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的雅称,本来能够那么美!
年龄的雅称,本来能够那么美!
古代人很少用详细的数字来笔录年龄,文人雅士更甚于此,于是就产生了良多年龄雅称来取代本身的年龄。好比襁褓、总角、弱冠、花信、而立、不惑、花甲、耄耋……那些年龄称唤委婉富有美感,动听不失神韵。
下面来看看那些美感委婉的年龄雅称,或许您可能会用得到。
初度|出生之时
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出生1日
赤子,即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汉书·贾谊传》:“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颜师古 注:“赤子,言其重生未有眉髮,其色赤。”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槎庵小乘》:“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
展开全文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朋谓之“汤饼筵”,也做“汤饼宴”、“汤饼会”。旧俗寿辰及小孩出生第三天或满月、周岁时举行的庆祝宴会。因备有象征长命的汤面,故名。
襁褓|0-1岁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蒲松龄:“今幸生此襁褓物,此愿已慰。”
晬盘|1岁
旧俗于婴儿周岁日,以盘盛纸笔刀箭等物,听其挠取,以占其未来之志趣,谓之试儿,也喊试晬、挠周。盛物之盘曰“晬盘”。赵翼 《血气日衰竹初劝食人乳戏做》诗:“晬盘孩稚已扶牀,又费餐钱雇奶娘。”
孩提|2-3岁
亦做“孩抱”。也有写做“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赵岐:“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白居易 《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
龆龀|7-8岁
《韩诗别传》:男八月人丁,八岁龆齿。根据心理情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往乳齿,长出恒牙,那时喊“龀”,“龆年”或“髫年”。
童龀|8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人丁、八岁而龀;女七月人丁、七岁而龀”的说法。能够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 显景诸子年皆童齔,并为黄门侍郎。”《旧唐书·裴休传》:“ 休志操坚正,童齔时,兄弟同窗於济源别墅。”
总角|8-13岁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做摆布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小童阶段。苏轼《被酒独行》:“总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九龄|9岁
典出《礼记注疏》。指九岁。后引申为长命,又指九十岁。扬雄 《法言·问神》:“育而不秀者,吾家之 童乌 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晋 陶潜 《责子》诗:“ 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黄口|10岁以下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转描述婴儿或儿童。 唐许碏 《题南岳招仙看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工具生。” 刘书樵 《杂诗》:“上有白髮亲,妾当罗酒浆。下有黄口儿,妾为製衣裳。”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外傅|10岁
十岁外出就學之年。古代贵族子弟至必然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郑玄 注:“外傅,教学之师也。”《魏书·礼志三》:“将谓孺子时甫稚龄,未就外傅。”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12岁起头带钗打扮。
豆蔻|女子13-15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动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方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韶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碰着女人,可就要发扬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韶华,小巧心爱’。”
舞勺之年|须眉子13-15岁
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进修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后以指少小。刘允济 《经庐岳回看江州想洛川有做》诗:“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笄,原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达已经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结发|成年之意。须眉20岁女子15岁
束发,扎结头发,前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达成年。男女成年的标记别离为“加冠”、“加笄”。
《史记·李将军传记》:“且臣结髮而与 匈奴 战,今乃一适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四:“自言 幽 燕 客,结髮事远游。” 宋 辛弃疾 《满江红》词:“想 王郎 ,结髮赋从戎,传遗业。”
志学之年|15岁
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15岁为“志学之年”。
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年在志学,谋过老成。”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纰缪》:“ 隋 王劭 爰自志学至乎暮齿,篤好经史,遗落世事。”
束发|须眉15岁
前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须眉到了十五岁,须眉要把原先的总角闭幕,扎成一束。
回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古者年九岁进就小学,蹍末节焉,业小道焉;束髮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唐 鲍溶 《苦哉远行人》诗:“往时始束髮,今来髮已霜。”
舞象之年|须眉15-20岁
也是孺子的代名词,本来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 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孔颖达 疏:“舞象,谓舞武也。熊氏 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后以指成童之年。
成童|15岁以上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 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 固 门生 汝南 郭亮 ,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
二八|16岁
谓合理青春年少,多言女子。南朝徐陵 《杂曲》:“二八年时不忧度,房边得宠谁相妬。” 宋 苏轼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妙龄少女细马驮,十千琼浆渭城歌。”
破瓜|女子16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编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晋孙绰 《恋人碧玉歌》之二:“ 碧玉 破瓜时,郎为情倒置。” 唐皇甫枚 《三水小牍·绿翘》:“﹝ 鱼玄机 ﹞色既倾国,思乃进神,喜读书属文,尤请安於一吟一咏。破瓜之岁,志慕清虚。” 五代和凝 《何满子》词:“恰是破瓜年几,含情惯得人饶。”
加冠|须眉20岁
古时须眉二十岁行加冠礼,表达已成年。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弱冠|须眉20岁
以此类似的还有及冠、始冠、冠岁,均统一个意思。须眉20束发行冠礼,即戴上表达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力年少,故称“弱”。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孔颖达 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后遂称须眉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为弱冠。《汉书·叙传下》:“ 贾生娇娇,弱冠登朝。”
桃李韶华|女子20岁
以桃李喻人的青春年少。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姚鼐《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閲回熙甫做《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七尺|须眉20岁
七尺,古代指二十岁或身躯。
《周礼·地官·乡医生》:“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别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花信韶华|女子24岁
花信:开花期间,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并且合理花信韶华,就如秋月将满,春花方盛,令人一见便觉不成错过。”
而立之年|30岁
而立之年当懂得礼,言行都适当。《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小我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30岁
前人婚配早,那里的“室”指家业家产,而非家室。三十岁的时候应该积存必然家业了。
《礼记·内则》:(须眉)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30岁。晋 陶潜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不惑|40岁
指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迷惘。《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做四十岁的代称。活到那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掌握情感的改变,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命之年|50岁
五十岁是该到了晓得本身命运的年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晓得了抱负实现之困难,故而干事情不再逃求成果,对小我荣辱已经漠然。白行简《李娃传》:“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半百|50岁
唐·杜甫《暮回》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三国演义》:玄德曰:“吾年已半百,鬓发花白;吴侯之妹,合理妙龄:恐非配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年过半百,膝下无儿。”
开六|51岁
五十一为六十纪数的起头。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曰开七。”同理,还有开七,开八。不再赘述。
六九年|54岁
并非指1969年,是表达活了六个九年,即54岁。六和九在古代都是重要数字。
耳顺|60岁
60岁时听他人言语即可揣度长短实假。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听得进逆耳之言,唾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汉书·萧看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衝之位,号至将军,诚士之高致也。”《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
花甲|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轮回,一轮回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收名号繁多且彼此交织,又称花甲。赵牧 《对酒》诗:“手挼六十花甲子,轮回落落如弄珠。”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之一:“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工具。”
耆老|60岁以上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礼记·王造》:“养耆老以致孝,恤孤单以逮不敷。”《礼记·檀弓上》:“ 鲁哀公 誄 孔子 曰:‘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 陈澔 集说:“言天不留此老成,而无有佐我之位者。”
从心之年|70岁
指为所欲为的年龄,遵从心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70岁
古稀是自古以来稀少稀有的意思。杜甫《曲江》:酒债通俗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悬车之年|70岁
悬车:前人一般至七十岁去官家居,废车不消,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许浑 《贺少师相公致政》诗序:“少师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相。”亦做“ 悬车之岁 ”。清 梁章鉅 《回田琐记·七十致仕》:“若今人未及四十,早进仕途,则致仕之期,即没必要以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回,皆未及悬车之岁。”
类似的还有杖国之年。杖国是指拄着手杖在国都、都城内行走。都指70岁。
喜寿|77岁
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杖朝|80岁
"八十杖于朝。"谓八十岁可拄杖出进朝廷。
韩偓 《乙丑岁九月在萧滩镇书四十字》诗:“若为将朽量,犹拟杖於朝。”后用做八十岁的代称。清赵翼 《初用手杖》诗:“我年届杖朝,卅载林下叟。”又稱杖家 。
耄耋之年|70-90岁
七、八十岁曰耋。八十、九十曰耄。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曹操 《对酒》诗:“人耄耋,皆得以寿末。”《北史·尉元传》:“虽老、更非官,耄耋罔禄,然况事既高,宜加殊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 “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米寿|88岁
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此外,还含丰年事虽高,但食欲兴旺之意。
鲐背之年|90岁
鲐背泛指长命白叟。鲐是一种鱼,背上的花纹好像白叟褶皱的皮肤。又人到老年末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尔雅·释诂上》:“鮐背、耇老,寿也。” 郭璞注:“鮐背,背皮如鮐鱼。” 汉 焦赣 《易林·震之比》:“耋老鮐背,齿牙摆荡,近地远天,下进鬼域。” 宋 梅尧臣 《元日》诗:“碰杯更献酬,各尔祝鮐背。”
白寿|99岁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往年上边的“一”是“白”,“百”数往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期颐|100岁
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罢了。”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栖身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做“期颐”。
上寿|100岁以上
摄生学术语。谓更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茶寿|108岁
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路就是108岁。吴师敬先生在他岳母88岁大寿时,曾做了如许一副贺寿联:“今朝贺米;指日恭茶”。
花甲重开|120岁
就是两次花甲的意思,60+60=120。
双稀、双庆|140岁
古稀指70岁,因而又称是70岁的两倍——140岁。双庆也指140岁。
注:本文来源于姑苏有个园子,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