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新诗中国》
芒克,原名姜世伟,闻名朦胧诗人。1950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次年起头写诗。1976年返京,1978年与北岛配合兴办文学刊物《今天》。1988与杨炼、唐晓渡兴办“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并民间诗刊《幸存者》,1991年与唐晓渡等兴办民间诗刊《现代汉诗》。后期处置油画创做。著有诗集《心事》《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今天是哪一天》;长篇小说《野事》;漫笔集《瞧,那些人》等。做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并先后应邀赴美、法、意、德、日、荷兰、澳大利亚等邦交流拜候。现居北京。
阳光中的向日葵 ‖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颗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在把头转向死后
它把头转了过往
就似乎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瞪眼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展开全文
也仍然在闪烁着光线
你看到那颗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往看看
你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的生命是和上地连在一路的
你走近它你登时就会觉得
它脚下的那片土壤
你每挠起一把
都必然会攥出血来
诗评:陈超
瑞恰慈指出:文词意义在做品中变更不居,意义确实定是文词利用的详细语言情况复杂的彼此感化的成果。一个词是从过往曾发作的连续串复现事务的组合中获自得义的,那是词利用的全数汗青留下的陈迹。
向日葵,那个词中国人是多么熟悉!它牵动了我们的伤口,使我们一会儿新生了那场浩劫中的全数记忆。做为“词利用的全数汗青留下的陈迹”,我们其实不目生。芒克在那首诗里,巧妙地用了那个灵敏度很高的意象,反其意而用之,有力地表达了一代醒觉的青年,对封建的专造主义的叛逆,它是那么明显,那么犀利!那里的向日葵,是“把头转向死后”的勇士,它自信而清醒,它要“咬断”丑恶的绳索,完成对封建专造的彻底变节!那是第一节的核心意象。第一节是“把头转向死后”的向日葵,到了第二节,就成了“昂着头/瞪眼着太阳的向日葵”了。那表白新的一代对本身任务的领略和对本身力量确实信。因为,他们晓得,每一个自在者的灵魂都是新时代的太阳,都发出了属于本身的光。“仍然闪烁着光线”,多么自
豪!此诗最初一节深入答复了向日葵之所以如斯顽强地变节了奴性的血统之原因:“它的生命是和地盘连在一路的”,“它脚下的那片土壤/你每挠一把/都必然会攥出血来”。那是写一代醒觉者的力量。如许一来,那棵向日葵就不再是孤单的斗士,而是整个一代人良知和意志的象征了。写出那等好诗绝非仅靠艺术上修炼可及,“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脾气、伶俐、伶俐、才辨以出,随遇发作,随生即盛。”(叶燮《原诗》)
那首诗,单纯而猛烈,意象的层层深化恰如其分地表示了醒觉了的一代的深思过程,是以简寓繁的优良之做。向日葵,那个被特定的汗青扭曲了的名词,在诗人笔下,放出了从头定名的生命之光!
雪地上的夜 ‖ 芒克
雪地上的夜
是一只长着黑白毛色的狗
月亮是它时而伸出的舌头
星星是它时而露出的牙齿
就是那只狗
那只被冬天放出来的狗
那只警惕地围着我们房屋转悠的狗
正用冬风的
那经常使人从安睡中惊醒的声音
冲着我们嚎喊
那使我不能不推开门
愤慨地朝它走往
那使我不能不对着黑夜怒斥
你快点儿从那里滚蛋吧
可是黑夜并没有因而而离往
那只雪地上的狗
照样在外面转悠
当然,它的喊声也不断继续了很久
曲到我因为怠倦不知不觉地睡往
并梦见面前已是春热花开的时候
诗评:陈超
那首诗是芒克写在七十年代初的。它朴实而不失灵动,通明而不失深厚,精工却又非常天然。它是那么坚实,今天读来仍不失荣耀。
果胶 那是一首地道的象征诗。通篇就围绕着“雪地上的夜”来写。第一节,"雪地上的夜/是一只长着黑白毛色的狗是它时而伸出的舌头/星星是它时而露出的牙齿”。为什么说雪地上的夜是一只长着黑白毛色的狗呢?那里要重视雪地二字。在夜里,凸凹不服的地上展着雪,看上往白黑相间就像一只卧着的狗。“狗”的意象透露了此时诗人的根本情感,它是带有强烈的表示色彩的,是诗人心理现实的客看对应物。它构成一种背面的力量在威胁着诗人。在诗人眼中,“月亮是它时而伸出的舌头/星星是它时而露出的牙齿”,那情形可实够严重的了。那是第一节,“我”还没有呈现,但读者已经暗感应一种 “我”受控的心态。那种狞厉的情况,让我们回到了七十年代初中国的大人文情况中。芒克在其时就体味到了生命受困厄的事实,为我们留下了阿谁时代先觉者的诗!
第二节,“我”仍是没有呈现。“那只狗/那只被冬天放出来的狗/那只警惕地围着我们房屋转悠的狗/正用冬风的/那经常使人从安睡中惊醒的声音/冲着我们嚎喊”--那一节,只是一个单句,即“狗冲我们嚎喊”。但却给人以相当深入的刺激。原因是诗人增加了不成贫乏的润色成分。那里的润色二字不但从修辞学的意义上来讲的,对诗而言,润色不是手段而是意义自己。是诗人从各方面激活语言,使它更具有小我信息的一种尝试。正如瓦雷里所说:“诗是一种语言中的语言。”那位巨匠不是从借喻的意义上说那句话的,而是诗歌语言的底子现实。
有了前两节的展垫,读者等待的抵触中构成的张力构造呈现了。“那使我不能不推开门/愤慨地朝它走往/那使我不能不对着黑夜怒斥/你快点儿从那里滚蛋吧”。两次利用“不能不”,恰是对“我”不断没有呈现的阐明,它充满了忍无可忍以死相拼的意味。后一句完全用的是白话,但相当贴切,假设换成书面语必定要减色的。所以,不克不及说诗歌语言中构成性语言和白话孰长孰短,重要的是看它们在总体语境中的位置。得典雅时无妨六行完成一个单句(如“狗冲我们喊”句),得俚俗时却也无妨俚俗。诗做为一个整体的感情形态,各类语言效果必然不是零丁起感化的。
最初一节写暗中权力的强大和正义暂时处于低潮的现实。那是对阿谁时代体味广度的掌握。也恰是在那种力量比照悬殊的形式下,才显出“春热花开的梦”的坚贞和自信。假设没有那最初一句,此诗也只能流于一般意义上的“愤慨文学”,而不克不及另铸伟辞了。那不是光亮的尾巴,而是艺术上的地道与协调。
那首诗写在 1973 年,联络其时的时代布景,我们会发现“雪地”、“夜”、“狗”的象征性含义。在那严格的年代,实正的诗并没有死,而是像地火一样在运行在燃烧,那是现代诗的骄傲!
在麦田里 ‖ 芒克
那似乎是从我心里长出的麦子
在那片麦田里
太阳多像一个早起的农妇
她的前胸裸露着
那是彩色的陶罐
那陶罐里盛满了酒
在那片麦田里
太阳从霞光中姗姗而来
她把酒斟满了我的心
你看,地上饮醒了麦子
人饮醒了眼睛
那似乎是从我心里长出的麦子
诗评:陈超
在谈到艺术境域的时候,宗白华先生说过如许的话单以宇宙人生的详细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次序、节拍、协调,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认为象征,使人类更高的心灵详细化、肉身化,那就是“艺术境域”(《中国艺术意境之降生》)。
用如许的原则往比照那首仅仅十二行的小诗,就会感应它堪称意境营造精品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麦田,心中也不是没有觉得,但那些觉得往往是程式化了的,诸如丰收的喜悦,或是“翻金波”一类死掉了的语言。但芒克在外界事物以形象的形式进人他视野时,他立即为之注人了精神能量,到达一种诗的“实在”(即海德格尔所认为的,诗要将现实更接近实在,它要把被歪曲和遮蔽着的实在发掘出来,并使全数生命得以新生。实在指的只能是澄明的生命的实在)。那里,没有对麦田停止外表的描摹,而是一起头就敏捷进人心理活动,“那似乎是从我心里长出的麦子”,诗人的欣喜之感情恩之情都饱含在那句里了。那句零丁为一节是为了形成麦田般的辽阔深远感。
接下来的两节是对阳光的觉得。诗人将表里现实看做处于统一改变中的两个潜在成分,太阳成了诗人心灵的汗青,她用生命的乳汁浇灌了我们和地盘。那里需要重视的是,“太阳从霞光中姗姗而来/她把酒斟满了我的心/你看,地上饮醒了麦子/人饮醒了眼睛”,那不但是想象,不但是比方,更是诗人的心理本实感触感染。它既是在写麦田金红的醒颜,又是写本身对阳光和麦田的迷醒和开放。“人饮醒了眼睛”就是既写了人在阳光下的心理反响,更写了人对象征自在和丰裕的阳光的崇拜沉溺之情。那里,诗人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视觉与味觉沟通起来,以感官审美范围的增值,完成诗意的增值。最初,又是零丁一行做为一节,“那似乎是从我心里长出的麦子”,与篇首远相唤应,使全诗构造坚卓,意味隽永,境域全出。
那时,我们再从头往读一遍《在麦田里》,就会感应它像一个金色的辽远无疆的梦一样,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的体味。描写麦田的诗句,智利诗人聂鲁达也留下了天机人巧之佳构,如“死往了的人们正从地下向她致敬,在金黄的小麦头上将拳头握得紧紧”,还有“惠特曼像麦田一样无限宽广”。可见,实正的诗人,都是能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审好意味的。
晚年 ‖ 芒克
墙壁已爬满了皱纹
墙壁就好像一面镜子
是一位白叟从中看到了一位白叟
屋子里静静静的。没有钟
听不到嘀嗒声。屋子里
静静静的。但是那位白叟
他却似乎不断在倾听着什么
也许,人活到了那般年岁
就可以听到--时间
--它就像是个屠夫
在背后不断地磨刀子的声音
他似乎不断在倾听着什么
他在听着什么
他到底听到了什么
诗评:陈超
《晚年》从外表上看写的是一种若无其事、高度平静的老年人的生活形态,但又不单单是那些。诗人将实在写照同超验的幻象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若无其事和高度平静中充满了内在的不安感和严重感。以静写动,以宁静写悲惨,那是深得艺术的辩证法的。
“墙壁已爬满了皱纹/墙壁就好像一面镜子/一位白叟从中看到了一位白叟”。诗的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怠倦的人物特写镜头。“墙壁”具有两重意义,它能够指白叟栖身的老屋同时又指白叟的面部,那上面已经是古斑苍然了。我们要重视,“一位白叟从中看到了一位白叟”,那里不是说有两位白叟,白叟本来是面壁而坐,静静地感触感染着本身。“屋子里静静静的。没有钟/听不到嘀嗒声。屋子里/静静静的。”那三行我们对每个字和每个标点都要重视。“屋子里静静静的”那句诗的两次呈现,绝不是反复,而是为了形成万般孤单的气氛。就像鲁迅先生的“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仍是枣树”一样。别的,我们还看到,那三个短句后面用的都是句号,给人以一切都完毕了的觉得。在折行上,那三句诗也颇为特殊,假设改成每句零丁一行,那效果就相差很远了。所以,现代诗从各个方面都比传统诗扩展了审美的范围。以上是《晚年》那首诗第一层意思。
接下来看,“(屋子里)静静静的。但是那位白叟/他却似乎不断在倾听着什么/也许,人活到了那般年岁/就可以听到 --时间/--它就像是个屠夫/在背后不断地磨刀子的声音”。屋子里连象征时间的钟都没有了,那么,那位白叟在倾听什么呢?诗人没有从正面阐明,他只说“时间/--它就像是个屠夫/在背后不断地磨刀子的声音”。哦,本来白叟听到了本身生命内部销铄的声音。原来,诗歌单从意义上说至此已经很完全了,但假设到此为行,就难以深入显示生命的有限性那一残暴事实并形成回味无限的效果。诗人是伶俐的,他又用了三个设问句,就使诗歌在余音袅袅中完毕了。那里没有价值定向的语言,只是体验。那首诗写得纯净而超诣,为我们供给了新的体味。那种境域恰是兰色姆所说的“诗靠本身的详细性把血肉还给世界”。它是知性的,它使我们得到了一种常识 --量的常识。
另一位朦胧诗人顾城也写过一首《白叟》,那里无妨照抄一下,使我们领略两种光景--
白叟/坐在大壁炉前/他的额在燃烧 /他看着 /那些颜色杂乱的烟 被风抽成细丝/悄悄一搓/然后拉断 敏捷亮堂的炭火/再不需要语言/就如许坐着不动也不回想/让时间在死后飘动/那干净的尘埃/几乎触摸不到就如许/不往哭/不往翻开那扇茶青的窗子/外边没有男孩/站在安康的黑柏油路上肥脚趾张得开开的/期待奇观。
豪情 ‖ 芒克
繁重的风
发出马的嘶喊
拉着冬天生硬的尸身
从我辽阔的胸膛上走过
走向远远的群山
走向那片坟
把它同又一个夕照本
一路往安葬
而把沉寂和黑夜留给了我
把渐渐苏醒的欲愿留给了我
让我单独地忍耐
野草的根在我体内骚动
尖利的茎叶刺穿我的皮肉
它使我痛苦也
使我称心
它既像恋人的温存
也像寄生虫一样地吸食我
风不克不及把它连根拔起
马的蹄子踩踏事后
它照样死去活来
我想,我不克不及说
我的皮肤将会构成一片汪洋
但若实是那样
它也必然不会因被沉没而灭亡
因为,只要我的血还在奔腾
它就会活着,就会生长
就会把花朵开得愈加鲜艳
开遍我的胸前
它多么像久此外爱人
重返家中
给你卸下温热
给你撒上芳香
它不是此外而是我的豪情
当冬天过往春天又来
它赤着双脚
已迈步在我心中走动
诗评:陈超
尼摘在他的自传《瞧,那小我!》中如许说:“恰是在我的生命遭受极大困苦的那些年,我舍弃了悲看主义,自我挽救的本能不容许我有懦怯的柔弱的哲学。”事实恰是如斯,当一小我足够体知到生命的困厄和焦虑后,他才可能战胜它,超越它;而那些承认生命的焦虑的人,那些从未体知或不肯无视焦虑的人,恰好是一群孱弱的悲看主义者。诗人!你生命的量量,你感情的柔弱和顽强,都源于焦虑和生命对焦虑的抗争过程!
“繁重的风/发出马的嘶喊/拉着冬天生硬的尸身/从我辽阔的胸膛上走过/走向远远的群山/走向那片坟/把它同又一个夕照/一路往安葬”。那是一组残败的、又是悲壮的意象。整个冬天从我胸膛上碾过,那被轧的内脏在抽搐,在淌血,但诗人没有嗟叹。因为,那是送葬的跫音,它沉雄但却走向了坟慕。冬天的尸身是冷冷的、繁重的,可胸膛是“辽阔的”,它足以承担!那节诗写的并非人的自足体与自足体以外的关系,而是自足体内部的挣扎,是诗人安葬旧我的过程。
但战胜焦虑必定不克不及依靠麻醒自我的体例。当送葬的车队过往后,诗人其实不能得到解脱,他有“渐渐苏醒的欲愿”,也有“沉寂和黑夜”的空阔与恐慌。新的生命不会另起炉灶,它只能从“那片坟”上从头抽芽。“我单独地忍耐/野草的根在我体内骚动/尖利的茎叶刺穿我的皮肉",实在的处境一如以往,沉沦和重生又起头了另一局比赛。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成弥合的抵触做为一种永久性的狂热,又骚动起来。并且再没有比本身再一次打败本身更痛苦的人生体验了。那是精神放血后再一次自我“屠杀”!人是需要精神的一次次灭亡来挽救的,重生和灭亡在那里是同义语。你看,重生命的胚芽固然弱小,难以自恃,但“风不克不及把它连根拔起/马的蹄子踩踏事后/它照样死去活来”一“只要我的血还在奔腾/它就会活着,就会生长/就会把花朵开得愈加鲜艳/开遍我的胸前”! 那是什么?那是“我的豪情”!是强力意志永久的素质!是灭亡与重生比赛的战场里,用生命浇铸的新绿!人生就是如许,你无律例避那种宿命卡一任务,你更没有理由失看,因为“当冬天过往春天又来/它赤着双脚/已迈步在我心中走动”!
长年芒克的《豪情》,从起头的不安到渐渐的骄傲,展现了生命的超越图景。那首诗没有繁复的意象,语言纯朴但悠远深挚,体系体例端凝但境域伸展,在固执严重中又显露出一股安抚心灵的情面味儿,是独标实愫的佳做。
陈超(1958~2014),山西太原人。诗人、诗学理论家、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河北省做家协会副主席。次要著做有《生命诗学论稿》《翻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20世纪中国摸索诗鉴赏》《现代外国诗歌佳做导读》《中国前锋诗歌论》《游荡者说》等,颁发学术论文200余篇。颁发诗做300余首,出书诗集《热爱,是的》《陈超短诗选》(英汉比照)等。次要编著《以梦为马——重生代诗卷》《最新前锋诗论选》《中国现代诗选》等。2007年4月—5月,应纽约大学东亚系邀请,赴美停止学术交换。在美期间,还应邀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停止学术研讨及双语诗歌朗读。1993年获中国做家协会第六届“持重文文学奖”,2000年获《做家》年度诗歌奖,2005年获中国做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强力型主看投射
-读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陈仲义
提到向日葵,人们会立即想到凡·高,想到大英博物馆里那幅举世注目的油画:十五朵火焰,飘荡、燃烧,嗞嗞做响,几乎要灼穿每一双凝视它的眼睛。那是激情的喷溅,火热的生命象征。
1973年芒克写做此诗时,我不晓得他能否遭到凡·高的影响,假设有,规都是属于强力意志的主看喷射。差别的是,后者带有更多时代的明显烙痕。
寡所周知,那岁首恰是“造神”运动的巅峰。太阳就是天主、神明,稍有亵渎,是要掉脑袋的。偏偏就有一个喊"毛头”的瘦猴,不信邪、不拜鬼,以大无畏的精神停止顶嘴(要晓得,即便是如许一首不算太“间接煽惑倾覆”,而以打破愚蠢启蒙为主的“反”诗,也得判刑)。那就是早期朦胧诗的勇气。
做者激愤而丰沛的意绪,借助移情物化,将感情投注对象,以此来塑造具有先知先觉的“向日葵”,那种对王者“太阳”的脱节,叛逆形象,在其时,是相当超前的了。
向日葵,一贯以对阳光的憧憬、亲和的天然属性而获得“忠实”定型。芒克反其道而行之,斗胆崩溃那一典型,不单锐气可嘉,具有深入的思惟启蒙意义,在艺术上也表现了娴熟的投射构造。
芒克的投射是基于奥尔逊有关诗人主体性是一种“高能放射器”的说法,但又与其有所差别。奥尔逊的投射偏重“通过唤吸,抵达诗行”,那是放松的、活动的、轻浅的。而芒克的投射则是强烈感情的外化“移情”,报酬的暴力往往使对象变形。
第一节写向日葵不再是畴前那种“仰看”姿势,而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向”、“背向”(该节关键文句“把头转向死后”),显然是在高扬变节、“犯上”精神(后扩大为咬断套在脖子的绳索),做者打破人与物的边界,强行通过主看意志,扭曲向日葵的天然属性,明显地表现了“以我看物”的思维特色。
第二节写向日葵正面“仇视”太阳,主看到以至高过太阳--能“把太阳遮住”(事实上是不成能的),以至升华到“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也仍然在闪烁着光线”。一种民主自在、自我必定、对本身力量确证的现代办署理性油然而生。此节陆续加强“以我看物”的力度,在昂扬着个别魅力的宣示中,到达对象化的“拔高”。
第三节写向日葵扎根土壤,每挠一把城市“攥出血”。陈超阐明说次要是表达人民的力量:“如许一来,向日葵就不再是孤单的斗士,而是整个一代人良知与意志的象征了。”我的理解稍有差别,或做填补:能将土壤“攥出血”的,是够凶猛的了,做者在那里,陆续施行主看投射,以此既传达了向日葵与土壤(公众)的血肉关系,同时又展现出向日葵对土壤的感化力--唤起公众的血性、热情,拜托了对常识精英和常识先觉的厚看。
整首诗在相对齐整的咏叹中,用强力型的主看投射体例(或曰“以我看物”的体例),打造出抗争专造王国的斗士操行与形象
有意思的是,芒克的同志诗人多多同年也写了一首《致太阳》,能够对读一下:
给我们家庭,给我们格言/你让所有的孩子骑上父亲肩膀/给我们光亮,给我们羞愧/你让狗跟在诗人后面流离/给我们时间,让我们劳动/你在黑夜中长睡,枕着我们的期看/给我们洗礼,让我们崇奉!我们在你的祝愿下,出生然后灭亡/查看和平的梦境、笑脸/你是天主的大臣/充公人世的贪婪、忌恨/你是灵魂的君王/热爱名望,你鼓舞我们勇猛/抚摩每个的头,你尊重普通/你创造,从东方升起/你不自在,像一枚四海通用的钱!
多多的“太阳”根本上是一个正面形象,但不克不及简单化地揣度它是颂歌,或是对支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为比起其时全民“万岁千万岁”的大合唱,它有本身独立的声音。但比起芒克的向日葵,比起同期芒克“太阳升起/一枚血淋淋的盾牌”那样的鞭辟人里,显然责备力度,倾覆意识弱多了。
那里没有任何扬彼抑此的意图。或许换另一个题材,芒克与多多就会倒过来,那只能阐明创做过程中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陈仲义,1949年生于厦门。厦门城市学院传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届研究员。处置诗歌写做、责备、研究近半世纪。出书现代诗学专著12部,代表做《现代诗:语言张力论》(36万字),颁发与出书现代诗学论文与责备文章300多篇,总600多万字。获中国现代诗歌(2000-2010)理论责备奖;第12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优良功效奖;首届昌耀诗歌理论责备奖;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独立承担国度社科基金两项:《现代诗:承受响应轮》《现代诗:元素化合论》。
《新诗中国》
李金发:弃妇(外六首)
王独清:但丁墓旁 (外三首)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
闻一多:死水
冯至:蛇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穆木天:雨丝(外二首)
冯乃超:红纱灯(外二首)
蓬子:光景二种(外一首)
胡也频:秋色(外一首)
石民:良宵、黄昏
林松清:梦幻
侯汝华:水手
张家骥:我痛哭于蛙声中
戴看舒:雨巷(外六首)
卞之琳:断章(外六首)
何其芳:预言(外四首)
陈江帆:灯、窗眺
废名:街前头(外三首)
梁宗岱:晚祷
施蛰存:嫌厌
金克木:生命、雨雪
玲君:铃之记忆(外一首)
李白凤:小楼、妄想
路易士(纪弦):火灾的城(外二首)
李心若:音乐风、夜泊感
徐迟:微雨之街、城市的满月
林庚:春情二题
史卫斯:小诗二首(外一首)
番草(钟鼎文):桥
李广田:秋的味
孙毓棠:北行(外一首)
吕亮耕:索居
禾金:二月光景线
钱君匋:路上、苍莽
南星:破晓、巡游人
辛笛:印象二首(外六首)
郑敏:黄金的稻束(外二首)
陈敬容:雨后(外四首)
穆旦:春(外三首)
杜运燮:无题(外四首)
袁可嘉:岁暮 (外一首)
唐祈:草原幻象(外一首)
唐湜:我的欢乐(外一首)
杭约赫:启迪、最初的表演
墨湘:摘莲曲
艾青:我爱那地盘
牛汉:半棵树
蔡其矫:海浪
苏金伞:安葬了的恋爱
余光中:长城谣
郑愁予:错误
洛夫:诗的葬礼(外三首)
痖弦:上校
罗门:流离人
席慕容:悲喜剧
夏宇:甜美的复仇
食指:那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北岛:语言
江河:纪念碑
多多:春之舞
舒婷:“?。!”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Beaconsfield Coffee Shop
建筑师的咖啡馆
李小洛手绘艺术馆
原岩咖啡,饮出尊贵
《诗人文摘》
《一首》(1)
《一首》(2)
《一首》(3)
《一首》(4)
《一首》(5)
《一首》(6)
《一首》(7)
《一首》(8)
《一首》(9)
《一首》(10)
《一首》(11)
《一首》(12)
《一首》(13)
《今日诗选》(第1辑)
《今日诗选》(第2辑)
《今日诗选》(第3辑)
《新诗百年》900家
2022《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21《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20《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9《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8《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7《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6《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5《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2014《诗人文摘》年度诗人 (上)
2014《诗人文摘》年度诗人(下)
2022《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送诗人
2021《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送诗人
2020《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送诗人
2019《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送诗人
2018《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送诗人
2017《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送诗人
2016《诗人文摘》最受读者欢送诗人
《诗人文摘》,大型诗歌类网刊,成立于2005年,以报导国表里诗坛新闻、事务及诗歌评论为主。从2014年起头设立《名诗百家》《今日诗选》等栏目,获得普遍赞誉。为纪念中国新诗百年而开垦的新栏目《新诗百年》,于2016年陆续刊出活泼在当今中国诗坛的诗人做品。2017年10月设立《诗杂志》《国际诗人》栏目。2018年开垦永久性精品栏目《一首》,并已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换栏目。
之道,《诗人文摘》主编,《末南令坛》主持。做品见《诗刊》《星星》《中国诗选》等诗歌刊物。做品《行李》 展现于中国首列诗歌高铁,《雨》展现于北京地铁四号线,《荷说 》获“荷花颂”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著有诗集《我拣到了铜》《一根漂浮的石柱》等五部,主编《长安大歌》(陕西优良诗歌做品选)。新做有《北纬0.7度》《咖啡园 》等,部门做品被译为英、法、日、韩、印尼等语。参与第32届(以色列)、33届(马来西亚)、36届(捷克)、39届(印度)世界诗人大会。现居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