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我走上中医之路恰是因为他人对中医的诽谤
明医公开课
第 2794课
动机与目标
我在弱冠之年,原来是做小学教员的。因为在旧社会教导工做者的职业极不不变,又因我叔父患热性病被庸医误药加剧致死,才有志于改业行医。但为什么不学西医而抉择了中医呢?说来也颇为风趣,是遭到反对中医者的启迪,才决心进修中医的。
工作是如许的:因为无人批示,我自觉购置的第一本医书,是浙江汤尔和译、日本人下平用彩著的《诊断学》,那在其时是比力先辈的西医书。汤氏是最反对中医的,他在那本书的叙言里有那么几句话:“……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成果,而非其所以然。徒以成果与人争,无已时……”意思是说,“我当然晓得中医治病,有时且比西医为好,但那只是治疗效果,而所以获得那些效果的事理,中医则讲不出来。既然讲不出事理,只用治疗效果同他人狡辩,那是不克不及说服人的。”
看了那一段话,我才发现,连西医也认可中医治病其实不比西医差,只不外因为中医讲不出事理,才瞧不起中医。我其时想,“成果”和“所以然”,事实何者重要呢?
我不成能晓得汤氏本人假设得了弥留之病以后,他是情愿明大白白地知其病之所以然而死往呢?仍是要设法活着而宁可暂时不知其所以然。不外做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务工做者来说,以至除了汤氏以外的任何患者来说,城市以救报酬第一,当机立断地抉择后者,而不会因为讲不出治愈的事理,便把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弃而掉臂,听任病人死往而还说“可告无愧”(汤氏语)。
我又进一步想:世上实有无因之果吗?中医能愈病,必有所以能愈病的事理,只是那种事理,可能暂时髦未得到阐明,或者已经有中医的阐明,而是目前人们暂时髦不睬解罢了。
即便做不出令人心服的阐明,也不该算做是中医不科学的一个证据。科学范畴的未知数太多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其实不单单是中医常碰着的问题。“行易知难”,“不知易能行”,那是近代革命家、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惟。他在《建国方略》的“心理建立”中,以饮食为例证明不知亦能行。他指出,很少有人彻底领会饮食进腹之后的详尽消化过程,也很少有人领会人体一般心理需要哪些营养,以及哪些食物各具有哪些营养,但是人们仍是天天都在进食的。那证明,“不知”其实不障碍“行”。但汤氏却必然要放弃中医的治疗效果于掉臂,偏偏在“知”字上将中医一军,那是错误的。
认可中医有优于西医的治疗效果,相信有效果必有其所以然的事理,使我进修中医的自信心和决心更足了。
颠末与体味
进修中医的决心有了,自信心也有了,但是如何进修,还得本身往摸索。在几十年的摸索过程中,我确实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精神,但也有很多收获。那正好是一些有益的体味教训,把那些体味教训总结出来,供进修中医的青年同志们参考,是有益的。
1
要博学多才,更要由博返约
过往有一句成语,“六经根柢史波涛”。是说学者要想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起首要把“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食透、记熟,那是根底。那还不敷,还必需有历代的史料,来加以充分和润饰,才气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证有据,波涛起伏。
展开全文
中医学的根柢是什么呢?就是《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冷论》《金匮要略》等。那些典范著做,关于心理、病理、药理、诊断、治则等,都有重要的批示意义,不掌握那些,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成能的。但是单靠那些典范著做还不可,因为那些典范著做,事实是原则性的理论较多,并且那些理论,不加以阐发论证,不连系临床体验,仍然不随便学深学透,那就要肄业者,除了典范著做之外,还要普遍地阅读其他医家的著作,出格是历代名家的著作。“读书破万卷”。每小我固然因为各类差别前提的限造,千卷、百卷也可能读不破,但是那种青云之志是应该有的。
祖国医学从汉代以降,到如今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在那近两千年中,堪称中医名家的,至少也有几家,至于他们的著做,更是汗牛充栋,更仆难数。在那浩繁的卷帙中,学派差别,立说各别,互相填补者当然很多,互相矛盾者亦往往而有,若不加以阐发回纳,那么阅读越多,就越杂乱无章,所以仅仅是读得博还不可,还要由博返约,才算实正学到手。
所谓由博返约,就是从全面材料之中,回纳出几个重点,从不问的现象之中,找出其配合的法例。那并非一件随便事,不下大时间,不学深学透是做不到的。陈修园在其所著的《医学三字经》中,有那么几段话:“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过分。”“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他把李东垣的用药法例,回纳为“重脾胃,升清气”;把张子和的用药法例,回纳为“主攻破”;把河间诸说,回纳为“专主火”;把墨丹溪的《格致余论》等回纳为“阴宜补,阳勿浮”。那就是由博返约。如许的回纳,言简而意赅,不单随便掌握,并且也便于记忆。
关于金元四各人,除了上述回纳之外,我还从其治疗身手上做了回纳。我认为东垣诸方之所以补而不壅,全在于补中有行。试看升麻、柴胡、陈皮、木香等气分药,都是他常用的配伍之药。
河间诸方之所以冷不伤中,全在于冷而不滞。其常用药如走而不守的大黄、芒硝自没必要说,就是守而不走的芩、连、栀、柏等,也大都与枳实、厚朴、木香等气分药合用,使苦冷之药,只能清火,不至于留中败胃。他固然有时也纯用守而不走的苦冷剂,如黄连解毒汤等,但那事实是少数。
子和之主攻破,事实是施于经络湮淤,或肠胃瘀滞之实证,假设不实而虚,即非所宜。丹溪养阴,也是在误服金石燥烈药,元阴被劫,相火妄动的情状下才适宜,假设阴盛阳衰,亦为大忌。
我在初学时,觉得四各人各不不异,事实是哪一家为好呢?后来又把四各人做以回纳,张子和的攻破,是祛邪以安正,李东垣的“重脾胃”,是扶正以胜邪。当正虚为主时,摘用东垣法,邪实为主时,摘用子和法,二者其实不矛盾。
刘河间之冷凉,是泻阳盛之火,墨丹溪之补阴,宜于治阴虚之火,两家都能治火,只是虚实有别。如许,我们临床就能够根据邪正虚实,取各家之所长,对症选方,双管齐下。那就喊做由博返约。
2
尊重前人,又不迷信前人
所以要博学多才,目标是要把前人的体味伶俐继续下来。但是前人的说教,并不是都是清规戒律,任何名家权势巨子,城市有千虑之—失。那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前人,又不要迷信前人,要选精往粗,而不克不及瑕瑜不分,兼收并蓄。好比《内经》《难经》等名著,亳无疑问,那是中医理论的宝库,但恰是那些贵重的典范著做中,就存在着很多离开理论的糟粕。
例如《素问·经水篇》,以中国的河流,江、淮、湖、海等相比十二经脉,意义就不大。《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认为,人从七岁起,每加九岁,如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形色不相得者的大忌之年,那更是形而上学。《难经·四十一难》阐明肝脏为什么有两叶,认为是“往太阴尚近,离太阳不远,犹有两心,故有两叶。”“三十三难”用五行阐明肝肺,不单把五行讲成机械教条,并且他所说的肝在水中生沉而熟浮,肺在水中生浮而熟沉的说法,也与客看事实不符。还有,如“十九难”的“须眉生于寅”“女子生于申”等,星相、子平者流引用如许的术语,还有可说,若在有关生命的医学著做中,加以引用,岂不荒唐!
不单阅读那些典范要一分为二,就是为那些典范医学所做的注疏,阅读时也要有阐发、有责备,有的竟不是错在典范,而是错在为那典范所做的注疏上,假设不加阐发地照移不误,就会自误误人,流毒无限。
就拿《伤冷论·辨脉法》中的“风则伤卫,冷则伤荣”来说,那不论是王叔和所加进的,或者是《伤冷论》本来就有的,都是貌同实异的不成捉摸之辞,虽然那种学说在中医界已经众多了约有千年之久,我们也不要不懂拆懂,掩耳盗铃。
再如伤冷传经之说,也同样如斯,原来是很平易近人的一部外感病学,却用什么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内外传、传足不传手等虚构之词,把《伤冷论》越讲越离奇,越讲越糊涂。
如斯等等,读了以后假设只知推崇,不加责备,就不如不读。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尊重前人,是需要的,但是“信而好古”,只是在颠末一番阐发之后,才有意义。以上那些,仅仅是举了几个明显的例子,在中医的著做中,无论是典范著做,或者非典范著做,那类的例子还有良多。我在初学时,因为不敢责备,也不擅长责备,曾经浪费了很大一部门精神,今天,为了制止后来者步我的后尘,特此介绍出来,期看学者做为借鉴。
3
倡议拜师访友,但关键在于自学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易·兑卦》:“君子以伴侣讲习。”那些都阐明,拜师访友,是学者求朝上进步的有效之路。但是良师益友固然重要,却不是关键性的问题。鄙谚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大匠能与人端方,不克不及与人巧。”进修任何事物,最关键的问题,老是在于主看勤奋。
我的进修过程,根本上是自学,既无名师,也无益友。那并不是我预见到自学比拜师访友重要,只是因为我所处的农村情况,没必要说名医,就连一般的通俗医生,也是百里挑一。拜谁为师?哪里访友?只好蒙头苦学了。在自学之中,难题经常是一个接着一个,以致废寝忘食,苦思冥索,往往仍是得不到阐明。但是一旦有悟,却又十分安稳,那比只听人讲,不下时间,深透多了。所以我关于医学中的某一些问题,经常有差别于其别人的一些观点。那并不是为了标奇立异,可能是因为没有深受旧框框的影响,陈旧就比力随便些的缘故吧!所以我有时如许想: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欠缺良师益友,迫使我主看勤奋,坏事也带来功德。
话再说回来,即便有良师益友,仍然应当通过本身的主看勤奋,把师友的观点,化为本身的常识。假设不如许,就不算学到手。也有的人,确实下了必然时间,但仍是熔化不了,总觉得有龃龉,那就应当做两方面的考虑:可能是本身领略的还不敷,也可能是师傅的说教自己就存在问题。对师傅必然要谦虚,但师傅事实也是一个通俗人,不是仙人,纷歧定白璧无瑕,处处都对。我们跟师傅进修,应当摘取如许的立场,我们转教学生,也应当倡议学生摘取如许的立场。
倡议拜师访友,纷歧定必需是名家前辈。名家前辈当然更好,但即便不是名家,不是前辈,也都能够遭到启发与教益。因为人老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就是愚者也会有千虑之一得么。譬如我在《伤冷论》的教学中,就有一两个问题,是在同窗发问的启发下才得到处理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那个事理。
4
要钻得进往,更要跳得出来
进修祖国医学,根据内容的差别,可能能够分为两种情状,一种是以物量为根底的,如心理、病理、药性等,那些必需认真研究,步步深进,学深学透,不克不及粗心大意,称心于含糊其词,似懂非懂。另一种是属于象征性和概念性的,如五行生克、“心为君主之官”等,那些只要了然它的指回、大意就能够了,不克不及在字句上隐恶扬善,挑三剔四。因为如许往往会构成钻牛角,走进死胡同。那两种情状我都有切身的体味。
举例说,我进修《伤冷论》时,碰着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风伤卫”“冷伤荣”的问题。在什么水平上算是风?在什么水平上算是冷?风为什么抉择了卫?冷又为什么抉择了荣?那不是钻牛角,那是准确的进修立场。为领会决那个问题,我几乎查遍了我所能找到的一切注解,出格是一切名家的注解,此中能讲出事理,并比力为大大都人所公认的是:
风属阳,卫亦属阳;冷属阴,荣亦属阴。风之所以伤卫,冷之所以伤荣,是以阳从阳,以阴从阴的缘故。那实太奥妙了。就如许吠形吠声吧?但那都关系到医学中最根本的心理、病理,关系到详细的临床理论,不克不及不懂拆懂。于是我连系《内经》,证诸临床,详尽阅读,认真琢磨,末于发现,那其实不存在什么“阳从阳”、“阴从阴”那样的奥秘,太阳中风和伤冷之所以有汗或无汗,只不外是卫气受邪后的开合失司罢了。如许,从病理得到了准确的解答,就是钻进往了。
除此以外,在中医的心理、病理方面,还有一些术语,如“清阳下陷”,“阴火上冲”,“阳不回阴”,“阴不潜阳”,“血中之气”,“气中之血”等等,那都有物量根底,必需讲个事实,必需钻得进往,只会照抄硬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该当的。
能钻善钻,当然是功德,但是不该深钻的也往钻,或者钻的不得其法,也会走进绝路,拔不出脚来。现举一个简单例子加以阐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那么一句话:“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什么是七损八益?注家们争论不休,目前所知,已有四种解法,那四种解法,都是在“七”“八”上找论据,争论不休,迄无结论。我认为,没有需要往钻“七、八”的牛角,那很可能如“七上八下”,“七高八低”,“七大姑八大姨”之类,是数量描述词,是表达复杂大都的意思。我觉得跳出那个圈子,比跳不出来好。
在祖国医学中钻进牛角中跳不出来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把五行讲得太死,就会呈现那种情状。陶渊明本身说,他好读书囫囵吞枣。那个“囫囵吞枣”,不克不及理解为自我哄骗,应当是不钻牛角的意思。不钻牛角就不至于酿成书白痴。
钻得进往,跳得出来,那是辩证的同一。因为只要钻得进往,才气跳得出来。譬如吴鞠通说他跳出伤冷圈子,并非他不研究伤冷,相反地,是已经在伤冷方面下了很大时间,但在临床上单走伤冷那条路又走欠亨,才不能不跳出伤冷圈子而另走新路:撇开六经辨证,改为卫气荣血与三焦辨证;不消辛温发汗,改用辛凉解表;没必要先解表后攻里,也能够内外双解,或先泻下,使下后里气通而表邪亦解。那足以证明,只要钻得进往,才气跳得出来。
总而言之,要钻进往不随便,要跳出来也不随便。如何进修中医,我相信在差别的情状下,每小我城市有差别的体味和体味,我所值得介绍的,次要就是以上所讲的那些。
0成本打造本身的空中药房
免费听微课 | 学临床医案 | 打造工做室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中医思维+。由明医公开课整剃头表。转载请说明出处。
· 版权回相关权力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布和进修交换之目标,其实不对文章看点负责,如存在不妥利用的情状,请随时与我们联络。
· 投稿请添加明医小兰微信:mingyixiaoxiaoan
有其他感兴致的、想领会的、想进修的内容
请鄙人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