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公约》,我们到底是赚了仍是赔了?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清廷青鸟使索额图与沙俄青鸟使戈洛文在尼布楚城签定公约,两边寝兵息争并规定中俄东部鸿沟,史称《尼布楚公约》。关于那一公约,以往国内支流评判大致正面,并认为那是中国汗青上首个平等公约。不外,近年来网上也有一些评论认为清军取胜后却失往了大量领土,实为“失败之约”;而翻捡史料后也会发现,其实俄国人也对此公约很不称心,并认为那是清廷武力胁迫下的城下之约。看来,那事还得从头复盘,认实说叨说叨。
一、俄人南下,康熙应战
16世纪时,俄国仍与中国相隔万里,欠亨往来。不外,也就从那时起头,俄国逐渐对外扩大,并将触角伸向远远的东方。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俄国人来到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并成立雅库茨克城,后者也成为南下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次要基地。
崇祯末年,从雅库茨克动身的哥萨克远征队起头沿勒拿河下行南侵,随后越过外兴安岭抵达精奇里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人的范畴。在对后者停止驱逐与杀戮后,俄国人在原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驻地修建要塞,那就是后来的雅克萨城。
之后,俄国人陆续沿着黑龙江东下,并与世代聚居于此的赫愚人发作抵触。因为达斡尔人、赫愚人其时仍处于渔猎阶段,其人数固然占优,但欠缺火枪火炮,对俄国人修建的碉堡毫无办法,无力攻取。无法之下,赫哲部寡只能向清廷求援。
在此情状下,宁古塔所驻清军于顺治九年、十五年、十七年(1652、1658、1660年)先后三次与俄国人交战,期间各有胜败。然而,每次清军退回后,俄国人不久又东山再起,清军固然屡次交涉警告,但均未奏效。
之所以呈现如斯场面,次要因为清廷鼎定中原后,其重心放在了内地,东北亚的前方固然为满洲故地,但因为地区辽阔且多属苦冷之地,因而只要少量的官兵加以留驻。如清军防线的最北端,实为用来放逐犯人的宁古塔(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即使是那里,也离俄人所踞之雅克萨有千里之远。由此,清军每次收兵都反常困难且有后勤不继之虞,那也给俄国人以很大的抨击打击空间。
展开全文
关于俄国人的恶棍行径,康熙皇帝也意识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在平定“三藩之乱”后的第2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即借盛京祭祖的时机赴吉林巡查,以领会进剿的可能。颠末必然的实地察看后,康熙也意识到,之前屡次出兵进讨而未能翦除俄人的原因次要有两点:
一、清军从宁古塔收兵还击,每次均因路途过于远远、后勤保障不敷而撤离;
二、俄军固然人数不多,但其筑有要塞坚守,且在城外耕种自给,由此形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场面。
有鉴于此,康熙也摘取了四个有针对性的办法:
一是将达斡尔、赫哲、索伦、鄂温克等原部族编为“新满洲”(与进关之八旗相对应),行旗造,化民为兵。此举不只在侦查敌情、安设驿站上起到了重要感化,并且也为雅克萨之战供给了重要的兵源。
二是调兵永戍黑龙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两地派遣一千五百军力前去瑷珲、唤玛尔驻扎。不久,又加派五百军力前去瑷珲城。
三是设立驿站,从吉林到瑷珲共设置驿站19个,以加强同前方的联络。
四是造船备储,在各河段造船三百余艘,以包管军粮等物量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正式设立黑龙江将军,后者与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后称吉林将军)配合构成了东三省建置的根底。
二、二战雅克萨
康熙二十一年(1682)后,通过化民为兵、屯戍要地、设置驿站、运储军需四大办法,清军对俄军开战的时机已渐成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向议政王大臣宣示:“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不遑宁处,剽劫生齿,夺掠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应命,反深进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爰出兵黑龙江,扼其来往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归还逋逃,应即剪灭。”
同年四月底,都统彭春率三千清军从瑷珲动身,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蒲月二十二日,清军抵达雅克萨城下,并立即向俄军头子托尔布津发出最初通牒。然而,托尔布津自恃城寨安稳,且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收而决意对抗。
做为远道而来的鸠占鹊巢者,俄人所修城寨甚为安稳,其以圆木柱围成三四十米长的栅墙,围墙中心填满粗砂,墙上有便于射击的墙垛,四面设有塔楼并安设炮台,城墙四面挖有深、宽各2米以上的壕沟,四面插有尖铁棍并用土假装。如火力不敷,确实难以攻取。
蒲月二十三日,清军分水陆两路列营,陆师布于城南,战船列于城东南,炮设于城北。二十四日,一队乘木排前来援助的俄军被截击,毙三十余人,俘十余人,清军旗开得胜。二十五日破晓,攻城战起头,清军发炮轰击,炮火所及,硝烟充满,火势熊熊,俄军当场被毙百余人。
在此威慑下,托尔布津自知势不克不及敌而屈膝乞降。在俄军举行投降仪式后,清军随后将七百余俄国人(包罗少数妇女与儿童)送至额尔古纳河口,遣返俄方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俄人撤走后,都统彭春命令平毁雅克萨城,并留下部门军力驻守瑷珲,另派兵在瑷珲、墨尔根周边屯田,以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然而,俄军撤离雅克萨后仍贼心不死,并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在获知清军撤走后,托尔布津率六百援军再次窜回雅克萨。次年二月,康熙得此动静后极为愤慨,其当即命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容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船舰,管辖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至日酌留盛京兵镇守,行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
昔时蒲月上旬,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所部两千余人从瑷珲动身,再次前去雅克萨。此外,在领会了俄军碉堡的情状后,康熙还选调了一收特殊的队伍前去助战,那就是建义候林兴珠的四百福建藤牌兵。林兴珠所部本是郑胜利手下的一收特殊队伍,其兵左手持盾牌,右手持快刀,做战时以盾保护身体,出其不料,以快造胜,专砍马脚人腿,擅长攻城拔寨,那在之后的雅克萨之战中还实发扬了重要感化。
蒲月底,清军进抵雅克萨城下并令俄军速速投降。但此次,托尔布津认为本身军力翻倍,并且雅克萨城重修后愈加安稳,易守难攻,因而决意垂死挣扎。六月初,清军分两路向敌军倡议进攻,激战数日,俄军被毙百余人,此中即包罗头子托尔布津。
此时,因为俄方摄政王索菲亚公主(此时彼得大帝尚未亲政)已派人传递会谈联系的信息,而新修的雅克萨城确实艰辛,不容易攻取,清军随后在城外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城西河面则派战舰巡查,割断守敌外援。最末,在尚未完全确定会谈的一年间,被围困的八百余名俄军因战死或病死而仅剩一百五十余人。
三、尼布楚签约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俄国使团信使来到京城,告知俄方以戈洛文为全权大使、弗拉索夫为副使的会谈外交使团已经构成,而且已从莫斯科启程。康熙得知后,随即命令去除对雅克萨的包抄,并动手预备会谈。
根据两边的协商,中俄代表团将于色冷格(色楞格斯克)举行会谈。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蒲月,由领侍卫大臣索额图、都统佟国纲、尚书阿喇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管辖马喇以及汉官张鹏翮、陈世安等人构成的对俄会谈团自北京动身,耶稣会士徐日升(葡萄牙人)和张诚(法人)做为翻译随团前去。
然而,未曾意料的是,索额图等人行至半途时,漠西蒙古噶尔丹部大举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后者数十万人向东奔逃,道路被阻、形势求助紧急,根据康熙的指示,会谈团不能不退回京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经中俄两边从头协商,会谈地点改在尼布楚。昔时六月十五日(7月31日),中方代表团先于俄国人抵达尼布楚。20天后,戈洛文率领俄国使团抵达,两边起头接触会谈事宜。
8月22日,中俄代表团起头正式会谈。刚一开局,两边即彼此责备,戈洛文认为是清兵进攻俄军,挑起边境事端;中方钦差大臣索额图则历数俄国进侵中国的立功行径,并正告雅克萨、贝加尔湖以东及蒙古等均为中国领土。会谈首日,两边均未亮出底牌,而是彼此试探相互的签约底线。
次日,两国代表陆续会面,戈洛文提出以黑龙江为界,黑龙江以北划回俄国,黑龙江以南回属于中国。索额图立即驳倒,黑龙江两岸包罗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均为中国领土,中俄能够勒拿河和贝加尔湖做为国界。对此,戈洛文不愿承受并以停行会谈相挟。
在之后数日中,两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俄方一度还增加三百哨所卫士、做分裂状(清军则派五百兵封锁尼布楚),会谈陷进危机。最末,在耶稣会士张诚、徐日升的频频劝解、斡旋下,两边最末议定划界、商业等六款,此中即规定:格尔毕齐河及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广阔流域均属于中国(以北则属俄国)。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中俄代表团在尼布楚举行慎重的签字仪式,两边青鸟使别离在公约上签字盖印,然后宣读誓词,交换公约。公约文本以拉丁文本为副本,另有满文、蒙古文和俄文为副本。
中俄会谈之所以能达成,次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俄方因为尼布楚四周的布里亚特人纷繁起义,而其投送、掌握才能极为有限,再加上俄国为攫取黑海出海口正与奥斯曼帝国做战,无力兼顾东方。同时,戈洛文也担忧会谈分裂、再度开战而交不了差。清廷方面,则考虑到同噶尔丹的大战一触即发,不克不及两边做战,一旦噶尔丹与俄国勾结起来,就更为费事。
是以,在《尼布楚公约》签定后,康熙随即三次亲政噶尔丹,经乌兰布通之战(1690年)及昭莫多之战(1696年)后,噶尔丹最末败亡。而在俄国那边,其愈加重视贸易利益与商业往来。尔后,俄国每三年派一次商队来京商业,并享受免收关税的优惠。
网友“索世儒的游记”中所摄
如汗青学家蒋廷黻所言,《尼布楚公约》在我国方面所重视的是划界,在俄国方面所重视的是通商,两边均到达了目标。同期间的史学家郭廷以也认为,那是一次对等的会谈、一个平等的公约,遏行了俄人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保全了完全的东北达一百六十年。
当然,也有俄国粹者如纳罗奇尼茨基等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中说的,《尼布楚公约》是清朝通过种种威胁,并通过派出为数浩瀚的戎行事先不法占据俄国领土而强加给俄国的,公约的条目反映了十七世纪清帝国在远东对俄国的军事优势。那种观点,当然也是见仁见智并反映了部门的事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