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资讯古典诗词中,“柳”有哪些意象

古典诗词中,“柳”有哪些意象

misa2 04-14 4次浏览 0条评论

古典诗词中,“柳”有哪些意象

丝丝柳枝爆出嫩芽。 王建中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春天到了,柳在春风中吐绿绽芽,千丝万缕随风起舞。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借柳抒情,感悟人生,那么“柳”有哪些意象及寓意呢?

一是驱逐春天的喜悦之情。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李白的“冷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回”,白居易的“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醒春烟”都属此类,诗人们从柳芽萌生中、柳丝起舞中捕获到春的信息,表达了喜悦愉快之情。

二是送别时的不舍与思念。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佟云霞认为,“因为‘柳’与‘留’、‘丝’与‘思’读音不异或附近,垂柳的‘依依’又让人联想到‘依依不舍’,因而前人以‘柳’表达告别之意和思念之情。”

春热花开,是前人远行时节。古代交通未便,一别或许就是数年,所以前人特殊重视送别。闻名的告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借“柳”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动静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在愁人眼里,不管是柳千条,仍是枝枝叶叶,都是离情别恨。

“折柳送别”时髦于汉代,古代天文册本《三辅黄图》中就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做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宋期间,“折柳送别”已成为古代文人赠此外普及现象。“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回不回?”(无名氏《送别诗》)柳条折尽,意味着告别已久,不由愈加驰念远方未回的人。“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箫声咽》)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思念的人却老是不见。“长亭路,年往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折柳千尺,送此外气氛更为缠绵忧伤。

三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传授邵天松表达:“在古代,柳树是常见树木,在江河湖岸、小渠池塘边,到处可见。所以,当游子流落异乡时,看到柳树,天然会联想到家乡的柳树,并进而会想起身乡的人与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摘薇》)“柳”既暗喻离情别绪,又象征怀家恋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写出了戍边将士悲壮苍凉的思乡之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由杨柳想起本身魂牵梦绕的故土,深厚而不低落。

四是比方窈窕多姿的美女。柳枝千丝万缕,在春风吹拂中翩翩起舞,好像风姿绰约的妙龄女郎。“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李商隐《赠柳》)秀丽可人、妩媚柔长,似写柳,又喻佳人。最有名的仍是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把女子柔弱纤细的腰比做杨柳。

在古代诗词中,柳树的意象还代表风流斑斓的恋爱,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朦胧清幽的月光下,婉约斑斓的柳影下,情人两情依依,情话无限。同时还有慨叹光阴易逝、心里愁苦之意。“楼外垂杨万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往。”(墨淑实《送春》)楼外垂杨千丝万缕,似乎要拴住那大好春光,可是春天稍稍停留仍是离往了。“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刘禹锡《忆江南》)旖旎的春光曾经带给女仆人公欢乐与安抚,现在春往花谢,欢乐已成过往,就好像弱柳挥手和春天告别,让人郁郁感伤。

在诗词中,“柳”还有“君子”和“小人”完全相反的意象。“城中桃李斯须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的桃李花,鲜艳一时立即就凋落了,怎么能比得上杨柳长久地葱郁茂盛呢?用杨柳比方纯朴无华的君子节操,不往与桃李般的小人争宠。但曾巩《咏柳》里却说,“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六合有清霜。”以狂飘乱舞的柳枝比方倚仗显贵自得忘形的小人,固然跋扈狂一时,最末必回于失败。“颠狂柳絮随风往,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把柳絮和桃花比方成势利的小人,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做风的轻佻,如半老徐娘。

清籁旧忆
兔年说兔典:文学史上第一个说兔子“心爱”的是他 杜甫《清明二首》鉴赏:谁人崎岖潦倒似杜郎,每逢佳节忆孤楚!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