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承受唐朝封爵以至撤职,与唐朝连结密切关系
回鹘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此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后来的回鹘各可汗,大多出自那个氏族。驻牧在仙娥河(别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回纥人利用突厥卢尼文字,崇奉原始宗教萨满教。
隋唐期间,回鹘受突厥政权统治。隋大业元年(605年),回鹘结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对抗,末于脱节突厥的统治,逐步强大起来。唐贞看二十年(646年),回鹘共同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领袖吐迷度自称可汗,承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天宝三年(744年),回鹘领袖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成立回鹘政权。那时回鹘掌握的地域,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权力日益强大。
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门回鹘人向西迁移。一收迁到葱岭以西,一收迁到河西走廊,一收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开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成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本身的文字,利用动物名称做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求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域契丹人、室韦——达怛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权力进进内蒙古东部地域,便向室韦——达怛等族翻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达怛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汗青
回纥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前三世纪为散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结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不异发音的音译。因为利用一种“车轮高峻,辐数至多”的大车,又被称为高车。那些部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骨力裴罗
北魏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隋朝称韦纥,隋大业元年(605年),袁纥部因对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天宝三年(744年),以骨力裴罗为指导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共同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成立起漠北回纥汗国,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唐朝时,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做回鹘。
展开全文
立国后,回纥因汗青的关系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成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停止骚扰与掠夺。回纥曾搀扶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邦畿更大时边境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
回纥后因持久与吐蕃战争,加上统治无道,内讧不竭,于会昌六年(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
回纥分三路西迁: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西州回鹘是9世纪西迁回鹘之一收,亦称高昌回鹘、北庭回鹘、和州回鹘、阿萨兰回鹘。其所辖东抵哈密、西至库车、南达于阗、北越天山。首府位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国王称阿萨兰汗,意为狮子王(后改称亦都护)。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次要处置农业,种植五谷 、棉花、瓜果(以葡萄为最)等做物,兼营畜牧。浇灌独具特色,以坎儿井闻名。实行封建农奴造,间有租佃造。崇奉释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文字利用回鹘文,善歌舞,精于木刻印书术与壁画艺术。10至11世纪,与五代、北宋关系密切。12世纪初从属西辽。13世纪初回附蒙古。14世纪20年代起,地属察合台汗国。17世纪后期被准噶尔部占据。18世纪中叶回清政府管辖。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处所的土著,就是如今的裕固族。此中前两收定居新疆的回纥,开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
政治
回纥从唐贞看二十年(646年)助唐灭漠北的薛延陀后,唐朝即以回纥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回纥领袖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唐朝又在回纥地域构筑交通大道,设驿站,抽钱粮。不单如斯,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设刺史,其下又有长史、司马等官造,同样用回纥本民族的领袖来担任,“其都督、刺史,给玄黄鱼符,黄金为文”。
那么,其时回纥地域和唐朝中心是不是一个国度以内处所和中心的关系呢?那是必定的,但具有它的特殊形式,即中国汗青上从唐朝才正式起头的中原王期对边陲地域的一种统治体例——“羁縻府州”轨制。那种轨制在其时称为都护府、都督府。即在征服边陲地域以后,不摘取间接统治的体例,而是任用其本族中的上层自治其处所。施行间接的统治。
回纥形势图
正因为回纥从唐贞看二十年(646年)以后和唐朝关系是一个国度内部边陲羁縻府州和中心王朝的关系,而又差别于一般处所和中心的关系。所以曲到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的领袖骨力裴罗在唐朝鼎力援助下同一了漠北和天山北部成立其处所封建政权后,仍遣使到唐朝“上状”,表示其边陲羁縻府州和中心王朝的从属。但是,从唐天宝三年(744年)至开成五年(840年)回纥游牧封建政权成立一百年摆布中,回纥和唐朝中心仍有一些龃龉:如回纥牟羽可汗(759年——780年骨力裴罗后第三代可汗)在其末年乘唐朝安史之乱后势衰与代宗新立,正要收兵侵塞,但旋即被反对派宰相顿英贺所杀;另一次是在末年乌介可汗(841年——845年)时,因手下句录末贺引异族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的前身,时住叶尼塞河上游)的马队进侵,南逃进塞,一度攻唐朝,旋即失败。更为惹人重视的是,回纥和唐朝两边交往的礼仪中,往往表示为两个对立国度的形式,那种情状出格在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国势虚弱,而回纥因有援唐之功,表示得最为明显。其实唐朝与回纥之间决不是完全平等的两个国度,是一时的龃龉,不是次要的矛盾。
回纥从天宝三年(744年)至开成五年(840年)一百年摆布之间和唐朝所发作的羁縻府州和中原王朝次要的一般关系表示鄙人列几个方面。
(一)回纥可汗历代受唐朝的封号
有如上述,回纥在贞看二十年(646年)得唐朝助力灭薛延陀后,其领袖即承受唐朝的封号——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吐迷度的后裔婆闰、比栗、独解收、伏帝匐、承宗,正如《旧唐书·回纥传》中所指出的:“皆受都督号,以统蕃州”。到他第六代孙骨力裴罗,在天宝三年(744年)又得到唐朝之助灭后突厥正式同一漠北而奋起后,又被唐朝封为怀仁可汗、左骁卫员外上将军。从骨力裴罗以后,回纥在漠北所成立游牧封建政权凡传十五世而亡。那十五世可汗中只要四位可汗因特殊情状未受唐朝的封号外,其余各可汗一律受过唐封。那是为什么呢?正如《旧唐书·回纥传》中记回纥牟羽可汗的叔父顿英贺(780年——789年)初立时遣使到唐朝时所说的:“今可汗初立,遣使来告,垂发不剪,待天子命!”那照实地反映了唐代祖国北方各族人民关于中原王朝竭诚拥护的心绪;回纥可汗假设没有唐朝中心的号令,即很罕见到他们本族人民的拥护。
(二)回纥领袖及其以下的大臣受唐朝的间接录用及撤职
唐朝中心关于回纥领袖不单加以封爵,并且有间接录用其为内地仕宦以及加以赏罚之权,那种例子在回纥正式同一漠北前发作较多:如吐迷度的曾孙独解收(680年——715年)被唐朝继立为瀚海大都督后,他的“亲属及部落征战有功”的,“并自碛北移居甜州界”。独解收卒,子伏帝匐(715年——719年)立,即因乃父有功,被唐朝录用为“河西经略使兼赤水军(军治在今甜肃武威县)使”。那是回纥领袖被唐朝录用为内地仕宦的例子。回纥仕宦也有被唐朝赏罚的,如早在武后时,回纥在漠北的强敌——后突厥贵族鼓起,回纥人民因不胜其压迫,有回纥、契苾、思结、浑四个部落徙居甜、凉二州间,后往返纥人因与唐朝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奂发作摩擦。唐廷竟将回纥的更高领袖瀚海大都督承宗(722年——727年,伏帝匐子)放逐到瀼州往,唐朝更立其子伏帝难(727年——744年)为瀚海大都督。
此外,唐朝关于回纥可汗以下的“可敦”(即皇后)以及其他高级仕宦也有录用及赏罚之权。如乾元二年(759年),以回纥葛勤可汗(747年——759年)之子叶护以及上将骨咄特勒(勤)助唐平定安禄山之乱有功,唐封叶护为左羽林军上将军员外郎,骨咄特勒(应做勤)为银青光禄医生鸿胪卿员外郎。宝应元年(762年),以回纥牟羽可汗(759年——780年葛勒可汗子)助唐平史朝义之乱有功,“可汗、可敦及摆布‘杀’(又做‘设’,意为突厥的领兵官)……加实封二千户”,并“左杀封为雄朔王,右杀封为宁朔王,胡禄都督封金河王,拔览将军封为静漠王,诸都督十一人并封国公”。又贞元八年(785年),唐朝封回纥可汗养子药罗葛灵为“检校右仆射”,也是唐朝关于回纥可汗的亲属有任宫之权的例证。
(三)回纥戎行受唐朝中心间接征调
唐朝统治的武力根底是府兵,府兵是兵农合一的;但府兵既是农兵,还要处置农业,不宜于时间过长和离家太远。因而,唐初在边境上另设戍兵,其防地喊做军、守捉、城、镇,所以边兵又称为镇兵。唐太宗拒薛延陀用突厥戎马。那本色上也是操纵镇兵来征伐边陲。
回纥在鼓起之初,大约只要戎行五万,尚未被唐朝间接征调。贞看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贞看二十年(646年)唐灭薛延陀,回纥还只是收兵相助。及薛延陀消亡以后,漠北初步同一,唐以回纥住地为瀚海都督府,任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回纥民族已加进唐朝同一的多民族的各人庭之中;并且事实上,因为回纥住地的进唐。唐朝的权力已曲伸至极北,“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从此以后,回纥的戎行即正式做为唐朝的边兵而受其征调,正如《资治通鉴》所载开元六年(718年)二月的诏谕中指出的:“有所讨捕,量宜逃集;无事各回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贞看以后,回纥戎行受唐朝征队的体例,凡有从征、间接编进唐军以及唐朝能够在回纥地域间接驻军等几个方面,分述如下。
1.从征
如贞看末年(649年),西突厥可汗贺鲁谋取唐朝的西、庭二州。唐发府兵二万,合回纥骑五万击之。那是唐朝第一次正式调遣回纥兵从征。又如显庆初,唐廷擢苏定方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肖嗣业、左骁卫上将军瀚海都督回纥婆闰等穷讨贺鲁。成果,贺鲁大败,西突厥也即被唐朝所灭。那是唐朝第二次征调回纥兵。此外,回纥兵还有其他屡次的从征于唐,不做列举。
2.间接编进唐军
有如上述,回纥人民因不胜后突厥贵族的压迫,乃有四部落度碛徙居甜、凉二州;同时,回纥领袖独解收(680年——715年)立,因为他的亲属及部落搀扶帮助唐朝征伐有功,也被唐朝从碛北迁居甜州一带。因而,甜、凉一带回纥人增加,“故天宝末,取骁勇以充赤水军骑士”。独解收后,子伏帝匐(715年——719年)又被唐朝录用为河西经略使兼赤水军使。能够揣度,在那前后,当有很多的回纥人被唐朝编进赤水军中往。
3.唐朝在漠北回纥地域间接驻军
就在上述河西走廊回纥人被间接编进唐军的同时,在漠北,唐朝因为避免后突厥权力的鼓起,摘取在本地间接驻军的办法。《资治通鉴》载:开元六年(718年)二月“移蔚州横野军于阴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同书还明载:在此同时,唐朝命令漠北的回纥等部都督各出马队为前、后、左、右军讨击大使,均受河东节度经略使辖下的天兵军节度;其戎马日常平凡各为部落营生,有事即遵命应战。
阿史那环
4.回纥军民迁住唐朝内地
回纥助唐杀掉后突厥的可汗默啜后,其侄默棘连(即苾伽可汗,716年——734年)继位,又立即兴复仇之师。于是回纥别部移健:“颉利发”(意为大臣)率同罗、等部军民南下投奔于唐。唐朝把他们安设在靠近山西边境的大武军(今大同)。
5.唐朝征调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
唐朝从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间,因中心势衰,处所节度使权重,而发作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禄山以讨伐“国舅”杨国忠为遁词,攻下两京,玄宗出走,太子李亨西奔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资治通鉴》指明:“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可见唐朝见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显系征调边兵性量,至德二年(757年),回纥葛勒可汗(747年——759年)应征遣其子叶护率领精兵四千余人动身,并且还有西域的回鹘军参与。他们来到陕西凤翔、扶风一带摆设步队,预备出击,唐将郭子仪先留宴三天。叶护说道:“国度有急,远来相助,何暇食为?”那种“灭此朝食”的精神,实使人钦佩,而回纥太子叶护的口气并不是远到异国,表示为在一个国度以内的豪情。及安禄山乱平后,唐肃宗回到长安,在其所降的诏书中夸饰回纥人的勋绩时说:“功济困难,义存邦国,万里绝域,一德齐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唐肃宗的思惟意识中也何尝把回纥视为外国人?从此越发能够证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纯系边兵应中心征调的性量。
6.回纥报酬唐朝庇护北庭及收复轮台、西州
唐代的北庭别名庭州,在今新疆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护堡子为唐朝从漠北通往西域甚至中亚的冲要。出格从安史乱后二十余年间,即从唐广德元年(763年)至贞元六年(790年),因吐蕃陷陇右、西域,北庭更显其重要性。回纥报酬了庇护祖国的那个军事交通冲要,不知和强大的吐蕃战斗过几次。到唐朝元和年间,回纥在保义可汗(808年——821年)的指导下,武力甚强,大破吐蕃,为唐朝收复北庭、龟兹(今南疆库车县),使唐朝对外的工具交通为之翻开,此其一。
唐时轮台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迤北四周,西州在今吐鲁蕃。唐开成五年(840年),回纥处所游牧封建政权在漠北瓦解,分三收西迁,此中次要的一收迁至西州。时轮台、西州尚为吐蕃人所占据。回纥人西迁来此之初,在其领袖仆固俊的指导下,和吐蕃人展开斗争,末于在唐末咸通七年(866年)最初战胜吐蕃,收复轮台、西州,并斩其上将论恐热,“传首京师”,宋人王溥《唐会要·吐蕃》一节中载:“沙州领袖张义潮奏,俊收西河及部落,胡、汉皆伏,并表贺收西州等事。”从那个贺表来看,可见他们的心目中都不把回纥的后嗣在西州所成立的政权视为独立的王国,而必定它是唐朝同一的多民族国度的一部门。
经济文化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先民。从贞看二十年(646年)回纥汗国成立,到开成五年(840年)汗国消亡的近200年里,通过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亲、马绢商业等体例,回纥和唐王朝连结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从而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换的重要前言之一,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换。
唐朝形势图
一、唐代回纥开展概述及与唐政府的特殊关系
回纥是铁勒的一收,该部自称为“Uyghur”。回纥在汉文史籍中的最早称唤为袁纥(亦做韦纥)和乌护(亦做乌纥)。此中袁纥为漠北铁勒中的一部,乌护为天山四周铁勒一部。7世纪初,袁纥改称回纥,并以时健为君长,建牙于色愣格河,构成了最后的政权。隋末唐初,时健子菩萨立为君长,隶于突厥。贞看四年(630年)东突厥汗国消亡后,回纥又从属于随之成立的薛延陀汗国。至菩萨子吐迷度期间,乘薛延陀汗国与唐交恶的时机,吐迷度结合回纥各部共攻之,并于贞看二十年(646年)灭了薛延陀汗国。回纥称霸于漠北,吐迷度自立为可汗,成立回纥汗国。尔后,被回纥同一的漠北铁勒各部也都逐步被称做回纥或自认为回纥。
从贞看二十年(646年)到开耀元年(681年)是回纥汗国开展的第一个昌隆期,汗国的经济实力不竭加强,在各部中的威信和在唐朝的影响均大大增加,边境“以碛为限,大致北诸蕃悉隶之”。
永隆中,东突厥起头了声势浩荡的复国运动。从永淳元年(682年)起头,回纥人逐步团结为南北两大部门,此中主体部门向北退缩到原居地色愣格河流域和土拉河以北地域,在突厥碑文中统称为九姓乌护。因为东突厥第二汗国阻绝了他们与唐朝之间的往来,所以在汉文史籍中几乎没有关于他们的报导,但在突厥文碑铭中留下了关于他们的信息。以可汗家族为主的部门则向南迁徙到甜州和凉州一带,其王同一曲未断。开元十五年(727年),可汗承宗等人受凉州都督的诬告,流配致死,承宗族子护输杀凉州都督,隔绝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在唐军冲击下,护输率军北投突厥,“退保乌德山”,回纥汗国让步于东突厥统治。开元末,护输死,子骨力裴罗继立,揭开了回纥汗国汗青的新篇章。
乘东突厥内乱,骨力裴罗遂结合拔悉密、葛逻禄等部,在天宝四年(745年)灭了东突厥汗国。回纥汗国第二次复兴,同一漠北。骨力裴罗自称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唐朝因其去除了东突厥的威胁,封其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建牙于乌德山(杭爱山收系)、昆河(鄂尔浑河)之间,最盛时回纥控地“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
天宝四年(745年),骨力裴罗死,子默延啜立。乾元二年(759年),默延啜死,次子移地建即位,号牟羽可汗。建中元年(780年)摆布,牟羽可汗被宰相顿莫贺击杀,揭开了回纥汗国统治者内乱的序幕。从建中元年(780年)到开成五年(840年)间,更迭了十位可汗。在内乱不竭的同时,汗国内部又比年天然灾害。贞元四年(788年)改回纥为回鹘。开成五年(840年),回鹘上将引黠戛斯十万骑破回鹘城,汗国崩溃。回鹘各部南下或西迁,进进甜凉、天山和葱岭一带。
李世民
从唐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来看,回纥与唐政府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特殊性,那是两边持久友好协做关系的凸起表现。回纥与唐特殊关系确实立起头于贞看三年(629年),回纥“始来朝,献方物”,两边正式建交。贞看二十年(646年),回纥结合诸部,共同唐军灭薛延陀汗国,成立了回纥汗国,并遣使告唐;“延陀不事大国,以自取亡,其下骇鸟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回命天子,请置唐官。”唐太宗受其所请,亲至灵武会见使者,并正式在回纥各部设置府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唐政府又根据回纥所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垦了一条大驿道,名“参天至尊道”,沿途分设驿站,赐与来往青鸟使和官员。每岁回纥各部贡貂皮,以充租赋。骨力裴罗复国后,遣使进贡,唐朝封他为奉义王,后又封爵为怀仁可汗。从而实准确立了曲至8世纪末的两边和好并彼此撑持的特殊关系。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起首表示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发作后,因为中心政府实力不敷,唐政府不能不对外借兵平叛。做为唐朝的邻国,回纥并未操纵那一纷乱形势,拓宇唐疆,而是应唐政府之请,先后于至德元载(756年)、至德二年(757年)、宝应元年(762年)三次派大军助唐平叛,收复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对唐有社稷再造之功。做为回报,唐政府除大加恩赐外,还规定以唐绢买回纥马,起头了两边间持久停止的绢马商业。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外,回纥还在唐政府的撑持下,结合安西、北庭两都护府,配合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割断的工具陆路交通。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又表示为两边间的和亲关系。和亲始于“安史之乱”,起首由回纥公主嫁给唐朝宗室。至德元载(756年),葛勒可汗出嫁可敦妹于唐朝敦煌王,肃宗封其为王妃。唐朝则有6位公主和亲回鹘,即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寿安公主、仆固怀恩孙女等。此中乾元元年(758年)宁国公主出嫁葛勒可汗是中国汗青上中原皇帝嫁亲女给边陲民族领袖的第一次,凸起表现了两边间的特殊关系。和亲在客看上加强了回纥的内向力,促进了回纥与唐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还表示为两边彼此相信的心理。与中原王朝和其它少数民族关系比拟,回纥与唐政府间彼此相信的心理长短常强烈和深挚的,两边一再将彼此关系说成是甥舅关系,就是那种心理的反映。恰是两边间那种持久友好协做的特殊关系,使得回纥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换的重要前言之一。
二、回纥与摩尼教的在华传布
摩尼教是3世纪(240年前后)由波斯人摩尼创建的宗教。在我国又称明教、魔教、牟尼教等。摩尼初在巴比伦布道,后因祆教徒反对,他被处死,四散后东来之教徒布道于河中、印度和中国。在3世纪下半叶,流行于帕提亚地域,并且已经传进中亚粟特意区。
根据宋代释志磐所撰《佛祖统纪》卷39的记载:“延载元年……波斯国人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摩尼教始进中国。此外,《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四》中的下述那段话:“六月,大食国、吐火罗国、康国、南天竺国遣使朝贡。其吐火罗国收汗那王帝赊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其人伶俐幽深,问无不知。伏乞天恩,唤取慕,亲问臣等事意及诸教法,知其人有如斯之艺能。看请令其供奉,并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奉。”也反映了摩尼教传进中国的情状。但因为已在汉人社会成立根底的释教徒的反对,以及中原统治者历来对域外文明的鄙夷心理,使摩尼教在中原的布道活动遭到限造。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年(732年)命令禁传,只许侨民崇奉。中国史籍称该教曰“伪”,即反映了不肯认可其合法性的心态。
摩尼教可以在中国再兴,并获得较为普遍的传布,次要依靠了回纥权力。据《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六、七、八行中相关记载,安史之乱后,唐以“地盘、士庶回唐,金帛、子女皆回回纥”为前提借回纥兵平叛,宝应元年(762年)牟羽可汗击败史朝义,占据洛阳,受西胡摩尼法师教化,改信摩尼教。广德元年(763年)牟羽可汗回国时带回四个摩尼教法师,并逐渐促使回纥人普及崇奉摩尼教。因为唐与回纥的特殊关系,大历三年(768年),唐应回纥可汗之请,容许居留长安的回纥摩尼信徒建大云光亮寺布道。大历六年(771年),唐政府又应回纥要求,在荆、扬、洪、越等州立大云光亮寺。元和二年(807年),洛阳、太原也置摩尼寺。于是两京之外,北自太原,南至南昌、绍兴(后至岭南)都有摩尼寺。恰是因为回纥人的感化,摩尼教成为唐代外来宗教中除释教外时髦最广的宗教。恰好也恰是因为那一因素,又使唐代摩尼教的传布在几十年后根本陷于绝境。
开成五年(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灭,回鹘人与唐王朝的关系恶化;会昌二年(842年)唐封锁荆、扬、洪、越等州的摩尼寺;会昌三年(843年)又将长安、洛阳、太原的摩尼寺产全数充公,摩尼或被处死,或被发配。虽然尔后摩尼教在中原的传布并未完全停行,但已根本式微,远逊于8世纪60年代至9世纪40年代。那阐明唐代摩尼教的在华传布并没有坚实的社会根底,只是得益并依靠于回纥与唐王朝的密切关系,并随那一关系的改变而盛衰。
三、唐代回纥与中原地域的商业及唐代丝绸的别传
唐代回纥与中原间的“互市商业”次要有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两种形式。绢马商业是唐与回纥间经济联络的次要形式,始于安史之乱后。那一商业形式的施行,一方面是因为唐中期以后马政办法松弛,客看上需要购置漠北马匹用于备边和做战。另一方面则是为回报回纥助唐平叛。基于此,唐代宗实行了有利于两边的绢马商业,规定唐朝购置回纥马,每年更高额为10万匹,每匹马换绢40匹。到唐朝后期,唐战马需求量削减,而回纥马却越来越多,以致“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出于军事、边防的考虑,唐政府又不能不庇护那种商业关系,以通过“羁縻”求得北部边陲的平安。绢马商业是回纥获得巨量丝绢的次要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