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荐书 | 刘庆柱:“土司学”的百科全书 —— 写在《海龙囤》前面的话
李飞与我谈及他主持的海龙囤遗址考古发掘陈述即将排印,嘱我为序。我回想从2012 年海龙囤遗址考古工做启动,到2022年《海龙囤》考古发掘陈述出书,李飞为此用了整整10年时间,可谓实正的“十年磨一剑”!
其间,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经国度文物局批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结合汇川区体裁播送电视局等单元,对海龙囤遗址停止了持续3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同时对周边相关遗存也停止了查询拜访与试掘,根本究了然海龙囤遗址的规划形造及其汗青变迁情状,获得了丰盛的考古功效。
因而,2013年海龙囤遗址发掘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2015年7月4日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三十九届会议上,海龙囤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路被列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海龙囤考古还从中国“走向世界”,荣获2013~2015年度“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2016年5月,播州杨氏土司遗存(海龙囤遗址、新蒲土司墓地、团溪杨辉墓与墓祠)考古发掘获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那被中国考古学界视为田野考古的“金奖”;2021年10月,贵州遵义海龙囤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进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贵州独一进选的项目。
海龙囤遗址考古获得上述诸多社会与学术严重影响的功效,并获得如斯浩瀚而高尚的学术荣誉,那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非常凸起的。
《海龙囤》考古发掘陈述的研究对象是宋明期间的“土司”遗存,属于汗青考古范围。该城池始建于宋宝祐五年(1257年)的宋蒙战争布景下,是南宋政府与杨氏土官配合创建的,用以防备自卑理东进的斡腹蒙军的“国度防备工程”。明万历期间大规模重建,而成“大城”(或称“外城”)居中、前后各两重瓮城、南北临渊的“前后重关,摆布幽谷”之势,史称“飞鸟腾猿难逾”,并最末成为“万历三大征”之“播州之役”的主战场而毁于兵燹。
考古发掘全面显示了海龙囤格局从宋到明的历时性变迁,又连系考古发现与“土司无城”的文献记载,显示了自南宋创建至明万历重建之间的漫长岁月里,海龙囤应处于荒废形态的汗青事实,有理有据。海龙囤曾与处于今遵义老城内的“播州城”并峙,在和日常平凡期为播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播州城”的移驻“行署”,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播州之役”中,跟着土司携其家人、军士上囤防卫而成为播州最初的中心。从早到晚,其格局、性量等都存有改变,陈述对此停止了详尽地梳理,因而足够表现了那本考古陈述融描述与阐释于一体的特征。
展开全文
明代海龙囤的核心建筑是相关于“大城”而言的“内城”,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新王宫”,它是土司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批示与防御中心。固然是本地土司的“宫城”,但是“新王宫”做为“政治性”建筑,其规划形造所表示出来的设想规划理念,与中心王朝国都的“大朝正殿”居中规划形造是一致的。考古发现显示出“新王宫”为“三进院落,内分左中右三列”,构成明显的“新王宫”中轴线,表现了做为处所“政府”的土司政治统治中心与元明王朝国都宫城平面规划及其规划思惟的一致性,那是土司对中心王朝“国度认同”的“物证”。
以李飞研究员为首的海龙囤遗址考古团队,通过开展多视野、跨学科连系的海龙囤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在中国“土司考古”的办法、理论摸索与开展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而具有开辟性的学术奉献。
《海龙囤》考古陈述是一部以考古学研究为根底的“土司学”百科全书,考古发掘与研究以海龙囤遗址的城垣、关口、新老王宫、道路、窑址、摘石场等遗存为重点,其所显示出的海龙囤规划,出格是做为土司衙署的新王宫的“前堂后室”“家庙居左”格局,陈述“形而上”地切磋了建立者与利用者的建筑规划空间理念所折射出的“家衙一体”理论,做为古代王朝的处所“政体”,它素质上反映了国度政治与礼节思惟:即“家国同构”规造、国度“各地”的“多元文化”回于“一体”的“国度文化”。
土司的“国度认同”,不只反映在遗址的平面规划上,也反映在其祖源构建上。关于播州杨氏的祖源,有本地土著和太原汉人两说,学界越来越倾向土著说。据墓葬铭文素材,至迟在南宋晚期,杨氏即声称为太原汉人,其认同取向至为明显,反映了边地族群融进华夏核心的汗青历程。假设从唐乾符三年(876年)的“进播鼻祖”杨端算起,至自缢海龙囤的杨应龙行,杨氏共传27代30世,世袭管辖播州700余年。其政治中心、文化礼节中心遗存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以“实证”展现了中国古代边陲民族地域从“羁縻”到“土司”到“改土回流”的汗青开展脉络。古代王朝关于播州的治理形式,具有普遍代表性,如湖南永顺土司、湖北恩施土司的汗青遗存均与贵州海龙囤的规造理念附近,因而能够说,海龙囤遗址的考古工做有着普及意义上的时代与政治特征,具有汗青的典型性。
海龙囤考古的重要学术意义与现实社会意义,引起了国表里考古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存眷。此次田野考古发现,表现了考古学在鞭策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展方面发扬的极为重要的科学支持感化。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疆土司遗址,其重要的汗青、科学意义就在于承载着同一多民族国度的政治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做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严重社会政治意义的工做。”海龙囤遗址考古工做及其“考古陈述”的编写与出书就是一项“具有严重社会政治意义的工做”。
海龙囤遗址通过以李飞研究员为首的考古团队十年如一日的“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固执工做,最末胜利跻身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看的那样,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汗青故事,向国际社会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晰中华文明的绚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严重奉献,让世界领会中国汗青、领会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优良国际言论气氛。
(做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特聘传授)
文/刘庆柱
视觉/练习生 黄明慧
编纂/曹雯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