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起头看爱豆种地来下饭了?餐桌上的中国故事,期待你来发掘!
往年,庞博在《脱口秀大会》上讲了个段子,说有个正在筹备的综艺节目,是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小男生,在一片萧条的地盘上,用6个月的时间种出1万斤粮食,竟然有300多个爱豆报名了。
(图源:《脱口秀大会5》)
没想到那个段子竟然是实的。
近日,劳做纪实节目《种地吧》开播了,陈少熙、何浩楠、蒋敦豪、李耕作、李昊、鹭卓、王一珩、赵小童、卓沅、赵一博10位年轻人构成“种地小队”,以劳做的体例,展示他们的自我生长。
《种地吧》海报(图源:豆瓣)
节目实在复原农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一次体验农耕生活的“种地小队”,在田地里履历重重考验,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最末他们收获了62.66吨水稻,除了种地,他们还要修房子、养羊……
展开全文
(图源:微博@种地吧)
(图源:微博@种地吧)
农业题材火爆可不行那一两天。国内有爆红的李子柒那类博主,还有播了六季的《憧憬的生活》,国外有《克拉克森的农场》《更大的小小农场》那些优良的农场纪录片,《动物森友会》《模仿农场》等游戏,也都有大量拥趸。
良多人都梦想远离城市,远离雾霾,远离内卷,在本身的一片地上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过上自力更生的田园生活,所以,农业题材的节目总能频频拨动听们心里的弦。
(图源:《憧憬的生活》)
科技越兴旺,人们就越想要回回本源。
然而,现代人关于农业领会得太少了,正如法国虫豸学家法布尔所说:“汗青清晰地晓得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克不及告诉我们麦子是哪里来的。那就是人类的愚笨之处!”
餐桌上每一样我们习认为常的食物背后都有着超卓的故事。
上哪儿往领会那些故事?找“南瓜博士”李昕升准没错。
李昕升是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汗青学系的副传授,因为他对南瓜史学研究的拓荒,被网友们称为“南瓜博士”,他仍是B站坐拥几万粉丝的食物史up主,让我们跟从李昕升,穿越时空,走进食物的神异世界。
(图源:哔哩哔哩@李昕升讲食物史)
01
唐朝的餐桌上,到底有没有南瓜?
在临潼博物馆里,有一件国宝——“唐三彩南瓜”,状如橘瓣,以虎皮黄釉为主,间施绿釉,蒂与花落陈迹出格传神。
(图源:临潼博物馆)
然而学界公认,南瓜是在16世纪中叶(明朝)才传进中国的,怎么会呈现在唐代的艺术品中呢,莫非是“穿越”了?
李昕升认为,那件艺术品,还实纷歧定是南瓜,因为不管是文字记载,诗词歌赋仍是绘画、实物材料中,唐朝均没有任何关于南瓜的记载。文物定名有必然的主看性,考前人员并非研究食物的专家,单凭长得像南瓜就给它定名,也说得过往。
从外型上看,说它是“三彩大蒜”“三彩甜瓜”似乎都没问题,但因为大蒜是佛家的“五荤”之一,按理说不成能呈现在地宫里,所以它更可能是甜瓜,事实《诗经》中早就有“瓜瓞绵绵”的诗句。
(图源:pixabay)
唐朝人的餐桌上固然没有南瓜,却也不障碍它的超卓,国都长安的帝王或贵族之家可以终年享受来自全国的物产,山东沿海的文蛤、长江流域的糖蟹、安徽的糟白鱼、浙江的干生姜、陕西的枇杷……都在进贡的名单之上,还有高昌来的马奶葡萄,安南来的槟榔和香蕉,新罗来的松子等异域珍馐。
宰相韦巨源拜向唐中宗供献“烧尾宴”,笔录的有58道菜肴,有主食,有羹汤,有山珍海味,也有六畜飞禽,光是糕饼点心就有20多种,用料之讲究、造造之精巧,令人叹为看行。
《韩熙载夜宴图》部分(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02
古拆剧饭馆里的大米饭都是BUG?
提到主食,我们想起来的就是米饭、馒头,其其实唐朝以前,通俗的中国人是很难食到大米饭的。
电视剧《觅秦记》的布景是战国期间,剧中古天乐在饭馆里要了一大碗米饭,那就是一个BUG。
(图源:哔哩哔哩@李昕升讲食物史)
因为水稻的种植次要是在南方,而我国古代,特殊是在唐代以前,政治文化中心是在北方,生齿也次要聚居在北方,所以食水稻的人其实不多。
司马迁在《史记·食货志》中记载:“楚越之地,饭稻羹鱼,地广人稀,或火耕而水耨”,意思就是,北方的正经人不食水稻,只要南方的戎狄才食。
后来跟着生齿的南迁,水稻的地位才逐步被抬升,全民食大米饭的时代才到来。
(图源:pixabay)
中国人最早的主食,其实是小米,小米是中唐以前北方最重要的粮食做物之一,有着“五谷之首”“百谷之长”的称号,小米还有一个别号喊“稷”,“山河社稷”的“稷”是地盘神的意思,用它来定名小米,可见小米的地位之高。
(图源:pixabay)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面条,是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那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汗青。面条的外形和今天的拉面一样,曲径约3毫米,总长超越50厘米,卷曲在一个扣着的陶碗下面,经科学判定,证明该残留物是喇家遗址先民用小米粉压制而成的面条食物。
所以后来小麦传进中国,没有酿成面包,而是酿成了面条,那跟我们的饮食习惯、食物加工习惯都有很大的关系。
(图源:哔哩哔哩@李昕升讲食物史)
03
中国比四大创造还实惠的创造:把大豆当肉食
中国是大豆的独一起源地,“中原有菽,庶民摘之” ,三千年前《诗经》中所说的“菽”就是今天的大豆。
(图源:unsplash)
大豆是先秦期间的重要主食,后来逐步退出了主食的范畴,做为副食发光发热。大豆不只被用来造造豆腐、豆浆、豆豉,也是酱油、味噌等酿造的次要原料,假设没有那些大豆做成的副食物,我们的生活还实是少了好多乐趣。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以大豆取代肉类,是中国人的重要创造。
我们的畜牧业没有西方兴旺,老苍生很难食到肉,但多亏了大豆,它含有丰富的动物卵白,即便不食肉也能称心身体的需要。
(图源:pixabay)
今天,大豆产量第一的国度是美国,大豆在美国以至被用到了工业范畴,福特汽车就将大豆发泡素材用于汽车座椅的弹性坐垫和椅背中,将大豆油添加在汽车涂猜中,那极大降低了汽车造造过程中的石油消耗。
(图源:哔哩哔哩@李昕升讲食物史)
04
没菜食的中国前人,是端赖出使西域的张骞挽救吗?
全世界的重要做物可能有600种,此中至少一半都起源于中国。然而中国固然物产丰富,蔬菜却是极度欠缺,《诗经》中记载能够食用的蔬菜有二十多种,大部门都是野菜,实正能够培育提拔的十分少。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能食的根本上只要葵、韭、藿、薤、葱那“五菜”,所以需要不竭从域外引进蔬菜。
良多人将引进大量蔬菜回功于出使西域的张骞,但其实张骞一小我哪里背得了那么多蔬菜?他带来的就只要两样——苜蓿和葡萄。
后来,不竭有蔬菜通过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传进中国,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有些蔬菜我们能够从它的名称来揣度它是什么时间传进的。
汉晋传来的蔬菜,多以“胡”定名,好比胡麻(芝麻)、胡荽(香菜)、胡桃(核桃)、胡蒜(大蒜)、胡瓜(黄瓜)、胡豆(豌豆)……
唐朝期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突显,呈现了良多以“海”定名的蔬菜,好比海棠、海枣(如今的伊拉克蜜枣)、海芋……
明清期间传进的外来做物,则好多带有“番”字,好比番麦(玉米)、番瓜(南瓜)、番豆(花生)、番椒(辣椒)、番梨(菠萝)……
(图源:unsplash)
到了近代,喊“洋什么”“西什么”的比力多,像是洋白菜、洋芋、洋葱、西芹、西兰花等。
今天各人特殊喜好的国民级菜肴,西红柿炒鸡蛋,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有的菜,在民国期间西红柿炒鸡蛋只要少数食货才食过,汪曾祺昔时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就记载他食过那道菜,觉得还不错。
(图源:pixabay)
05
古时候的川菜,竟然是甜的?
金庸老先生的《天龙八部》中犯过一个明显的错误:
“段誉被鸠摩智挟持,自此一路向东,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誉听着途人的口音,渐觉清雅绵软,菜肴中也没了辣椒。”
问题就出在了“辣椒”上面。
《天龙八部》的故事发作在北宋晚期,阿谁年代的人,是不成能晓得辣椒为何物的。
在今天已经成了文化符号的辣椒,曲到明朝末年才传进中国,民间普及起头食辣椒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以后了。
在辣椒传进之前,中国也有食辛辣的传统,好比像花椒、姜、葱、芥末、茱萸,但那些都比不上辣椒的火爆。
(图源:pixabay)
今天做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麻辣鲜香,让人难以忘怀,如许的川菜口味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构成的。
而在辣椒传进之前,川菜以炖、煮、蒸为主,次要用花椒、姜来调味,有明显的麻味、甜味,却一点儿都不辣。
(图源:pixabay)
辣椒在万历年间起首传进的是浙江,却在西南地域被发扬光大,在清末光绪年间,徐珂的《清稗类钞》中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可见那时候那几个省的人能食辣,在全国就已经达成共识了。
(图源:unsplash)
结语
民以食为天。美妙的食物,能够滋摄生命、治愈心灵。
食物是地盘的大方赐赉,也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期许和专心。
食物的故事,固然看起来不如贵爵将相的故事那样灿烂耀眼,却也实其实在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汗青的历程。
给你选举那本《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跟从“南瓜博士”李昕升,一路来摸索食物的世界。
(戳图片即可购置)
《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讲述了我们熟悉的做物的传布史、手艺史、文化史,并涉及政治、社会、经济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摸索了做物与人的复杂互动关系,是一部深进研究粮食文化的诚心之做、一部讲述人类与天然的史诗,带你穿越时空,唤醒关于农耕文明的记忆。
荔枝、桃子、杏、李子、柑橘若何登上人类食物的舞台?
茶何以成为世人逃捧的饮品,并化身艺术家和诗人的灵感来源?
玉米与农人起义发作频次有什么关系?
一粒米、一颗豆、一叶菜,那些我们习认为常的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无不蕴含着大学问,它们都是劳动听民传承千年的伶俐结晶。那些餐桌上的中国食物,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拼上了一块块新的拼图。
本书也答复了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做物种植资本交换与开展,是基于什么样的布景与动因?演进道路是什么样的?外来做物的传进带来了如何的影响?在手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是若何与本土做物合成开展的?能为将来全球开展,消弭饥饿、贫苦,庇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配合体,供给哪些参考?……
本书做者李昕升,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汗青学系副传授、硕士生导师,他是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良青年骨干教师,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劲牌学者,也是“一席”讲者、B站UP主、微博大V。
,时长
01:36
《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是李昕升的第一本科普册本,内容言简意赅,配有风气清爽的插画,是一本合适全民阅读的科普册本。
参考材料
《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李昕升 著,马浩然 绘,出书社:江苏凤凰科学手艺出书社)
哔哩哔哩@李昕升讲食物史
一席演讲《李昕升:美洲做物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