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与节日有关的传统文化常识,无妨讲给孩子听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节是我国4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也是我法律王法公法定的老年节,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极其深挚,做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那些重要而特殊的节日里,以润物细无声的体例,把传统文化常识传递给孩子,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01给孩子讲一讲重阳节的由来与寓意。
(1)重阳节的由来:
我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必需依靠祖先遗留的伶俐、总结的体味教训来耕织种植,所以构成了一种崇敬祖先的文化心理。
基于中国前人对先祖的无限敬重,对祭奠的高度重视,而构成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重阳节早在战国期间就已经构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尔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展开全文
(2)重阳节的寓意:
根据《周易》的理论,“六”为阴,“九”为阳,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阳数相重的日子,故称做“重阳节”,也称“重九节”。
九是数字中的更大数,是悠久长远的谐音,因而,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长长久久、长命尊贵的隐喻在里面,重阳节暗含祝祷白叟长命安康的寓意。
02给孩子讲一讲重阳节的风俗。
(1)登高。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看远。
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前人对山神十分崇敬,认为山神可以帮人免去灾害,所以人们抉择在“阳极必变”的重阳之日上山遁藏灾害。
而此时,正逢山野里的野果、药材成熟之季,人们亦可在登高之时趁便摘摘野果和药材。
看远,是因为重阳摆布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比照较安逸,人们能够在山上悠闲地赏识漫长冷冬到来之前的灿艳秋景,将丰收的气象尽收眼底,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赏菊。
菊是长命之花,为文人骚人赞誉做凌霜不平的象征,重阳之日,落木萧萧下,群芳簌簌谢,唯有菊花,盛放傲人的姿势,独揽六合之秋意,所以,逢及重阳,必与菊花密切相连,赏菊成为了重阳节风俗的重要构成部门。
(3)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朝就已经很普及,重阳节那一天,人们摘摘它的枝叶和果实,用红布缝造成香囊,佩戴在身上,用以辟邪往灾。
重阳前后,秋雨湿润,热气尚未退尽,易繁殖蚊虫,衣物也易生霉,而茱萸刚好有杀虫消毒、逐冷祛风等成效,所以前人在重阳节用它来除虫防蛀。
(4)食重阳糕
我国自古有重阳节食糕的风俗,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食重阳糕的风俗。《周礼》载,饵用做祭奠或在宴会上食用。宋朝文人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曰重阳糕。”
有民俗专家称,“糕”与高谐音,最早做为重阳日食物,包罗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寓意,之后民间才渐渐有了登高食糕的风俗,取步步登高之不祥含义。
(5)饮菊酒
我国早在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不祥酒”。
菊花被誉为长命之花,屈原笔下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意为服食菊花瓣。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命。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甜谷水而延年益寿。
03带着孩子往看看白叟。
跟着社会的开展,传统的数代同堂的生活形式已经越来越少,大部门子女长大后,都在外肄业、就业、成婚生子,与父母在一路的光阴屈指可数。
白叟为了儿女,历尽艰辛、无私奉献,走过了磕磕绊绊的大半生,如秋尽岁末之重阳,他们不只想把历经风雨领略的人生大伶俐讲给儿孙辈听,也期看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
时值重阳,我们无妨携着子女往看看白叟,往关爱他们,感恩他们的付出,为他们孤单的心灵送上安慰,也专心聆听他们的谆谆教导。
04和孩子一路诵读古诗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赋灿若星河,时值重阳,和孩子一路诵读历代诗人吟咏重阳的诗词,让孩子足够禁受传统文化与诗词的熏陶。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启齿笑,菊花须插满头回。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消登临恨落晖。
从古到今只如斯,牛山何必独沾衣。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摘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其中有实意,欲辨已忘言。
李清照·《醒花阴·薄雾彤云愁永昼》
薄雾彤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三更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幽香盈袖。
莫道不用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远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个重阳节,让我们带着孩子,做好那4件事,陪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重阳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