德
金鸭消香,银虬泻水,谁家夜笛飞声。正上林雪霁,鸳鸯晶莹。鱼龙舞罢香车杳,剩尊前、袖掩吴绫。狂游似梦,而今空记,密约烧灯。
逃念往事难凭。叹火树星桥,回首漂荡。但九逵烟月,照旧笼明。楚天一带惊烽火,问今宵、可照江城。小窗残酒,阑珊灯灺,别自关情。
元夜踏灯
(清代)董舜民
百枝火树令媛屧,宝马香尘不停。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浅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进广冷宫阙。不如回往,难畴畴昔,老是团聚月。
上元竹枝词
(清代)符 曾
木樨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代)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
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
满堂罗袖欲生冷。
烛花不碍空中影,
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
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 夕 无 月
(清代)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
明月多应在故土。
欲向海天觅月往,
五更飞梦渡鲲洋。
放 灯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不夜天,
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
金吾放禁任狂欢。
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祝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浩大。苏味道的《正 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往,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城开不夜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典范之做。唐睿宗时元夕做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城开不夜夜』是说京城例外取缔夜间戒严,容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宋•蚕 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
内躲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
仍然欢乐不成收。
注: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此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做长句》诗:『本年上元家里住,村子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 还有游人否? 儿女炊玉做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如此。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处所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域的风俗。
上 元 夜 里
(宋代)杨万里
往年上元客三衢,冲雨看灯强做娱。
本年上元家里住,村子无灯惟有雨。
隔溪业祠稍萧鼓,不知还有游人否?
儿女炊玉做茧丝,中躲吉语默有祈。
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先生生平笑儿痴,逢场亦复做见嬉。
不肯著脚金毕殿,不肯增巢上林苑。
只哦少陵七字诗,但得长年餍饫饭。
心知茧卜未一定,醒中得卜喜欲癫。
元•结 羊 肠
(元代) 赵 雍
孟春之月春始和,陌头柳色黄如鹅。落梅纷繁稍觉多,白天炯炯曜绮罗。
曜绮罗,日渐长,春风天井花草香。十六初过上元节,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卜心自语,何时得似双鸳鸯。结成羊肠肠反断,难过春闺坐长叹。
强持薄怒娇且羞,折花倒插金钗头。
注:《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 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明•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
城开不夜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
胜到岳阳万丈楼。
注:明代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其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清•猜 灯 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
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
文思机警方解疑。
注:《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嘲笑,及画人物,躲头切口,及旧京诨语把玩簸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 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时髦。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做为灯谜活动场合。或研究切磋;或张灯 悬谜,招引猜射,娱乐公众。谜灯有四面,三面切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别名弹壁灯。料中者揭签,获小礼物纪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 旁,草泽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末缠绵,有何名利费思量。
打 灯 谜
(淸代)家震涛
一灯如豆挂门旁,
草泽能随艺苑忙。
欲问还疑末缠绵,
有何名利费思量。
宋•燃 爆 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
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创造后,
难行新年放鞭俗。
注: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冷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 代王安石诗:『爆仗声中一岁除,春风送热进屠苏。』 在火药创造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仗。范成大《爆仗行》中描写燃爆仗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 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呈现用厕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竹。《武林旧事》:『至于爆竹,内躲药线,连续百馀不停。』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路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仗》诗:『自怜 完毕小身段,一点芳心不愿灰。时节到来冷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火药的创造,本是为和生平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清•请 紫 姑 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
保佑不祥赐安福。
末回女儿同情意,
焉辨荒唐事有无。
注: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恩而死。故世人做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 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 之,命何为厕神。《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未来蚕桑,并占寡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驱逐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 人畜安然。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搀扶,插笔祝其书。俄如有物凭,对答不斯须。岂必考中否 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做,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往,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繁竟何益 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入同情,并期看她有庇护仁慈人们的神力。
清•走百病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
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
不枉今番冷夜行。
注:清《月日纪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盖妇女藉此节日能够走较远的处所,实为一种健身活动。罢了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期看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本年宜男定是谁。”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乡,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非分特别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血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食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回根是正理。
注: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夏历的元月,前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风俗自古以来就以强烈热闹喜庆的看灯风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