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问茶·龙井|无味之味,茶中“至味”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在元代词人张可久的诗文中,千古兴亡更替与人世懊恼都可忘却于一盏茶中。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中国传说起头,小小一片芽叶穿越了五千年的岁月,承载着差别时代的文明,融进世人手中的一杯清水。
茶不只是物量的,更是精神的。唐宋以降,历代文人对茶的喜欢有增无减,访茶山,觅香茗,记茶事、绘茶图、抒雅怀。山野竹林间,松竹怪石旁,或与客清谈款话,或探虚玄而参造化,文人雅士的参与,使得茶由天然佳茗改变为蕴含文化与感情的精神载体。
纵看茶史,能够说是中式生活美学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艺术史。《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今天起将从摘茶现场、诗画艺术、器物美学等角度动手,觅觅中国文人雅士拜托于一杯清茶之上的逍远,逃觅中国的茶文化之美。
正值明前,无妨品茗一杯“茶中至味——西湖龙井”。
文徵明《实赏斋图》,描画了文人雅士于山林间品茶的场景
摘茶工在杭州西湖龙井原产地一级庇护区的茶园里摘摘龙井明前茶的嫩芽。
在中华茶文化的宝库中,西湖龙井茶做为绿茶之翘楚而备受世人赞扬。龙井茶因龙井而得名,起始于宋元,闻于明,盛于清,历时近千年。“色翠、香郁、味甜、形美”爱茶人的春天,是必不克不及错过一杯西湖龙井的。西湖龙井茶特殊的天然情况,精湛的造造工艺和深挚的人文内涵不只培养了西湖龙井茶的盛名,也成就了西湖龙井那一西湖地区文化的精神载体。
展开全文
好龙井似碗钉,(碗钉为补碗的钉,两端尖中间稍宽)
(一)
初春,新茶吐芽。三月中旬,杭州政府公布西湖龙井开摘。短短二三个艳阳天后,起头阴雨连缀,故而本年的龙井大规模开摘的时间也较往年稍晚些。不外那也挡不住性急尝鲜的茶客们,每年一到清明时节,西湖龙井村就闹忙起来,川流不息的茶客、游人涌进村子,期看第一时间饮上一杯头摘茶。茶树在越冬后萌生的芽叶摘造而成的茶叶,被喊做春茶。积存了一冬季的能量,茶芽清醒,茶树内的营养物量积存到达顶峰,春季墨绿所造成的茶叶味道鲜润而耐泡。
茶叶摘摘不只关系到茶叶操行的好坏、产量的凹凸,还关系到茶树生长的盛衰。天一放亮,龙井村的茶农们已穿戴齐整,动身上山。固然一些茶园已起头机械化摘摘,但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仍然沿用手工摘摘,能够包管摘摘的原则和量量。 天际间青山起伏连绵,薄雾烟岚时隐时现,跟着摘茶人爬上茶园,但看她们双手于茶蓬间上下翻飞,摘青进篮。手法简洁敏捷,细看却是大有路径。
茶树萌生的新芽,一芽一叶形似“雀嘴”,摄影:店主墨宁
茶农们摘用提手摘摘法,掌心向上,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以上的嫩茎,向上轻提,茶叶折落掌心;不成掐摘、捋摘、挠摘,以免断口变红,损及色味。西湖龙井对鲜叶嫩度要求也极高,一般是摘摘茶芽、一芽一叶,以及一芽二叶初展的新梢。一芽一叶刚刚展开时,形似“雀嘴”,故而前人将其称之为“雀舌”。
摘摘完的芽叶需及时薄摊
为了不使细嫩的芽叶挤压受热红变,茶农们摘摘完毕后,要敏捷下山将鲜叶于阴凉处薄摊,让芽叶散失一部门水分和青草气,削减苦涩味,进步鲜爽度。摊放完成的茶叶,就进进炒造过程。茶不离锅,锅不离手。炒造西湖龙井,全凭炒茶师傅一双手在特量铁锅中乖巧变更手法炒造而成。乾隆皇帝有一句诗词“慢炒细焙有次序递次,辛勤功夫殊很多”,将造茶的不容易溢于纸上。
龙井村中,当地茶农几乎家家炒茶。满山茶园清冽的味道和茶叶炒造的香气飘荡于山野间,从龙井茶园到西湖湖畔,那一片湖山就是一间天然赠予的大茶寮。
(二)
西湖山川何以孕育好茶?若何赏析龙井背后的文人审美?每到春季,也是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最忙碌的时候,来向王建荣讨“实经”的好茶人不可胜数。
龙井村茶园 摄影:店主墨宁
“好茶园有个亘古稳定的样板,‘茶圣’陆羽在《茶经》顶用‘其地,上者生烂石’‘阳崖阴林’就写了然茶树生长所需的四个情况前提,别离是朝阳、山坡、烂石土壤、大树遮阴,”王建荣介绍道,“沙石土壤排水性优良,既能称心茶树对水分的要求,又不至于水分太多而使茶树烂根。‘阳崖阴林’是指山势地形,茶树的光照以漫射光为宜,茶山上如有高峻乔木遮阴,则可构成漫射光,有利于茶树有机量的积存,提拔茶叶的操行。”
跟着王建荣走到山势较高处,对陆羽的说法就有了十分曲看的体味。西湖四周三面环山,树木葱郁,云雾缭绕,山势北高南低,构成了对抗北方冷流的天然屏障。潮湿的热风从钱塘江、西湖吹来,夹带水汽,更是将东南标的目的的热湿气流蕴集于此,非常有利于茶树生长,龙井茶就得益于如许灵秀的山川前提。
“自古西湖多茶客,湖山有幸结茶缘,”王建荣认为,西湖山川、龙井绿茶与历代湖畔爱茶人,那三大组合,在中国任何一地都难再复造。
“‘西湖龙井’现在已是如雷贯耳,但‘龙井’那一名称,其实是以泉名、地名成名在先,茶名得名在后。”王建荣介绍,如今的老龙井(现西湖龙井茶一级庇护区内的龙井村),三国期间称“龙泓”,宋时“龙井”。龙井茶之名在元明清期间声名鹊起,属于中国名茶中的后期之秀。
龙井之名虽晚,但西湖地域产茶的悠久汗青,最早以至可逃溯至南北朝,相传南朝诗人谢灵运在杭州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露台山引茶种培育提拔。目前最早记载杭州产茶的文字,出自于陆羽。
《茶经》,宋刻百川学海本,是现存最早的刻本
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记:“钱塘(杭州古称)生天竺、灵隐二寺。”唐代西湖产茶根本集中在天竺、灵隐一代,僧人们在寺庙旁开山种茶树,便宜自用,也用来招待香客。
“提及‘茶道’,现在人们往往起首联想到的是日本茶道。但茶道的开山开山祖师应该逃溯到唐代诗僧皎然。”王建荣说。
(三)
禅茶一味,西湖茶从降生伊始,就与寺僧有关。尔后的开展也仍然和释教的传布息息相关。杭州产茶史跟着寺庙开展史一同向前,鞭策的不只是种茶造茶手艺,还有与佛道禅宗互相渗入的茶文化。
皎然俗家姓谢,为谢灵运的十世孙,在杭州灵隐寺受戒落发。皎然不只在佛学上有着极高造诣,文学涵养亦高,且非常嗜茶,和陆羽订交甚好。皎然一生创做的400多首诗做中,有相当一部门是咏茶。王建荣定见,爱茶人必然得读一读皎然的《吃茶品茗歌诮崔石使君》,那是中国最早提及“茶道”的诗做:
越人遗我剡溪茗,摘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六合。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懊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敦知茶道全尔实,唯有丹丘得如斯。
在那首诗中,皎然提出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懊恼。只是在诗的后半段又曲指,世人多饮酒自欺,茶道的实意,恐怕只要丹丘仙人能领会。做为佛门中人,皎然以他对佛学及茶的体悟,开启了“禅茶之风”。而他在茶诗中对品茗意境的摸索,对后世的茶文化以及茶主题的文艺创做产生浩荡影响。
不外唐代造茶、吃茶品茗体例均与当下悬殊,唐代以茶饼为次要造茶体例,吃茶品茗体例较之当下要繁复很多,要颠末烘烤茶饼、期待冷却、研磨成末、烧水三沸等步调,此中还需加进适量盐停止调味。1987年,陕西扶风秘诀寺地宫曾出土一套唐僖宗时代的皇家宫廷茶具,有茶笼、风炉、茶罗、茶碾、茶盒等,那套茶具为银量鎏金,精巧反常。
秘诀寺地宫出土的唐朝宫廷茶具
假设说唐朝首开吃茶品茗之风,那么宋朝无疑是中国茶文化的昌盛期。宋太祖赵匡胤好茶,宋朝一成立,由宫廷鼓起吃茶品茗之风,助推了茶财产的开展。宋代茶文化茂盛的一个标记就是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成,我们能够先从宋元绘画中一窥其貌。
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宋徽宗赵佶,他撰写茶学论著《大看茶论》,立论清晰,辞藻清雅,对茶事停止了系统的论述,此中诸多看点至今仍有批示感化。他与宫廷画师配合创做的茶画《文会图》闪现了文人学士煮茶品茗、赋诗畅谈之景。
宋徽宗(款) 文会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躲
宋徽宗(款) 文会图 轴(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躲
《文会图》中,经年的老柳古槐下,文人们展陈巨案,案上的盘碟摆列有序,画做前方的僮仆正在烹茶备酒,此中一小童手持长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似乎沿用的是唐末以来流行的“点茶法”。在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撵茶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能看到茶事在市井间的时髦。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躲
宋代西湖产茶比唐代已有诸多开展:一是茶区大大拓展;二是所产之茶各有其名,以“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和“垂云茶”最为人称道,且茶已经是条形散茶,保留了芽叶原状;那些散茶以“草茶”闻名,有慈云法师的诗为凭“天竺出草茶,因号香林茶”。在宋代崇尚经蒸碾紧压的团饼茶之时,西湖“草茶”是为开风气之先。
固然西湖龙井还未退场,但宋元文人名流在杭州留下了浩瀚茶事美谈和诗文画做。仁宗朝的胡则、范仲淹,英宗朝的蔡襄,神宗朝的赵扑,哲宗朝的苏轼等都是好茶人,留下大量名篇佳做。究其原因,茶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一定成为了他们艺术创做的重要源泉和素材。
位于老龙井的辩才亭
“龙井”之名与茶实正产生联络,还要从北宋高僧辩才法师说起。宋元丰二年(1079),69岁的上天竺寺住持辩才告老退隐至老龙井的一处寺院“寿圣院”,寿圣院其实已经烧毁,辩才为求沉寂特选此处。岂料文人名流与释教信寡纷繁拜见,辩才为了便利香客往来,不能不整治山林,开垦道路,广植翠竹,那条盘旋山道就是现在龙井景区的“风篁岭”。辩才习惯以好茶待客,寿圣院四周栽植茶树渐多,“龙井茶园”起头构成规模。王安石的胞弟王安国《西湖春日》有句:“春烟寺院敲茶鼓”,道尽昔时西湖寺院的茶事盛状。
龙井村中,辩才与苏轼品茗的石雕像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辩才与苏轼的交情尤厚。苏轼出知杭州,公事余暇也常往院中参拜,高僧名人煮茗论道,两情面缘之深,非统一般。一日辩才送别苏东坡下山,边走边聊,非分特别投契,辩才竟忘了送客不外虎溪的端方,摆布随从惊唤“巨匠,送过虎溪了!”辩才却笑以杜甫的诗道:与子成二老,未往亦风流。辩才后做《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师苏翰林》,苏轼为此赋诗,挥笔写下《次辩才韵诗帖》,陈说了两人的深挚友谊,盛赞辩才的超然物外。
米芾早年的行书碑文《龙井山方圆庵记》也与辩才法师有关。宋元丰六年(1083),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拜见辩才,二人讲经说法,非常投契。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此碑由米芾书丹,介绍了杭州龙井山方圆庵。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书法腴润秀逸,乃米芾“集古字”期间佳做。
北宋 米芾 行书方圆庵记碑册(部分)
辩才于龙井植茶树,烹佳茗,文人雅士赋诗章,自此成就了西湖茶文化景看的典范之做--“龙井问茶”。
品饮“龙井茶”的文字首秀呈现于“元四各人”之一虞集的诗句中。元代,以蒸汽杀青,压成团并的造茶法逐步被裁减,与现代造茶工艺类似的散茶造法得到开展,龙井茶已经崭露头角。虞集晚年寓居杭州吴山脚下,与誉为“元初三大书法家”的邓文原等老友共游龙井,写下了《次邓文原游龙井》:
杖藜进南山,却立赏奇秀。
所怀玉局翁,来往绚履旧。
空余松在涧,仍做琴筑奏。
踌躇龙井上,云气起晴昼。
进门避沾洒,脱展乱苔鹜。
阳冈扣云石,阴房绝遗构。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落卜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讲堂集群彦,千蹬坐吟究。
浪浪杂飞雨,沈沈度清漏。
令我怀幼学,胡为裹章绶。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是为龙井茶之色,“烹煎黄金芽”点名好茶形态,“不取谷雨后”强调摘造时间,“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更是将龙井之味跃然纸上。
王建荣解读此诗:“元代已经有了揉捻的工艺,干茶颠末揉捻成为条索之状。蒸青叶芽,以鲜叶老嫩差别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虞集诗中所述属于芽茶类。因为工艺的改革,龙井茶差别于传统团饼茶的清爽淡爽的口感和茶芽天然笔直的姿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必定。其时,龙井茶已经崭露头角,它不只第一次提出了龙井茶,并且描写了摘自谷雨前的状如‘黄金芽’般的龙井茶用龙井水沏泡后的美妙。”
虞集的那首名做,助推了龙井茶的传布,他与邓文原龙井山中品龙井的雅事亦被传为美谈。
明 文徵明 品茶图 轴
明代起头,龙井茶已经成为文人喜好逃逐的目标。得益于墨元璋的"罢造龙团"之举,散茶逐步占据支流,明代朝野吃茶品茗习惯都被改动,龙井茶起头名扬全国。文人雅士纷繁以龙井茶为题材,著书、做诗、绘画,对茶的艺术性逃求也到达高峰。
(四)
茶性高洁,明代文人吃茶品茗愈加重视营造吃茶品茗的空间艺术。吃茶品茗情况首选平静的山林,好像明书法家罗廪《茶解》中描述的那样:"山堂夜坐,吸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明 唐寅《事茗图》
如许的吃茶品茗情况审美在其时的许多画做中也得到了足够表示。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唐寅《事茗图》、王问《煮茶图》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茶画。
明 王问 煮茶图 卷(部分)
“青藤白叟”徐渭不只是中国适意绘画的开辟者,对茶文化也做出了浩荡奉献。他的遗世墨宝《煎茶七类》中明白提出了宜茶境域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更高境域。 《煎茶七类》大致撰于1575年前后, 全书250字摆布,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宜、茶侣、茶勋七则。此卷书法用笔精到,吸收宋米芾、黄庭坚及元代倪云林的神韵,线条超脱,无一点沉浊气,是书法艺术和茶文化合璧的精品之做。
宜茶之境,徐渭首推“人品”,指出“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茶饮情况最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同吃茶品茗者,需是“翰卿骚人,缁流道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吃茶品茗后,可“除烦雪滞,涤醒破疾。”
徐渭《煎茶七类》首推人品
明代文人赞誉龙井的茶诗更是不乏其人,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试茶》中写道“龙井泉源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山水即道,一片片小小茶叶,也承载了中国文人对生命的超越意识。
提及龙井茶诗中的名篇,数量最多的奉献者那必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第一次游览西湖茶区,写下《看摘茶做歌》。随后几次游西湖,又陆续做《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龙井做》。回到京城后,乾隆皇帝对龙井茶还念念不忘。前后又做《雨前茶》《烹龙井茶》《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等茶诗。
乾隆游龙井,不只是品饮赏鉴,也细细看察了龙井的摘摘与炒造工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摘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合算成如今的公历,就是三至蒲月间。而乾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看摘茶做歌》中写道“火前嫩个,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更好”,那里的“火”是指冷食节。冷食节源于春秋期间,清代汤若看历法变革后,定为清明的前一日。因为间隔清明节太近,人们也就渐渐重清明而轻冷食。
乾隆讲究口味,他认为冷食节前的龙井固然香味足,口感嫩,但味道仍是略显寡淡,而冷食节后的龙井味道又醇厚过分,只要冷食节摘造的龙井茶味道最为中正。乾隆关于龙井的那种品鉴审美,也影响至今,清明节前后的龙井茶,尤为贵重。
乾隆在龙井村钦点了十八颗御茶树
龙井村胡公庙前,还有乾隆昔时钦点的十八颗御茶树。茶客们如有雅兴,还能够参与每年的御茶树龙井茶拍卖,品一品昔时乾隆皇帝尝过的龙井滋味。
古代文人的审美中,画需有画外之意,诗要有言外之味,茶也同理。清代诗人陆次云赞龙井曰:“啜之漠然,似乎无味,饮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仍至味也。”陆次云认为那种“无味之味”的太和之气,方是茶中“至味”,那番评判不成谓不精妙,也将茶之味提拔到了哲学的高度。
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也是钱塘人士,他工于诗文善书法,一生嗜茶,创做了多幅茶事书画做品,《玉川子嗜茶》书做和《玉川先生煎茶图》是此中的代表。《玉川子嗜茶》中一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 而实知其味者不多见也”,亦可见金农对茶中实味的观点。
纵看西湖龙井茶一千多年的演变开展过程,其实是中国文人雅士与西湖山川相生、相济、相融的过程。人在世间中,樊笼无往而不在。除了诗书画印,他们也挈芳心于那一小片芽叶,在此中营造了一方逍远安适的六合。也让千百年后的我们端起杯盏时,得以感触感染到他们的审好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