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品茗,贵在纯朴
吃茶品茗是大雅之事,是一种崇文的操行,但不该成为华贵的假装。
有时与所谓茶人吃茶品茗,反而觉得很累。
因为只是在谈关于茶的心得,过于讲究吃茶品茗的仪式感,丧失了吃茶品茗时的内省与安适。
以前高眼禅师曾被一位学生问道:“师父,什么是人生之道?”
他说:“第一是喊你往行,第二也是喊你往行。”
同样的什么是吃茶品茗之道?第一是喊你往饮,第二也是喊你往饮。哪需要那么多的仪式与大事理呢。
■ 吃茶品茗之道
狭义的吃茶品茗之道即为我们今天所谓的茶艺。
唐代陆羽《茶经》多为煎茶,宋代蔡襄《茶录》和赵佶《大看茶论》多为点茶。
展开全文
明代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讲的则是今天常见的散沏茶。
广义的吃茶品茗之道,把吃茶品茗从日常的物量生活上升到文化条理,重在审美艺术性。
其炊茶用具、煮茶办法、茶馆安插、礼仪礼貌、扳谈话题等,有一系列的讲究和路径。
出格是日本茶道,一招一数、一板一眼,讲究到繁琐和刻板的水平。
关于吃茶品茗的意义,即便从人生的角度来说,也不外是‘对完美的温存试探’,程式化只会让人的灵性被禁锢。
■ 吃茶品茗修道
齐梁陶弘景《杂录》有载:“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说吃茶品茗能使人轻身换骨、成仙成仙。
借由吃茶品茗活动,修行证道、体味万物的德性、法例、实理、本源等。
宋徽宗赵佶《大看茶论》则把茶描述为一种前言:“至若茶之为物,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徽宗深信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他认为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吃茶品茗能致清导和、熏沐德化,陶冶性灵。
■ 吃茶品茗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天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认为:“道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禅宗则有“青翠绿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一切现成、触目菩提。
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没必要于日用通俗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澹然而为,顺任天然。
运水移柴,著衣食饭,涤器煮水,煎茶吃茶品茗,道在此中。吃茶品茗即修道,即茶即道。
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偈:“滚滚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不须持戒,亦无须坐禅,吃茶品茗、劳做即是修道。
而赵州从谂禅师有“食茶往”的偈语,开“茶禅一味”的先河。
大道至简,不修乃修。取火侯汤,烧水煎茶,无非是道。
吃茶品茗不该拘泥于固定的法式、规则,亦没必要以豪饮相标榜,贵在纯朴、简单,从心所欲。
顺乎天然,从心而为,于天然的吃茶品茗活动中默契无邪、冥合大道。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回原做者所有,文中看点仅代表做者小我,若有进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