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一物|穿越六千年,与上古先民一路过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听起来没有立秋、立夏那样明显;并且,明明在秋天,却又带个“暑”字。但现实上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炎天即将过往,三伏气候已过或将接近尾声。处暑,是一个反映天气改变的节气。
季节变更云先知。民间历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此时节的云,轻薄散淡,幻化万千、旖旎动听。当我们仰看天空看云卷云舒之时,不知能否会想起人类最后的凝看——红陶人头壶。
红陶人头壶
人头壶,红陶材量,由仰韶文化先民造造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它头微微扬起,似乎仰看天空。今天恰逢处暑,《一节一物》将逾越光阴的凝看,穿越回6000年前,看一看上古先民在类似的时间节点,消费生活中都有哪些节气元素呢?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六合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后,天高云淡,是能见度更好的季节。农做物逐步迎来收获,可供鹰捕食的鸟类和动物数量也良多,鹰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渐渐享用,好像陈列祭奠。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出土文物展室中就有如许一件文物《鸟形陶雕塑》。雕塑呈回首远眺状,似乎在唤唤落伍的同伴,又似乎是在觅觅可挠获的猎物;在原始人眼中,鸟儿可以展翅飞翔在蓝天之下,是人的才能所达不到的,所以,令人非常羡慕。
展开全文
鸟形陶雕塑
进进处暑第二候,大天然中树木和六合万物之间,都起头渐渐走向凋谢;三候时,黍、稷、稻、粱类农做物起头成熟,农人起头进进收割、打晒的收获期间,家家户户忙活着秋收事宜,屋前屋后都是丰收盛景。
“粟”在中国古籍中被记载为“稷”,往壳后就是“小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做物。在半坡遗址中,我们能够看到保留着粟种的陶罐,固然颗粒历经千年已陈旧迂腐,但粟粒的壳却清晰可见;别的在半坡遗址的窖穴中也发现有厚达18厘米的粮食灰,经判定为粟。据西安半坡博物馆讲解员王艺颖介绍,6000多年前半坡人尚处于锄耕农业期间,其时处置农业消费的第一步“砍倒烧光”:即半坡人操纵石斧之类的消费工做,将杂草或者树木砍倒,待其枯槁后放火烧掉,构成草木灰翻进地下,增加土壤的肥力,然后点穴下种,等粮食做物成熟后,操纵石刀、陶刀或者石镰收割谷穗。
带盖小陶罐以及罐内炭化粟
粟便于保留,久躲不坏。因而,我国自古就有五谷尽躲、以粟为主的储粮备荒的办法。西安半坡博物馆讲解员王艺颖介绍,在半坡遗址中,总共发现了200多个窖穴,那些窖穴集平分布在房屋之外,而不在房屋之内,那也阐了然其时粮食是均匀分配的。当然,窖穴里还会放置其他:假设壳、裸壳、闲置不消的消费或生活东西等。
窖穴
处暑有良多的风俗,如迎秋、祭祖、食鸭子、开渔节、放河灯等。此中,开渔节应该是指沿海一带人们开捕祭海的民俗。然而,来到半坡遗址,不克不及漠视的就是遗址中的鱼纹图案。此中,最闻名的当属人面鱼纹彩陶盆,现馆躲在中国国度博物馆。目前,我们在半坡博物馆馆里能看到的是人面鱼纹盆照片的放大版,在砖红色的内壁上,用黑色描绘着两组不异的人面鱼纹图案,图案两两相对,对称散布。图案中人面是圆形,头顶上竖有一个三角形,人的两只眼睛紧闭,嘴角处各画着一条鱼,耳朵处也各画着一条小鱼,构成形象奇异的人鱼合体。
在半坡博物馆还有良多差别款式的鱼纹图案,据王艺颖介绍,半坡彩陶的鱼纹,不只延续时间长,还清晰地闪现出由写实的天然形纹样演变成示意的几何形纹样的系列过程。早期的鱼纹,大大都为零丁纹样,形象写实。跟着先民绘画手艺的进步,思维意识逐步朝上进步,鱼纹图案也变得越来越笼统了。
好比,人面网纹彩陶盆,陶盆口沿上有四组对称的刻划符号,内壁用黑彩绘有人面形斑纹和菱形网状斑纹,人面与网纹均彼此对称。当我们俯视陶盆时,盆中的两小我面鱼纹和两张网,相互间隔,两两对称,构成了围绕盆底扭转的中心对称关系,富有冲击力。那些都是半坡先民们艺术想象力的结晶,是最闪光的创造。
人面网纹盆
六千多年,白云苍狗、斗转星移。当我们凝看着最后的凝看时,能否会被生命与文明的传承震动呢?
责编 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