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孜龙躲刀传到了第八代
次旦旺加(右)在批示孙子造造躲刀(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新华社拉萨3月19日电(记者曹槟)1999年出生的索朗珠拉是拉孜孜龙躲刀锻造身手的第八代传承人。
拉孜躲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消费汗青,是国度级非物量文化遗产。索朗珠拉的爷爷、73岁的次旦旺加是躲刀锻造身手代表性传承人。
从日喀则拉孜县驱车70公里即可抵达孜龙村。全村149户,只要次旦旺加一户造刀做坊。索朗珠拉从小看着爷爷、爸爸尼玛旺拉和叔叔次旦扎西在做坊里锤锤打打,末于在18岁那年中学结业后加进了他们的行列。
在拉孜县柳乡孜龙村,次旦旺加(右)在批示孙子造造躲刀(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颠末七代人几百年的锤炼,孜龙躲刀构成了一整套特殊的手工造造工艺,出格是在淬火时溶进酥油、动物血和躲青果等。经频频锻打的躲刀以尖利著称,除了消费、生活之用外,以至还能给此外刀当“磨刀石”。
展开全文
停止六年多来,索朗珠拉很少懒惰,从冶炼、铸模、刻花、焊接、加固、锉磨、抛光等各个环节学起,固然“工龄”不长,但在他手里造造的躲刀数量“数不清了”。
一把30厘米长的躲刀,祖孙三代四人协做,最快也要三天才气完成。
在拉孜县柳乡孜龙村,次旦旺加在展现造造完成的孜龙躲刀(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次旦旺加从展现柜里拿出一把躲刀用力拔出,出鞘的刀身带出一丝幽幽的冷意,坚韧的钢量显露出的白光像浸润的白杨树枝,刀斧中间有一道雪白色的血槽,不带任何粉饰却让人看而却步。
“削铁如泥、切石如菜。”他介绍说。
在拉孜县柳乡孜龙村,次旦旺加在造造躲刀(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做坊里一个夺目的位置摆放着价目表:拉孜孜龙纯手工躲刀全套五把售价13000元,单买则30厘米4400元,23厘米3500元,20厘米2700元,17厘米2000元,12厘米1200元。
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旅客、刀剑收躲者和躲文化喜好者川流不息,做坊一年能卖出200多把手工躲刀。
在拉孜县柳乡孜龙村,次旦旺加在造造躲刀(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次旦旺加说,铁匠以前在西躲地位低下,从没想过到了他那一代,能有如斯高的社会地位和收进。但即使如斯,躲族苍生对铁匠职业的固有成见仍然存在,主动上门拜师学艺的人百里挑一。
在拉孜县柳乡孜龙村,次旦旺加在造造躲刀(3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索朗珠拉说:“只要外面的年轻情面愿来,我必定倾囊相授。”他3岁的儿子次仁伦珠睁着大眼睛站在他死后。“那是孜龙躲刀的第九代传承人。”他半开打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